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能与AI的共舞——九三阅兵揭示未来战争新形态

余学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安门广场上,无人机蜂群与隐形战机协同编组,智能化装备隆隆驶过,这场九三阅兵不仅是国防实力的展示,更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关系的生动注脚,而张尧学院士的“透明计算”正为这种人机共生提供底层支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智能化、体系化、无人化装备成为绝对主角。这些装备展现的不仅是技术飞跃,更揭示了人类智能(HI)与人工智能(AI)的本质区别与共生可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三阅兵,智能化装备的集中亮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三阅兵是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的首次展示,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都是首次亮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装备按实战化联合编组,包括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新质装备完美顺应战争形态演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无人智能装备最亮眼。从2015年首次展示无人机,到如今建成完整作战体系,中国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空中、地面、水上水下无人装备构成了完整作战体系,并且都有智能决策体系支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类智能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根植于高度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大脑。它是一个由神经元、突触和生化信号构成的动态网络,意识、情感和创造力从此涌现,其运作机制至今仍是科学界最大谜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工智能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建立在数学、逻辑和算法之上的非生物系统。无论是依赖规则编码的早期AI,还是基于大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其本质都是对信息的处理和模式的识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阅兵场上那些智能化装备,无论是自主搜索目标、自主决策打击的无侦-10无人机,还是能作为海上移动指挥节点的“虎鲸”大型无人作战艇,其智能都源于人类设计的算法,而非生物进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学习认知差异:举一反三对阵数据驱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类与人工智能在学习认知上存在本质差异。人类拥有强大的小样本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能够通过极少样本甚至单一案例就理解复杂概念,并灵活地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这种举一反三的认知能力,根植于人类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和类比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并解决新颖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学习则严重依赖大数据驱动。其智能是通过在海量数据中寻找统计相关性而训练出来的,缺乏人类真正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正如九三阅兵中展示的无人装备智能化系统,其本质是“实时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实现,这背后需要处理海量的多模态数据,包括视觉、声音、雷达信号等多种信息,并依赖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这种数据驱动的智能虽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灵活性、创造性和对未知情况的应对能力上仍远不及人类智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透明计算:人机共生的底层支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尧学院士提出的“透明计算”理论,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协同提供了基础架构支撑。该理论的核心是通过计算与存储分离、软硬件分离,实现跨终端、跨平台的无缝服务体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透明计算模式下,用户的各种计算设备不预置任何和应用软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客户机启动时通过网络任意选择与客户机兼容的各种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上的多种应用软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透明计算在军事领域的价值在于其高效资源调度和安全性优势。通过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置于云端,终端仅保留基本启动程序,实现了“流式计算”,大幅降低对硬件性能的依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人机协同:从功能分配到能力共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三阅兵展示的“有人+无人+智能”组合拳,正揭示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关系——互补而非替代,共生而非对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机协同的演进,本质是从“工具式分工”向“共生式共创”的范式跃迁。传统人机协同以功能分配为核心——将任务拆解为“人类擅长”与“机器擅长”的模块;而现代人机协同正转向能力创造——通过人机认知融合、知识共生与动态交互,突破单一主体的能力边界。例如,FH-97隐形无人机作为“忠诚僚机”,可与歼-20等有人五代机协同作战。这种组合使得有人战机可以在后方指挥,由无人机前出执行高风险任务,大幅提高作战效能的同时降低人员伤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本文作者与张尧学院士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未来共生:透明计算赋能的双智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类发挥战略思考、创造力、情感理解和价值判断的优势,为AI设定正确目标和伦理框架;AI则作为强大工具,延伸人类能力边界,处理超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分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共生关系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双智社会”,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双足鼎立的格局正在快速形成。透明计算通过重构人、设备与服务的关系,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共生提供了底层支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AI处理海量数据与计算,人类专注战略与创新,最终推动社会向“双智融合”的未来迈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阅兵场上,那些自主协同的无人机蜂群、智能决策的无人战车、具备“智慧大脑”的装备,既展现了人工智能的进步,也提醒着我们人类智能的不可替代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未来战争中,人类提供战略眼光、价值判断和创造力,人工智能负责高效执行、数据分析和精确操作。这种共生关系正在重塑战场,也必将重塑整个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机协作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让机器成为人类的“忠诚僚机”,在各领域扩展我们的能力边界,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而透明计算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基础架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