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呢

王昕

<p class="ql-block">好久没动笔了,偶尔有人在公众号私信:“你咋老不更新啊?”</p><p class="ql-block">咋说呢,就是懒呗。我一直不上进也不勤快,不但不收拾屋子, 连脸都不洗。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幸福。相反我自认为懒出来的人生很精彩。别人有的是钱,我有的是时间;别人有说干啥就能干啥的本事,我有不想干啥就不干啥的自由。</p><p class="ql-block">此刻又是慵懒的清晨,照例坐在喜欢的法式烘焙店靠窗发呆,闲着也是闲着,突然就想趁机聊十块钱的,补几件老事的后续。</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上次写完养老院——恨不相逢未老时的文章后,不少人问:持外国护照的人能不能住泰康?我去打听过,可以的。我在泰康也见过几个持美国护照的住了很多年,人家说:给钱就行,完全是“认钱不认人”。只是医疗不能像国人走医保,你得自己安排将来的就医和住院,最好留一笔钱预备不时之需,或者买商业医疗保险。</p><p class="ql-block">我妈在泰康燕园住得可高兴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她的人生小梦想。她从小喜欢音乐,最向往的就是大剧院的多声部合唱。以前在家干活时哼歌,还常被我姐制止。去了泰康后,我妈通过考核进了合唱团,唱女低音,还在燕园十年庆典上登台演出。临出门前,我帮二老拍照留念,妈妈神采奕奕。</p> <p class="ql-block">话说我妈已经87岁高龄,病痛一箩筐,但参加排练和登台演出却一丝不苟,有严重的腰椎病还站得笔直。演出结束,亲友好评如潮,我妈也兴奋得直说:“这辈子活值了!”</p><p class="ql-block">养老院里别看表面平静祥和,其实暗流涌动。那些头顶银发,手推助步车的耄耋老者,也自有江湖气象。文艺界,体育界,学术界,残疾群,痴呆族……谁和谁好,谁有影响力,讲究可多了。在养老院吃住条件好是基础,有人缘和人脉才决定每日心情。</p><p class="ql-block">我爸妈刚去燕园时有点孤独,没读过大学,不属于北大、清华、北师大的校友圈,自然不容易交朋友。到了合唱团,我妈看人家三五成群聊天,她谁都搭不上话,更不认识团里的台柱子,难免有些尴尬。</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妈妈开心,我姐和我在燕园各个活动区认真考察,广结善缘。没两天,我姐就和合唱团的头头搭上话,把妈妈引荐过去。过些日子,我们又费力从燕园的茫茫人海中打捞出几位妈妈的老同事和朋友。就这样,我妈终于有了聊天和串门的伙伴。</p><p class="ql-block">十年大庆那天,我为了给妈妈和合唱团的叔叔阿姨们照合影,跑前跑后弓腰撅腚,为了找个好角度险些五体投地。照片整理出来后,大家都说好,妈妈也正式打入了合唱团核心圈。从此每天忙忙碌碌乐呵呵,和其他老人处得跟亲人似的。</p> <p class="ql-block">看到妈妈开心,我们姐俩也踏实了,觉得这一通操心受累全值了。说句自夸的话,这些年我和我姐把孝顺的境界拉高了好几个档次。我妈也特知足,逢人就说:“我们过得好,全是得了俩闺女的济!”</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再说那两件坑爹的始祖鸟,我还真把它们穿成了“史上性价比最高的两件衣服”。当初咬牙买下时发誓一定要穿到地老天荒,是为了把投资收回来。结果越穿越稀罕,换别的衣服反而别扭。</p><p class="ql-block">羽绒服“王Beta”夏天不得不休假,另一件“王Gamma”从到手那天起就没离开过我。这货真是既舒服又抗造,出门给你遮风挡雨,在室内又轻柔贴身,有时我给它团起来塞屁股底下,人家就服服帖帖当个软坐垫,等我起来了把它一抖搂,它又变得舒展挺阔,麻溜儿地跟着我出去待人接物,大大方方,不卑不亢。