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念铺满月光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亲人的离去,不是一时的瓢泼大雨,而是一生的潮湿。他们留下的记忆碎片用文字缝补,然后抱着那些有温度的记忆,在铺满月光的寒夜入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中元节,最近这几年才知道它的学名,之前小村人都叫小名——“鬼节”,无论叫中元节还是鬼节,都是对失去亲人的一种尊重和缅怀,这应该是家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农历的七月十五给逝去的先人上坟祭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自己成家以后,不知不觉间,这个任务我和弟弟承担下来,这也应该是一种传承吧。</b></p><p class="ql-block"><b> 今年中元节祭拜,我们选择了农历七月初八,不仅是因为它是休息日,而且天气特别好。在小村有个说法,阴天一般不会上坟祭拜,据说阴天不收“纸钱”,所以中元节祭拜要打好提前量,怕到临近中元节天气不好,不能及时祭拜。</b></p><p class="ql-block"><b> 今年的中元节,儿子单位忙于9.3阅兵安保,没有时间,姐姐在外地,我和弟弟早早约好,早早出发。继父去世以后,这两年中元节上坟祭拜,我们又多了一个去处。</b></p><p class="ql-block"><b> 今年的中元节,我们上坟祭拜,第一站仍然选择去继父那里。我们和继父相处了52年,岁月的积淀,没有血缘关系的我们,也可以说积累了“血浓于水”的感情。继父没有自己的儿女,我们不想让继父的门前冷清。在我们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继父出现了,他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家;他用仁爱之心奋力拉车,让我们这个家一步步走出生活的低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姐弟三人,对继父多了一份敬重。记得儿时母亲常说,她给继父求了一卦,说继父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当时我们都懵懂,却是信以为真。现在想来,母亲是不是在给我们心理暗示,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懂得回报继父的扶养之恩。我想这是一定的,这是母亲的悲悯情怀,这是母亲对我们懂得感恩的最早启蒙。</b></p><p class="ql-block"><b> 昨天(2025年8月31日),继父的侄女一家约我们相聚,三姐的外孙女从外地回来读书,需要我的助力。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每当小村继父的亲属有事相求,我和弟弟都会积极走在前面,生怕有什么疏漏,让继父的亲戚心生猜忌,因为没有血缘关系的我们办事没有尽力。15个人的相聚,代表了继父兄弟四人的每一个家庭分支。我们这一分支和继父的家族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像兄弟一样相处,酒宴间大家畅所欲言,更多的是对第三代人的鼓励。老叔家的弟弟说,教师节来临之际,他深有感触,除了送上节日祝福,他感慨时间的流逝。他是我的第一批学生,三姐(继父的侄女)的外孙是我的最后一批学生,他说这中间跨越了40年。第一批是引领,最后一批是托举!老弟想的很细,祝福语说得语重心长。我想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看到有别于现实的风景,这是大教育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刚刚下过雨,我和弟弟要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到达继父的坟前。因为今年闰月,继父的坟不能添土,继父的家显得很是矮小,像极了年迈时的继父。时间真的无情啊,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继父的家园就要和土地完全融为一体了。但是,无论时间多么的努力,它也不会把继父的家园在儿女们的心中抹去。