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南洋訪問團抗战紀事

马来纪事

  抗日戰爭是一個由中華全民族起來反抗侵略者的正義行為,回族人大量參與抗日有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蹟。如廣為人傳的“回民支隊”的馬本齋、白崇禧、吉鴻昌及青海的馬家騎兵旅等。而當年來南洋的“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則鮮為人知。訪問團在南洋的訪問長達14個月,吸引了大量馬來人幫助中國抗日捐款捐物。<br>  該訪問團出訪南洋的歷史背景是針對日寇入侵,國民政府派出馬天英、吳建勳和馬達五三位回族學者,從重慶出發經過香港前往馬來亞,在當地華社特別是穆斯林人的社群,廣泛地宣傳大陸各地抗日的事蹟和日軍的種種暴行,獲得了當地人的支持。   學者劉寶軍在多年前收藏有84年前出版的兩部書,這兩部書詳細記錄了訪問團出訪南洋14個月的訪問經過。<br>  第一本書是《中國回教訪問團-馬來亞的訪問記》,1941年2月15日,由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發行、由新加坡華南印務公司印刷。此書名由當時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高淩百題詞的。<br>   另外一部書是《北婆羅訪問記》,書名由白崇禧親筆題字。發行者是重慶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由香港永發印務有限公司印刷的。出版日期是1941年3月20日。   兩部書裏具體地描述了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1939年11月到香港後,在12月4日即赴新加坡,12月10日到達後,受到新加坡中國領事館和華人社會的熱情接待的經過。此後,他們於1940年1月進入馬來亞半島到9月,從9月開始本來申請進入當時的荷蘭殖民地印尼,去南洋擁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地方開展宣傳抗日活動,但被拒簽。此後便去當時屬於英國殖民地的北婆羅洲,一直到1941年1月12日。   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經過了14個月的時間,走遍了馬來半島、北婆羅洲的沙巴、沙撈越和納閩島,以及汶萊的147個市鎮,進行了500多場抗日宣傳演講。他們不僅走訪了各地華社的走訪,還走訪了馬來社群,包括蘇丹皇室、教育界和宗教界領袖、清真寺,還與當地的印度穆斯林社會進行交流,獲得了法幣80萬元的抗日捐款。其中有40%是由馬來人和定居馬來亞的印度穆斯林捐款,用來支持中國抗日。收到的捐款都由推廣華社救助會匯入中國,一部分也用於在重慶修建回民永濟醫院,以紀念當時最大捐款人吉隆玻的華人企業家陳永。陳永也代表南洋華人社會有捐出一架飛機,以支持中國的抗戰。   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大大促進了華社與馬來社群的友好關係。從書裏的資料,可以看到他們一路風塵僕僕,走遍各地的辛苦。如從北部吉蘭丹返回吉隆玻,需要3天2夜的行程。而在如今交通便利的情況下,只需要8小時左右的車程。每天的多次的演講、走訪和開會。為了支持國內的抗日,他們是不辭辛苦。其中馬天英擅長英語,廣東回民馬達五擅長粵語,而吳建勳擅長阿拉伯語。他們可以分別用不同的語言給華社與馬來社群的演講。這兩部書在他們於1941年1月中旬從沙巴的山大根坐船返回香港後不久就可以出版。說明他們一路是隨時隨地寫好紀錄的。 <p class="ql-block">  此兩部書另外的重大意義,除了說明他們訪問南洋各界獲得支持的成功,有馬來社會包括當地印度穆斯林社會的參與捐款支持中國的抗日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一個值得一提的是,是記錄了84年前馬來亞、新加坡和北婆羅洲的多元社會情況。當時的馬來人口才300萬。他們也在書中描寫了他們的演講內容包括準確地揭露了日寇在1939年佔領了海南島後,為掠奪南洋的資源,會隨時隨地入侵南洋的企圖。</p><p class="ql-block"> 所以,這兩部書也是來研究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文萊85年前各地風情、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對於現在和將來都有許多研究和學習的地方,可以提供許多啟發和實地經驗之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