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心中流动的河]★与海河相伴★

天津老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 篇 号 :4834421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作摄影:天津老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模板:怀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古风节日庆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版式:字上图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制作:天津老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73公里的海河干流穿城而过。25坐造型各异的桥梁点缀其上,主城区两岸的历史风貌建筑和现代风格的建筑群展示了天津的发展变化。我作为一个从心之年的老者,不仅是天津人,而且是海河儿女,因为在我70年中成长、生活、工作的各个阶段都在海河北岸徒步可及的范围之内,我与海河相伴了大半生,见证了海河周边景观60多年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天津城市建设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疫情之下的天津站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组天津站周边的照片,拍摄于2022年2月6日,是农历虎年正月初六。这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车站周边很冷清,冰雪覆盖着河面。在这安静寂寞的环境里,不禁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这里变化太大了,六十多年前童年时代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站是天津的地标建筑,始建于1888年,最早叫“老龙头”,本地人习惯称为东站。原来在东站东侧有一个“老地道”,过去之后是沈庄子、郭庄子、李公楼居民区,我的出生地就在李公楼后街14号,是一个九户人家的青砖大院。小的时候经常到海河边玩儿,走的就是老地道或东站东侧的铁路口(现在的李公楼立交桥位置),那时候赤峰桥是一个吊桥。现在天津站后身的胡同与平房早已改造成站后广场的高楼大厦。我们小时候走过无数次的老地道已被李公楼立交桥和天津站地下通道所代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在的津湾广场是欧式建筑群,在我小的时候这里是沿河马路,绿树成荫,岸边有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有来自青岛和大连的大型客轮停靠。那时海河水运发达,海河下游的村民多乘“小火轮儿”来市里,在此下船。东郊区和南郊区的农产品也是用对槽木船由机动船拖运进市,这里是主要的卸货码头。后来随着公路交通和汽车的发展以及水资源的减少,海河的水路运输基本消失了。改革开放后,海河市区繁华河段开发了观光游船,实际是当年“小火轮儿”的升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桥也是天津的地标建筑,建于1927年,由法国人建造,时称“万国桥”,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解放桥。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双叶开启式钢结构大桥,改革开放后通过大规模维修,恢复了开启功能,成为天津一景,也是全国唯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1年元旦建成的世纪钟,是天津市为迎接新世纪建造的观赏性和功能性雕塑建筑,也是天津市最具关注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站与津湾广场隔海河相望,岸边都是亲水平台,通过多级台阶直达水线。童年时经常在海河边玩,那时河边安装有木制护栏,后来又改成铁制护栏,很多大哥哥大姐姐们倚靠着护栏谈恋爱,成为晚上独特的风景线。再后来拆除了护栏,改成了齐腰的水泥墙,说是为了防汛的需要,但是很难看。再后来改革开放了,为了美化环境,修了很多亲水平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就是天津站前广场的亲水平台,向西望去解放桥和大沽桥依稀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向东远眺赤峰桥,65米高的斜拉塔和顶部蘑菇状的观景台很有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河之畔赵北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东丽区海河边上的赵北村度过的,离海河边的最近距离只有200米,小学就是在村里上的。初中是窑上中学,高中是小东庄中学上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的海河有潮汐,村里没有机井,海河水用明矾处理一下,就能饮用。河里有很多的鱼和河蚌,我们经常在轮船掀起的水波中冲浪。海河边有大片的芦苇塘,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都要去打芦叶。东丽区和津南区种植小站稻,野生河蟹随处都有。六十年代海河建闸,野生河蟹没有了。七十年代由于水源不足,水稻不能种了。改造河堤,苇塘被破坏了。由于水污染,鱼少了,河蚌也没有了。1977年恢复高考,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大学生,我走出了赵北村,离开了抚育我,魂牵梦绕的家乡。2021年赵北村已经拆迁,我还是去曾经的老家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河对岸是津南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会展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远处是海河特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2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东丽区一个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家和单位都离海河边不远,夏天还在海河里洗过澡。