继父曾有过自己的孩子,小妹仅仅活了八个月就离开了,小妹的离开对于继父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继父有他怀念小妹的方式,似乎母亲说过,继父有一段时间常去埋葬小妹的地方,他和小妹说了些什么,一直都是一个迷。前几天写了一首现代诗——《悠 车》,不知什么缘故,突然想起了小妹,应该是想起继父的缘故吧。小妹如果活着,应该超过50了,我们的生活会因为有小妹而别有精彩。寒冷的冬天,继父把玉米秸秆一捆捆背回家,冬天的冷在继父背回如山般高的柴草前退却了。这是儿女们回忆起继父一定会有的温情画面,这是继父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b></p><p class="ql-block"><b> 弟弟忙着给大哥和二弟烧纸钱,而且希望继父他们爷三好好相处,生活都好了不差钱,想什么就买什么。每次上坟弟弟都会说些祝福的话,我一般不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缅怀,默默祈祷,在心里祭拜。</b></p> <p class="ql-block"><b>  在继父的坟前祭拜完毕,我们又去祭拜父母。我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那时弟弟三岁。应该说,父亲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碎片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碎片化的记忆渐渐被缝补,原本抽象的符号,也渐渐立体化了,而且血肉丰满。</b></p><p class="ql-block"><b> 最早的记忆是关于父亲的猎枪,那支猎枪在老屋里挂了好多年,曾经风光无限的老枪,随着父亲的离去,渐渐落满灰尘,最后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是,关于父亲狩猎的种种过往,会被某些人的回忆点燃。于是我们会想起父亲猎获的山鸡、野兔……一一鲜活起来的记忆,让那些关于父亲狩猎的冬天遥遥走来。我们相信,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的每一次狩猎,都是孩子们可以饕餮美食的时候,那样的天伦之乐属于我们的时间并不久远,短暂的时间过后,我们还没有学会珍惜它就永远地逝去了。</b></p><p class="ql-block"><b> 六岁的我记事很晚,关于父亲的记忆,应该是姐姐留存得更多一些,也更接近事实,那时姐姐八岁。今天想来,有一次和父亲外出的记忆,不知为什么单单那次经历会留存下来,还是后来回望时的一种错觉。那时父亲已经得了重病,走遍了国内的大医院,父亲的病还是不能治愈,就算50多年后的今天,父亲的病也是不治之症。父亲听说一个偏方。对治愈父亲的病有帮助,小村人叫瞎母杵子(应该是鼹鼠)生活在地下的一种动物,用火烧过之后压成粉末,冲水喝可治疑难杂症。自己曾经查过,民间真有焚烧鼹鼠的骨头驱邪之说。</b></p><p class="ql-block"><b> 渴望生命的父亲,亲自到野外去挖鼹鼠。寻找鼹鼠并不难,地面上一个个土包暴露了它的行踪,但是,要想捕到鼹鼠并不容易,它的家在地下有许多分支,迷宫一样,无法确定它在哪个分支里,只能一一探寻,才有猎获的可能。那一次我们猎获了一只,当然是父亲费了好大的劲。在父亲开始挖另一只鼹鼠时,之前挖的那只用绳子拴在了一棵大树下,结果那只鼹鼠把拴它的绳子咬断了,没了踪影。那一次父亲极是懊悔,他对自己犯的低级错误很是不快。那一次经历,所以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留存下来,是不是也有我的责任,如果我能发现鼹鼠的企图,及时告知父亲,那只救命的鼹鼠就不会那样轻易逃脱了。</b></p><p class="ql-block"><b> 后来关于父亲的记忆,来自他的学生老范。我进城以后,父亲的学生老范找过我,说起父亲的种种过往。我相信老范记忆的真实性,就像许多年后,我的学生回忆起我的曾经。在老范暖暖的回忆中,我知道了父亲是一位有大爱情怀的教育人,一位有温度的长者。这一点我应该是得到了父亲的遗传,或许是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人都应该有的基因。老范说他当年很顽劣,许多老师都拒绝收留他,是父亲把他抱到他的班级,自此他们有了一生的父子情。老范说得很感动,我听得心热眼热。父亲虽然陪伴我只有六个春秋,他却给儿女们一生的前行打了个“样”,他用实际行动,告诉还未长大成人的孩子,该怎样做人,该做怎样的人。