</p><p class="ql-block">我尤其喜欢它耐脏的功能,不论是沾上了泥土,咖啡,还是油汤,都只需放水龙头下冲几秒钟,再擦干净就没毛病了。大夏天的,其他衣服穿一两天就馊了,王Gamma却洁身自好,百毒不侵,能在一堆脏衣服里吐气如兰。</p><p class="ql-block">我还特地问了AI怎么回事,AI说:“始祖鸟的合成纤维不吸湿,细菌(也就是味道的来源)没法滋生。不过即便无异味,还是建议您隔一段时间清洗一下,以保面料性能。”——这AI真够事儿妈的,好像猜到我打算一辈子不洗似的。</p><p class="ql-block">总之,我爹花天价给我买的这两件始祖鸟,算是让我和“身外之物”谈了一场最深情的恋爱。很多人一辈子糟蹋很多东西都不走心,我却因为两件坑爹的鸟练就了罕见的“专一”。要是有人问我:如果明天你肯定嗝儿屁,今晚想吃什么?我大概答不出来——美食太多,我选择困难;但我能确定无疑地说:我临终一定要穿着王Beta和王Gamma上路,带着这俩贴身护卫去另一个世界接着耍。</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说完家里的事,再聊点办公室的八卦。前阵子我提到过阿根廷人有点意思——他们大张旗鼓来了一趟曼省,花了不少钱,整了不小的动静,我和同事隆重接待,结果啥实质成果都没有,倒是让我意外收获了一段奇闻:原来阿根廷和孟加拉球迷之间,有着一份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痴情与热烈。</p> <p class="ql-block">结果没过多久,联邦部门又通知:我们要接待一个新的农业代表团。您猜哪儿的?孟加拉!您说逗不逗?阿根廷和孟加拉,前后脚跑到我们这个平时少有人问津的小温村,活生生让我在加拿大见证了他们的奇缘续集。</p><p class="ql-block">可惜这次的孟加拉代表团不归我管,接待人是我同事卡莎——一个刚来不久的孟加拉新移民。我跟卡莎提起上次阿根廷代表团眼睛放光聊马拉多纳的情景,她立刻也眼睛一亮:“天啊,可不就是这样!我们孟加拉人不是追阿根廷,就是挺巴西。我本人就是阿根廷的球迷!我保证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讲给代表团的人听!”</p><p class="ql-block">午饭时她更兴奋了,还把自家带的孟加拉小甜食拿出来分享。她边吃边和我聊:“上次你开会跟中国人说话,我能听懂几句呢。”</p><p class="ql-block">我惊讶:“咋地,你还学中文啦?”</p><p class="ql-block">她笑:“没有啊,我爱看中国电视剧!什么《如懿传》《陈情令》我都追过,看多了自然听懂几句。”</p><p class="ql-block">这一说开了,卡莎滔滔不绝:从孟加拉人对足球的狂热,到饮食爱好,再到婚恋习俗,然后她热情邀请我去孟加拉玩,说直接住她家就行。同办公室一年多,我们说过的话加一起,都没这一天多。</p><p class="ql-block">想想真是神奇:几十年前,马拉多纳带着阿根廷队在墨西哥城击败英国,迷倒了远在孟加拉的球迷,孟加拉的热情又感动了阿根廷。兜兜转转,最后竟然把我这个远在温尼伯的普通人也拉进了故事里。结果呢,我不仅在大巴车上见证了一场跨国球迷奇缘,还因此和卡莎建立了友谊。看来,我得正式琢磨一下啥时候去孟加拉进行一场“非正式访问”了。</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经常聊健康养生方面的话题,吹捧过我们村的五谷杂粮,曾宣称有一种骄傲叫加拿大谷物。</p><p class="ql-block">其实比起吃,我觉得现代人应该更重视拉。我见过一个美女,看上去二十多岁,后来才知道她女儿都二十了,问她青春永驻的秘诀,她说,主要是大便通畅。</p><p class="ql-block">吃喝拉撒,本是人生最寻常的事。但“吃得香”和“拉得畅”之间,却横着无数关卡。别说老人、病人、懒人,就连达官显贵,健身达人,也常常如将军折戟,于厕间败北。可见,人生大业,往往输在最细枝末节之处。</p><p class="ql-block">比如我闺蜜多拉,上学时是三好生,成人后是职场精英,外表看着呲儿嚓的,关起门来却常被便秘折磨。