东莞可园的岭南风情

缪佩雄

<p class="ql-block">呢称:缪佩雄</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17905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莞可园随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池波幌漾映芳菲,小榭亭台荔树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秀色莲荷鱼戏水,廊桥画景客喧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湘阿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此诗词作者在陪同国际爱心家庭回访东莞时游览可园,以七律形式记录园中亭台、莲池、廊桥等景致,并提及可园作为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们前往广东省东莞可园旅游,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合称清代“岭南四大园林”。正如赞美《可园》‌诗句:<b>“青砖灰瓦红砂岩,郁郁葱葱勒杜鹃。宫粉居成点睛笔,可留仙女在园间”</b>。</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东莞可园,我了解到由清代武将张敬修历时14年建成,其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兼具文人雅士身份。园名“可”字贯穿建筑命名(如可堂、可亭),体现张敬修“可心、可意”的造园理念。可园不仅是居所,更是文人雅集之地,岭南画派奠基人居巢、居廉曾在此创作,开创“撞水撞粉”技法。‌‌</p> <p class="ql-block">  踏入东莞可园,据介绍,园林最初却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融合了住宅、客厅、书斋、庭院、花园、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等多种功能区,布局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设计师运用借景、框景、对景等手法,使得园林虽小,却能在移步换景中呈现出无尽的变化,达到了<b>“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b>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擘红小榭,擘红小榭是介于亭、屋、台之间的奇特建筑。这里是主人邀客人小憩的地方。“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据记载,当年榭旁植有荔枝树,每当荔枝成熟季节,伸手便可摘下新鲜荔枝品尝。</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草草草堂,草草草堂为园主人张敬修作画和休息之所,并非一间草堂,亦非草草了事所建,故有联<b>“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b>,是张敬修为纪念自己的戎马生涯而命名的,同时告诫自己:一个人的品行和办事,不能草草轻率。他回忆在广西等地打仗时说:<b>“偶尔饥,草草具膳;偶尔倦,草草成寝;晨而起,草草盥洗,草草就道行之。”</b>大概意思是说,饿了随便吃点东西,困了就睡,早上一起来简单梳洗一下就出发了。但他认为:<b>“人之不可草草,草草者,苟且粗略之谓,人宜戒焉。”</b>所以<b>“余戒之而榜之以名堂”</b>。</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了双清室,双清室的结构奇妙,建筑中的地面、天花、窗扇皆以“亚”字为图案。亚字是吉祥之字,繁体左弓右斤,迎合园主人尚武之意。双清室也是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双清室前的曲池源于唐卢照邻的诗《曲池荷》<b>“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b>在这里可见池中卵石铺底,红鱼畅游,湖石亭亭玉立,拱桥横跨东西。</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问花小院,问花小院出自<b>“云解有情花解语”</b>之句,内种月牙花。院前有临水船厅,名雏月池馆,为夜赏初升雏月之处,内有海底藤木雕,名百乌归巢,有园主题联<b>“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b>。</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了可堂,可堂是东莞可园的主体建筑,楼高15米,底层大厅称可轩。可轩的地面砖铺呈桂花状,又名桂花厅。据记载桂花厅的地板中间有一个小孔,现代人多认为是用来排水的,其实是过去主人为客人送风送香的。</p><p class="ql-block"> 旁边有石梯级,上面连接着绿绮楼,又与可楼的第二、三层相通。第四层邀山阁,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可远观山川之态,近听市井之声,故联云<b>“大江前横,明月直入”</b>。可堂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各具风格。</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来到了可园博物馆是以可园园林建筑为依托,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园林建筑、岭南画派文物作品,传播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有陈列展览《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居巢、居廉与可园》《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及不定期更新的流动展览,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一座既具东莞文化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公益性文化设施。</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可园博物馆,让我感觉到留给后世的影响,既有精致灵巧的古典建筑,且因可园主人张敬修邀请著名的花鸟画家居巢、居廉在此写生作画而增加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张氏给“二居”提供了丰裕的的生活和幽雅的创作环境,从可园中孕育出来的“居派”绘画艺术因居廉桃李满门而发扬光大,使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  走进壶中天,观看到这里环境清静幽雅,了解到当年主人邀上三五个文人雅士聚座一起,聊天、品茶、下棋,又可欣赏可园建筑艺术,看看精美的檐板上的雕刻绘画,以及楼道的扶栏、檐角,再听听楼上传来的乐曲音韵,十分可人、舒适。后人写了一副对联:<b>“园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b>就很好的概括了它的精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可湖区,可湖区又名花隐园,湖中有钓鱼台、可亭、拱桥、可舟、水榭等。可亭平面六角,清秀挺拨,亭中凉风习习,环顾四周杨柳依依,是读书做诗的好地方,可园第二代主人张桂生最喜欢在此呤诗。可湖区被长堤分为三个区,堤上有红砖拱桥,堤边有竹制水榭,为主人好友居廉、居巢写生之处。沿湖水廊名<b>“博溪渔隐”</b>,参与园林设计的大画家居巢有诗赞道<b>“红窗均车响,直似钓人居”。</b></p> <p class="ql-block">  可园不仅是一座建筑精美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张敬修酷爱金石书画,在园内广交岭南派画家,居巢、居廉便是其中的代表。有赞美诗词:<b>“莞邑名园岁月悠,张公筑景寄风流。双清室里藏奇巧,邀阁云中揽胜秋。撞水留痕承画派,雕花见韵展吴讴。三亩方塘涵万象,岭南烟雨梦中收。”</b>游览可园,让我感觉到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像一幅立体的画,每一处都展现着岭南的独特风情。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等待着更多的人来探寻它的奥秘,感受它的古韵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