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知史:南开大学校史(1)

罗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开学校滥觞于严氏家馆。严氏家馆是严修的家庭学校。严修(1860~1929),字范孙,天津人,癸未(188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补国史馆协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贵州学政,首以奏请废科举,开经济特科,有声于时。以后又曾任直隶学校司督办、清学部左侍郎。严修持己清廉,守正不阿,思想开明;为北方学界耆宿。他热心西方科学文化,是一位倡导新学的教育改革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严氏家馆设在天津西北城角文昌宫以西的严宅偏院,学生主要是严修的子侄。戊戍变法后,严修改良家塾,礼聘刚从海军退役的张伯苓教授西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天人,祖籍山东。光绪二年清明节(1876年4月5日)生。1891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1895年毕业,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这场创痛剧深的民族灾难,使张伯苓受到震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向清朝提出租占威海卫的要求。日本答应撤出威海卫。为了重新转让给英国,清廷大员乘通济轮前去山东办理接交手续。先是清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威海卫,接收仪式时降下日本的太阳旗,挂起清朝的黄龙旗,然后便是向英国拱手割让威海卫,降下清朝旗子,升起英国国旗。这国旗的三次易换,活现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正在该船上服役的张伯苓亲睹了“国帜三易”这一奇耻大辱,深感“国家积弱至此,荀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于是他愤然脱离海军,立志终身从事教育救国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98年11月接受严修之聘,主持严氏家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伯苓结识严修,为南开奠定巩固的始基。严修对南开的创建与发展,对南开育人的精神和学风,对南开的物力支持,“自始至终,培养栽植无所不至”,极受张伯苓及南开师生的敬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伯苓经常说,严范孙先生读的是中国书,但他的见解不限于中国的旧学。他以为中国非改弦更张不可,对国家对教育都热心。我们学校真幸会由严先生发起,“我个人真万幸,在严先生指导下作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