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崂山白龙洞,位于仰口景区北 经仙人桥过白龙涧可达。</p> <p class="ql-block">崂山白龙洞位于仰口景区太平宫北的白龙涧山涧内,此地奇峰山石,洞壑清泉,苍松翠竹,人迹罕至。</p><p class="ql-block"> 洞额之上镌刻着栖霞丘处机七律二十首,巨幅宏制,雕工精细,书法端庄。诗为宋庆元元年(1195年)丘处机第一次来崂山在白龙洞修真时所作,十三年后,金泰和戊辰(1208年)才由栖岩洞主柴悟真上石。全文如下: 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烟雾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栖霞长春子书。</p><p class="ql-block">卓荦鳌山出海隅,霏微灵秀满天衢。群峰削蜡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p><p class="ql-block">道祖二宫南镇海,王明三崮北当途。是知物外仙游境,不向人间作画图。(其一)</p><p class="ql-block">初观山色有无时,十日迁延尚未之。咫尺洞天行不到,空余吟咏满囊诗。(其二)</p><p class="ql-block">浮烟积翠远山城,叠嶂层峦簇画屏。造物建标东枕海,云舒霞卷日冥冥。(其三)</p><p class="ql-block">三围大海一平田,下镇金鳌上接天。日夜潮头风辊雪,彩云深处有飞仙。(其四)</p><p class="ql-block">松岩鬰崛瑞烟轻,洞府深沉气象清。怪石乱峰谁变化,亘初開闢自天成。(其五)</p><p class="ql-block">重岗複岭势崔嵬,照眼云山翠作堆。路转山腰三百曲,行人一步一徘徊。(其六)</p><p class="ql-block">佳山福地隐仙灵,万壑千岩鏁洞庭。造化不教当大路,为嫌人世苦膻腥。(其七)</p><p class="ql-block">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心中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其八)</p><p class="ql-block">因持翰墨写形容,陟彼高岗二十重。南出巨平千万叠,一层崖上一层峰。(其九)</p><p class="ql-block">修真恰似上山劳,脚脚难移步步高。若不志心生退怠,直趋天上摘蟠桃。(其十)</p><p class="ql-block">白发苍颜未了仙,游山玩水且流连。不嫌天上多官府,只恐人间有俗缘。(其十一)</p><p class="ql-block">修真野客非才子,行到仙山亦有诗。只欲洞天观晓日,不劳云雨待清词。(其十二)</p><p class="ql-block">四更山吐月犹斜,直上东峰看晓霞。日色丽天明照海,金光射目眼生花。(其十三)</p><p class="ql-block">鳌山三面海浮空,日出扶桑照海红。浩渺碧波千万里,画成金色满山东。(其十四)</p><p class="ql-block">天柱巍峨独建标,上穿云雾入青霄。不知日月星辰谢,但觉阴阳气候调。(其十五)</p><p class="ql-block">洞有佳名号白龙,不知何代隐仙踪。至今万古人更变,犹自嵌岩对老松。(其十六)</p><p class="ql-block">洞府仙人唤老君,神清气爽独超群。凭高俯视临沧海,守静安闲对白云。(其十七)</p><p class="ql-block">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至今绝壁幽岩下,尚有群仙听海潮。(其十八)</p><p class="ql-block">山川都属道生崖,万象森罗共一家。不是圣贤潜制御,安能天地久光华。(其十九)</p><p class="ql-block">可叹巍巍造物功,山海大地立虚空。八荒四海知多少,尽在含元一气中。(其二十)</p><p class="ql-block">泰和戊辰三月曰 栖岩洞主柴悟真 刊石野人 王志心、刘志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2年的11月,一位远道而来的游人来到了崂山仰口,他无暇欣赏周围幽静秀美的崂山风光,直奔目的地——白龙洞, 因为他知道,那洞上丘处机诗刻是研究胶东历史、道教文化、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迹。