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来了,快看!

老牛梁军(谢绝赠花)

1、上海世博会15年前闭幕后,留下了几座原计划拆除的非永久馆舍,其中一座是法国馆。 2、15年时间过去了,法国馆终于在去年有了一个永久性身份:“罗丹艺术中心 上海”。 3、目前,罗丹艺术中心正在举办《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大展。热爱艺术观赏,当然不能错过。 4、老牛前些日子参观了“浦美”的奥赛精品展,凭浦美纸质门票,可以免费参观罗丹展,又省了60元优待票支出。进得展览序厅“罗丹的世界”,看到世界版图上各大洲都有国家展馆展出罗丹作品。 5、北美东西海岸展览聚集。 6、欧洲更加密密麻麻,有些城市有多个馆展陈。 <p class="ql-block">7、老牛很仔细地观看时,有位优雅的女士主动来打招呼,很亲切地介绍,可以到服务台免费借用导览讲解器,通过讲解更多了解展览内容,使观展体验更好。凭直觉,老牛感到这位女士就是这里的负责人。一问果然,她就是罗丹艺术中心的创始人、收藏家、旅法华裔吴静。很愉快的交谈中,得知她已经为这座罗丹艺术中心的创办成功努力奋斗了整整八年!现在还在为正常运营而不断克服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困难。</p> 8、吴静女士介绍说,在全世界68座获准展陈罗丹雕塑作品的展馆中,只有两座馆可以在馆名中冠以“罗丹”名字,一座是巴黎的“罗丹博物馆”。 9、另一座,就是上海的“罗丹艺术中心”。 10、这个冠名红标,是罗丹博物馆的特许。 11、为了“罗丹艺术中心 上海”这个永久性艺术馆的成功开幕和展览,为了让更多的国人了解罗丹雕塑艺术,吴静女士的不懈努力和巨资投入,实在令人敬佩!诚恳地向吴女士致敬! 12、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了罗丹在拿破仑三世第二帝国时代开始的初期艺术生涯和成就。罗丹12岁进入有“小美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专门学校学艺,随后又学习雕塑艺术,师从贝勒斯,成为贝勒斯工作室青年艺术家。这一时期,罗丹创作了很多佳作,但无署名权。《梳辫子的年轻女子》,陶土,1870年。 13、《女子半身像》,汉白玉,1870年。 14、《爱》,陶土,1865年。 15、《苏菲小姐虚构半身像》,汉白玉,约1865年。 16、苏菲小姐的眼神...... 17、《苏醒》,陶土,1870年。 <p class="ql-block">18、《田间归来》,陶土,约1865年。</p> 19、展厅。 20、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法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又发动政变重新称帝,变成了最后一位君主。在位期间,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艺术文化蓬勃发展。 21、《水泽仙女》,陶土,1870年。以上作品的署名,全部是罗丹的老师贝勒斯。当时,罗丹的生活极其窘迫,无奈之下,创作了一些雕塑,署名贝勒斯出售。结果被老师发现,逐出师门。后来罗丹认错悔过,被老师谅解,又爱惜罗丹人才,让他重新回到老师麾下。 22、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两任馆长和吴静女士在上海考察办馆场地时,一致认为上海原世博会法国馆是最好的雕塑展陈馆舍,因为雕塑不怕光线照射,而法国馆恰恰场馆光线明亮。那么现在这个展厅怎么光线很暗呢?哦,这里展出的是一些油画。 23、五幅色彩艳丽的油画作品,总称《五感系列》,每一幅都是华贵身份的体现。第一幅,《视觉》。 24、第二幅,《听觉》。 25、第三幅,《嗅觉》。 26、第四幅,《味觉》。 27、第五幅,《触觉》。这五幅油画曾经被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极其喜欢,作为私人收藏挂在爱丽舍宫。但是,作为这些油画的实际创作者,罗丹却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些作品仅仅是匠人的手艺。为什么?原来,罗丹跟他极为崇拜的艺术先辈米开朗琪罗持一样观点,认为油画只是混饭吃的小技,算不得什么,而只有雕塑,才是真正的艺术! 28、《女半身像》,陶土,1870年。 29、《夏》,陶土,1870年。 30、《春》,彩色陶瓷,1865年。十多年学艺成长,罗丹创作了大量作品,虽有艺术成就,却远远没有成名。厚积薄发的时期即将到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