</b></p><p class="ql-block"><b> 每一次站在父亲的坟头,自己都会在大脑中默默描绘父亲的伟岸,也在默默告知父亲,作为他的儿子,我问心无愧,他未完成的梦,我们这一代圆了,他的教育情怀,福泽了又一份教育情怀,他的儿子把40年最美好的生命献给了教育,家乡基础教育的振兴,他的儿子是亲历者,是建设者。九泉之下的父亲,可以瞑目了!</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的雨水并不好,虽然偏旱,但是父母坟地里的蒿草却是肥壮的,那几棵杨树更高大了,浓密的树荫,给了父母和先辈们乘凉的可能,奇怪的是上面没有鸟窝,也许鸟们很能体谅父母,让他们的生活里多几分安宁。坟地四周的玉米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父母的家和继父的家相比显得更加高大,也更加安静。父母坟前的石碑已经风化了,上面的文字多已经残损了,残损的石碑无言地诉说久远的别离。</b></p><p class="ql-block"><b> 几天前,写了一首现代诗《老屋前的篱笆》。更早以前,我的第一部文集——《永远的篱笆》也是以篱笆命名。我们和篱笆的结缘,并且一生念念不忘,都是源于母亲。当年母亲编织篱笆,不过是给黯淡的生活留一份美好,给饥饿的生活添一些果腹的食物。篱笆下种花,篱笆上挂果,这是贫寒岁月的写实,如今母亲编织的那道篱笆,成了一个符号——母爱的符号,成了一个图腾——苦难中从容面对生活的图腾。第一本文集面世时,不止一个人问过我,“永远的篱笆”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其实无法解释清楚,只有亲历者才知晓母亲的篱笆,在我们成长中的非凡意义。</b></p><p class="ql-block"><b> 来到城里,篱笆成了我们永久的回望。多少次梦里回到篱笆下,看看我们种下的太阳花,摸摸篱笆上悬挂的大倭瓜。母亲的篱笆,像陶渊明的桃花源,成了几个时代的文学精神家园。或是像桃花源那样,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恬淡、祥和、安居乐业……成了这个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核。这是母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在生活的低谷,也可以把日子过得烟火味十足。正是在母亲的篱笆前起步,在文学的路上踽踽独行,有时行走得很缓慢,但是没有停下跋涉的脚步。正是有了那最初的原动力,有了不懈的坚持,才有了自己20部文集的面世,有这样的成绩,我要感谢母亲的篱笆给予我行走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在我20部文集中,有《满囤月光》《我的冬天有月光》《种月亮》三部文集以月亮命名,月光应该是我作品中的高频词,这应该是潜意识里我对月光的感情,我对月光的感情同样源于母亲。</b></p><p class="ql-block"><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读师范时很能同频共振的一句话,苏轼思念的是弟弟,我当然更多思念是母亲。离别的日子,月光是最好的陪伴,它能把思念抚平,它能把碎片式的记忆缝补,它能把黑冷击碎,它更能给无助的我以力量。</b></p><p class="ql-block"><b> 参加工作以后,踏着月光晚归的自己,是母亲用牵挂铺就了一条长长的回家路,儿子行走在母亲的牵挂里,不会遇到“鬼打墙”,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因为寒冷而瑟瑟发抖。有母亲的岁月,月光从来没有缺失,有了月光,再黯淡的岁月也会生长出太阳。当年走在铺满月光回家的路上,心里或多或少会有对生活的抱怨。走过生活太多的寒凉后,多么渴望再一次走在铺满月光回家的路,没有抱怨,只有坦然。</b></p><p class="ql-block"><b> 母亲在医院住过40多天后回到家里,那一晚月光饱满,我和母亲都有了饱满月光一样的好心情。那时我觉得母亲又可以走过那个冬天,又可以陪着我们走向好生活。母亲计划着如何改善生活,如何一步步迈向好日子。倾心交谈的我们,却不知那已经进入我们和母亲诀别的倒计时。那次谈话不到一周,母亲就去世了。自此,月光成了一种回忆,成了我生命中的雪花。没有母亲的岁月,月光多了几分黯淡。</b></p><p class="ql-block"><b> 站在父母坟前,默默祈祷,希望父母的家园月光常在。希望世间最纯净的月光,永远铺满父母的家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5.09.0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