这位游人就是烟台师范学院王树春教授,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将从未被传拓过的丘处机诗刻拓印下来。</p><p class="ql-block">王树春教授</p><p class="ql-block">王树春,字朝晖,号半坡。1941年出生于山东莱阳市,中共党员。走出校门以后,他当过六年兵,务过三年农,从过十四年医,干过五年文化工作,1990年调入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前身),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王树春教授对书画研究、收藏、创作独有情钟,对胶东历史文化名人的书画作品进行了长期的挖掘收藏、整理研究工作。著有《国画创作散论》、《胶东清代书画志遗》、《张玄墓志书法分析与临习》、《家族文化补遗》、《明末清初胶东文化拾遗》、《王树春谈书画》、《环山斋文集》等多部专著。</p><p class="ql-block">此时已是深秋,山风来时,吹进山谷,呼呼作声,令人瑟瑟。遥想八百年前,丘处机道长在此修炼。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与毅力的坚持,怎会在此静坐悟道?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激励着王树春,一定要把刻诗拓好。</p><p class="ql-block">丘处机诗刻刻在浑圆的悬崖石上,离地有五六米,必须搭架子才能进行拓印。王树春在当地聘了一位架子工,开车运来材料,扎起了七米高的架子。有了架子就可以开始工作了,但毕竟他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人了,刚爬上架子就头晕目眩,两腿发软,立刻蹲在架子上,适应一段时间再站起来;风大架子不稳,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摔下来。 浑圆石上,刻诗面积三十多平方米,字大十几厘米,阴刻七百六十余字,石呈立式略仰一点,因为年代久远,风吹日晒,雨雪剥蚀,刻石表面凹凸不平,有些字口已经剥损严重,工作难度很大。面对着重重困难,王树春没有退缩,经过不断实验,对不同的情形分别采用干拓或湿拓的方法,终于使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p><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张拓片揭下来,已是历时一个半月了。此时已至冬天了,开始沸沸扬扬地下起了雪花。</p><p class="ql-block">回到学校不几天,新一年元旦的钟声就敲响了,但王树春却病倒了,三个月后才慢慢康复起来。</p><p class="ql-block">后来,一个日本访问团见到这幅“丘处机崂山题诗刻石”拓片,想以高价买去,王树春坚定地说:“多少钱也不能卖!”</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12日,王树春因病去世,他在2015年就将自己倾全力收藏的胶东清代书画珍品及自己毕生创作的书画精品无偿捐赠鲁东大学,为自己充满传奇的瑰丽人生之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其中就包括了这幅《崂山白龙洞丘处机诗刻》拓片和另外一幅《崂山康有为诗刻》拓片。</p><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19日捐赠仪式上的《白龙洞丘处机诗刻》拓片</p><p class="ql-block">同时捐赠的《崂山康有为诗刻》拓片</p><p class="ql-block"> 王树春教授还曾专门为《崂山白龙洞丘处机诗刻》撰写一文,发表于1995年第六期《书法》杂志的《名胜书艺》,摘录如下: 崂山地处青岛市郊,黄海之滨。《山东通志》云:“崂山埒级于岱宗,墨水汇流于沧海,齐封杰壤,汉密岩城。” 崂山蜿蜒屈曲,崒嵂葱郁,花木四时皆春,秀色千古,沧波渺茫,水天无际,山海奇观焉。</p><p class="ql-block"> 《齐记》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又名牢盛山,《寰宇记》云:“秦始皇登牢盛山望蓬莱。” 