下面是一组我临近退休时在海河边拍的照片。<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面两张照片是在不同距离拍摄的海河东侧外环线的海河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两张照片拍的是海河市区方向,有一个海河水上运动中心,经常举行划艇、帆板等水上运动和比赛,远处是吉兆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津大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津大桥连接河东区与河西区,我退休以后就来到了河东雅士兰庭居住,离海津大桥很近,开窗可以俯瞰桥上的滚滚车流。我们的孩子住河西八大里,也离海津大桥很近,于是近10年间我或驾车或行走无数次经过海津大桥,步行大约3000步25分钟,正是步行健身的最佳距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雅士兰庭南侧不远就是海河东路,从海津大桥至春意桥这一段海河东路与海河水岸之间又称海河带状公园,有亲水平台、健身步道、立体花坛、紫藤长廊、休闲座椅及各种花草树木。在节日里还有人搭起帐篷和天幕,唱歌跳舞吃烧烤。这里是休闲、健身、垂钓、娱乐的好地方。因为住的很近,也是我们休闲、锻炼、拍照来的最多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海津大桥上俯瞰海河东路,可以看到紧靠海河岸边的蓝色骑行专用车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下图,我身后是一座以道教神话故事为主题的群雕作品《八仙过海》,生动展现了八位仙人各显神通渡海的场景。远处是海津大桥,当初这座雕塑的安放地点是老龙头车站前的海河水岸。在我的印象里,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上初中,有一次暑假,晚上来到东站海河边乘凉,正遇上八仙过海雕塑吊装安放,地点就是现在天津站前广场的亲水平台,好多人围观,据说是企业赞助费的。不知什么时候这座雕塑被移至海津大桥附近河东水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海津大桥上西望,海河北岸八仙过海雕塑依稀可见,岸边的亲水平台上有人漫步,有人钓鱼,河里有人游泳,远处是富民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夏日里的海河东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组海河东路从海津大桥至春意桥海河水岸的照片,对面是津南区的台儿庄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月牙河与海河的交汇处,岸边有垂钓的人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春意桥的海河北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意桥近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静静的河面映出了对面建筑的倒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河北岸的一处河湾,岸边的西式钟楼建筑是海河水上运动中心,画面左侧尚在施工的最高建筑是河西区的六合国际大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雪后的海河东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组海河东路从海津大桥至外环线桥的雪景照片,天津这些年很少下雪了,而且下雪很小,有时还没来得及拍照片雪就融化了,没有了小时候玩雪、扫雪、运雪的体验。2022年1月31日是农历除夕,天津下了一场雪,恰逢我66岁生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雪后的海河东路,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一扫新冠疫情带来的阴霾,使人神清气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雪覆盖了海河两岸,也覆盖了海河冰面。行走在冰雪的世界里,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河滑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滑凌排是我们老一辈人小时候的记忆,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新鲜事。我们小时候冬天特别冷,冰也冻的结实。兄弟姐妹多,父母管不过来,滑冰是很随意的事情。现在的冬天不够冷,河里滑冰很危险,很少有滑冰的机会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的冬天特别冷,海河的冰面冻成了半透明的大理石样花纹,与往年的白色冰面不同,非常坚硬适合滑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在滑冰不仅是凌排,冰鞋这种以前专业的玩法也很常见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隔辈人冰上玩耍,更是增加了乐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面这座带钟楼的欧式建筑是位于海河北岸的“天津海河水上运动中心”,平时我们在河边只能拍到侧面的照片,拍摄这种正面的照片只有在海河冰冻或划船时才能做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日海河美景如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迎接第25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召开,海河灯光夜景在2025年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大型专题片,以海河两岸大型建筑为演示载体,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循环播放,美轮美奂,令人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迎接上合峰会在天津召开,天津美友会在天津站广场举行文艺演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创视频:海河夜景灯光秀,美轮美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