她还说她们家是“祖传便秘”:爷爷、老爸、她自己,甚至刚满月的小侄子,全都为“出恭不顺”受过苦。以至于家族微信群里,谁要是成功了,都要发条喜讯庆祝一番。</p> <p class="ql-block">多拉是大连姑娘,嫁了个中文流利的美国人阿瑟。夫妻恩爱,偶尔拌嘴,也都是为些不上台面的琐事。她每天清晨,为了顺利卸货,要先喝下两瓶水,然后去阳台拉伸 15 分钟,再冥想一会儿,整个流程堪比一套修炼功法。成功时一气呵成,不顺时就憋得火冒三丈。</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她刚折腾完整套仪式,眼看就要“开闸泄洪”,阿瑟却拿着电费账单凑过来问:“亲爱的,这个月电费怎么这么高?” 等俩人讨论完账单,多拉再去厕所,刚刚还蓄势待发的便意却烟消云散。她怒火中烧,把锅甩给老公:“谁让你关键时刻打扰我?你搅黄了我的大事!”</p><p class="ql-block">阿瑟一愣,心里想:这不是“拉不出屎赖茅房”嘛,但嘴上还是幽默了一把:“亲爱的,你拉个屎又不是仁川登陆,难道还讲究战机,过时不候吗?”</p><p class="ql-block">“就是仁川登陆!就是过时不候!”</p><p class="ql-block">阿瑟立刻投降,灰溜溜地拿着账单撤退。自此以后,他学乖了:每天早晨若见媳妇眉头紧锁,他连大气都不敢出;若多拉神清气爽地从卫生间出来,他才敢随便闹腾,知道这时候怎么作妖都成。</p><p class="ql-block">听多拉讲完这段,我笑到直不起腰,还佩服阿瑟给“仁川登陆”赋予了全新含义。笑过之后,我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件事上,我跟多拉其实半斤八两。</p><p class="ql-block">我平日在家,为了顺利通关,也是操碎了心。饮食搭配从粗粮、蔬果、发酵食品到黑芝麻、奇亚籽一样不落,活像在经营一个“肠道平衡实验室”。别人吃饭是享受,我吃东西是算账——得考虑“能不能进出口对等”。可就这么小心伺候,也照样会翻车。</p><p class="ql-block">比如前阵子刚从北京回来那几天,由于生物钟被打乱,我就每天清晨酝酿一两个小时才能“交卷”。第三天,我依惯例起床后灌水两杯,然后开始室内溜达,为正式进入状态做准备。我随手点开手机刷短视频,看到莎拉·布莱曼和安德烈.波切利合唱《告别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有人留言说:“旋律隽永,声音天籁,我闭上双眼,听得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我一看也被感染,于是闭上眼睛认真聆听,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我像个知性淑女一样,陶醉在美妙的歌声里,等着灵魂被音乐托举。然而还没来得及泪如泉涌,直肠壁却先受到了强烈刺激,迅速给大脑下达紧急命令——马上卸货!于是我手忙脚乱冲进卫生间,完成了一次堪称“效率奇迹”的任务。以前都是“千呼万唤始(屎)出来”,这次却是不用酝酿就迎来《告别时刻》。</p><p class="ql-block">如厕出来后,周身通透,畅快淋漓,但心里却满是羞愧:我这是啥素质啊?人家听大师演唱,灵魂升华、泪水滂沱;我一听同样的音乐,却引起直肠共鸣,奔向马桶……这不是玷污经典吗?唉,同样生而为人,差距咋会这么大?</p><p class="ql-block">您如果好奇:是不是我以后可以一听音乐就条件反射般地顺利如厕?我也这么想来着。可惜并没有,就那一锤子买卖,再试就不灵了。</p><p class="ql-block">好了,我意识到这确实不是啥特露脸的事,就此打住吧。我下回再说“然后呢”争取尽量往阳春白雪的方向靠拢。</p> <p class="ql-block">不过细想想,人生中的大场面未必轮得到你我,普通人过日子不过柴米油盐,能把吃饭,拉屎,穿衣,睡觉这几件大事整利索了,每天不受罪,不发愁,不焦虑就算有福了。所以我希望我自己,也祝愿大家的“然后呢”都是吃得香,拉得畅,穿得顺心,笑得开怀,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