从古至今,世代名士墨客涉足其间,奇峰幽谷,石府洞天,一览群山景物,感慨万千,诗情画意,镌之于石,百里崂山“神仙窟宅”,碑刻矗立成林,摩崖刻石记有三百余处(此处有误,崂山摩崖石刻实为近千处,编者按),是一处庞大的露天书法博物馆。 崂山的上清宫、下清宫、太平宫为著名的景点,题诗刻石多处,元代邱处机道长长居这三宫,并留有诗词,后由道士代笔上石镌刻。 金泰和戊辰(一二〇八年)邱处机由莱西望城永真观入崂山,先至崂东太平宫,太平宫后山深谷中的 “白龙洞” 为其修真处。洞额镌邱诗二十首,邱祖亲书。当今被视为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乘车离开青岛市向东驰去百余华里,即可看到拔海而起的崂东群峰削玉,峭壁穿空,峥嵘嵯峨的雄姿,清幽秀丽的风韵,在那青松翠竹的掩映下,高悬着一座青石巷瓦,庄严肃穆的“宫殿”,这就是崂山著名的丛林道观之一——“太平宫”。</p><p class="ql-block"> 太平宫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九六〇——九七六年),故取名“太平”。宫面对大海,背后奇峰入云,形成一架天然屏障。丹红色的宫墙,朱红色的山门上覆瓦垄起,檐牙高啄。整个建筑,清雅古朴,流露着道家本色。跨进山门,迎面可见单线勾勒的“海上宫殿”四个大字,据说是宋建宫时留下的古迹(“海上宫殿”四字实为华世奎所书,编者按)。穿过月洞门,步出东院,可见山林奇趣,在乱石叠成的岗峦上,凌空高踞着两块奇石,一称“狮子峰”,二称“绵羊石”,浑然天成,形神毕肖。</p><p class="ql-block"> 从“狮子峰”下,过“仙人桥”,跨“白龙涧”,便可见由几块巨石天然构成的石屋,名“白龙洞”。洞外,摩崖镌刻着邱处机的绝句二十首,为崂山最负盛名之刻石遗迹。</p><p class="ql-block"> 邱处机(一一四七——一二二七),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县人。邱处机自幼好学,聪颖过人,悟性大,善强记。从六、七岁开始博览佛、儒、道各家名著及先秦诸子等,尤其偏爱道家学说,十九岁时,抛家至昆嵛山,闻王重阳在宁海(今牟平县),即往师之,及至昆嵛,辟烟霞洞,恍然悟师为真仙,潜身幽谷修炼。</p><p class="ql-block"> 邱处机不仅精通经典而又善诗文、音乐、书法,尤其在书法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不仅吸收帖学的营养,而且探索碑学的奥妙,曾多次徒步赴莱州,登云峰山、大基山、大泽山、天柱峰考察了《郑文公碑》,云峰刻石,心慕手追,取其菁华,其楷法端庄稳重,气象森严,更结合了郑道昭方圆并用的笔意,表现出一种雄奇悍劲、厚重古朴的书风。独尊“二王”帖学书法的宋、元时代,像邱处机书法有典型的颜、柳遗风,又有魏碑之特点,能做到碑帖结合在当时是不多见的。邱处机在胶东各地留下的题诗刻石很多,现以青岛崂山《白龙洞题壁诗》刻石二十首为例,谈一下邱书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 此石在太平宫后三百米处山谷中,镌刻于浑圆形巨石上,表面乳白色,属崂山粗粒花岗岩,石质坚硬,刻面稍经加工,凸凹不平,刻石共占面积达三十平方米,字径十一厘米,字沟深零点六厘米,共五十一行。年深日久,风吹雨打,多处字泐损或泐残,再加上山势险峻,又离乡村城市偏远,拓片困难重重,故传世拓片未闻。此石以“柳体”为基础,参以颜、魏之长处,落笔如刀劈斧斫,刚劲挺拔,可以看出颜书的深厚雄强,魏碑的刚挺古拙。其撇、捺、勾、点均方长而大,显得稳健大方。用笔方圆结合,以方见长,笔画粗细匀停和谐,再加上刻得很深,如天成铸就,极有分量。在章法上,无论是字距、行距,阵容整齐,通篇布局气势磅礴。摩崖刻石深处幽谷,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有静坐修炼,武功盖世,风霜雨雪不可侵,地动山摇稳于泰山,给人一种天然的、质朴的美的享受。七百多年来仍然精、气、神俱在,人魂耶!山之魂耶!“仙人”不见墨宝在,邱书是不可多得的珍品。</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五年第六期《书法》杂志</p><p class="ql-block">封底《名胜书艺》即为白龙洞照片</p> <p class="ql-block">此文节选自李继伟的 公众号《叩璃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