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蕴五言诗《过秦松岭》赏析

林道淡

<p class="ql-block">  帝王体制下的大唐官场,就是一种驴粪蛋文化,表面上光鲜亮丽,万邦来朝,实际情况如何,宫廷中出了多少难于启齿的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span>。虽然最高统治者装模作样地把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都轮流拿出来晃了一遍,最终他们自己暗地里选择的依然还是商鞅和李斯的那一套驭民五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受到传统法家的打天下者坐天下的传统观念浸淫,每一个手中掌握权力的人都想成为天下主宰,朝廷内部的家族成员之间,以及朝野之间互不信任,大家相互猜忌,矛盾重重,酿成整个大唐皇朝的各路诸侯不是谋反便是正在准备谋反,</span>翻遍了《全唐诗》,里面只有一个字:怨。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中怨妇之怨,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戍边将军之怨,还有“车辚辚 ,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连年征战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之怨,到处都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不尽悲苦。</p><p class="ql-block"> 林蕴公家中一门九牧,这是除了帝王之家之外风光无两的家族,可是他却空有一腔天下情怀,一生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诸朝,这时的大唐皇朝已经过了200多年,朝廷统治者李氏集团本身早就已经千疮百孔,腐败不堪,宫闱里面是男盗女娼,出现的各种丑事连绵不断,皇城之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李唐统治者并无重新振作国力的决心和能力,只能靠奸佞之辈歌功颂德来粉饰太平。虽然朝廷表面上重视科举,重视治国人才选拔培养,实际上他们都是在装模作样。作为大唐朝廷的高官,林蕴公眼看着朝堂腐败,世风日下,虽有救世安民之志,经世济用之才,也没有让他施展远大抱负的机遇,这一点不仅蕴公自己深有体会,这也是《全唐诗》中所录的所有的朝中所有文武的共同感受,蕴公只好回乡归隐以自全名节了。在路过秦松岭时,蕴公写下这一首心中充满无限悲凉的五言格律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秦松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散发长林下,松风入太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空山容暮色,落叶起秋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险江天窄,云深草木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兹归故土,勿作失群鸣。</span></p><p class="ql-block"> 本诗是仄起不入韵五律诗格式,诗的起句“<span style="font-size:18px;">散发长林下,松风入太清”。古时候男人的头发都非常讲究,14岁时头发扎起来两个角,叫做总角,20岁的男人就要开始束发戴冠,所以20岁的男人称之为弱冠之年,束发其实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散发就是放纵自己的一种状态,晋朝初年的“竹林七贤”就是用天天醉酒后散发坦腹的形式来拒绝与司马氏的合作,留下一段文人佳话。</span>松风最早见于《南史·陶弘景传》,里面记载了隐士陶弘景"特爱松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清指的是传说中的天庭上太清殿。蕴公用“松风入太清”来隐喻自己要模仿古人志趣高远,洁身自好。承句“空山容暮色,落叶起秋声”。描写的是秦松岭的景色与自己的悲秋伤情;这一句的重点是“空”字,所有的山本来都不空,空的是诗人的心,心空山也就空了,山中的每一声轻轻的落叶声都会让诗人黯然神伤。“世险江天窄,云深草木平”。为什么作者的内心空荡荡,因为世道非常凶险。蕴公一辈子坦荡荡,却屡遭奸人构陷,江天本来广阔无垠,唐初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说明江天是宽敞且清澈的,可是因为人世间的险恶使得宽敞的江天也都变窄变脏了,窄得让诗人窒息,让他感觉到自己都已经无处容身了;草木本来是高低不平的,但是在波谲云诡的世道面前,它已经是最平坦的地方了。“从兹归故土,勿作失群鸣”。诗人以为自己远离官场就可以像南归的大雁一样回归故里,并且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再为世事发声,但求自己能平平安安地在故乡度过余生。</span></p><p class="ql-block"> 蕴公对世人的看法还是过于乐观了。奸人并没有因为蕴公已经不在官场而放过他,之后继续罗织罪名构陷他。也许就是因为这首诗中的“散发”二字”暗含着对李氏朝廷的蔑视,把李唐皇朝放在晋朝司马氏等同的历史地位上,因此而惹怒了李唐朝廷,李唐朝廷最后还是把他定了重罪,判处流放海南儋州,蕴公最终还是由于年老体弱还要长途舟车劳顿,终于倒在海南儋州途中,享年71岁。后由其子扶柩归丧故里,这些都是后话。据史书记载,蕴公工书,得拨镫法,是当时著名书家。著有《林邵州集》一卷。到了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蕴公终得平反,赠洪州刺史,谥号忠烈。</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结构中的起承转合严谨,格律对仗严密工整,思想开阔,用典准确,表意清晰,是一首难得一见的好诗。蕴公虽然传世之作不多,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蕴公的文学素养和史学修养极高,确实是当时非常难得的一位通才。也能明白他为什么会怀才不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