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北摄影之旅(六)

王在庚

喀什古城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地方,它位于喀什市市中心,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情独特,被誉为“永远的西域,活着的古城”。<div>7月7日上午,我们游览了喀什古城。古城被解放北路分为东、西两片区,我们从西区开始。</div> 西区相对宁静悠闲,生活气息浓郁。因为我们到的早些,街上人很少,店铺也都关着。吾斯塘博依路是喀什古城的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它曾是古疏勒国(喀什古称)王宫门外繁华的手工艺品交易区,如今依然是体验喀什地道风情的核心区域。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老街的第一家店铺居然就是手工艺品店,我们似乎听到了昔日疏勒王宫外面热闹嘈杂的交易声。</p> 这家百年老茶馆,就坐落在吾斯塘博依路口,已存在一百多年了。它见证着喀什的沧桑巨变,成为古城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又一家百年老茶馆。当地老人常在此喝茶聊天,弹唱维吾尔传统音乐。 独特的民族文化深深影响了喀什民居的装饰风格,窗框 与大门的木雕纹饰多以石榴花、无花果、葡萄为主,廊墙与外墙上常常是各种几何图案的组合。 建筑整体以土黄色为主基调,同时会搭配白色、蓝色等色彩的装饰。 家家户户的门口和外墙,种满了花草绿植。 静谧的街道,几乎无人,我们漫步其间,可以仔细地观察欣赏各家门窗的装饰,真是各美其美。 古城街巷纵横交错,多以泥土和砖木结构建成,弯曲狭窄如迷宫,保留了中世纪的城市格局。 街上只有我们旅游团的朋友们。 考究的民宿雕花木门。 房檐下独特的装点。 这座庭院有着半包围的“U”型布局,一圈的二层小楼,可以让每个房间都拥有良好的采光。廊檐和廊柱的上方装饰有精致的砖雕,整个院子实用又美观。 这是墙上一幅3D画,有极强的立体感。 彩虹巷,又是一处游人争相拍照的打卡点。 布袋巷(塔哈其巷),最早起源于编织布袋与褡,久而久之得其名。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游人纷纷到此拍照。 <p class="ql-block">网红店“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口味多种,如皮牙子馕、玫瑰花馕、辣皮子馕、葡萄干馕、核桃仁馕等,深受游人喜爱。</p> 维吾尔族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会在廊檐下适当的地方筑一排“土炕”,供人们休息、聚餐等。 喀什古城已是新疆热门旅游地。当地居民也是想尽办法装饰着民居,以招徕客人,其形式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极具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装饰。 走出老街时,街上陆续有人活动了。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 艾提尕尔清真寺,紧邻吾斯塘博依老街,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442年(明代),现占地1.7万平方米。<div>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一座兼具维吾尔族和伊斯兰风格的宗教建筑,以其古老而宏伟壮观的庭院式邦克楼式建筑群闻名。</div> 寺门两侧立着两座各12.5米高的米黄色砖砌圆柱,底粗顶细,柱顶有一筒形“召唤楼”(邦克楼),是清真寺的买增(宗教职务)每日召唤穆斯林前来祈祷的场所。 通过宽阔的庭院,走向大殿。 <p class="ql-block">礼拜大殿由内殿、外殿和长廊组成,140根高达7米的墨绿色雕花六棱木柱,成网格状排列,支撑着白色密肋天棚,气势雄浑。</p> 木柱和天棚的藻井上按一定间距绘饰有数十个花卉图案,这在伊斯兰宗教建筑上极其罕见,可能受到了佛教壁画装饰艺术的影响。 庭院占地约20亩,内有水池、树木;南北两侧有41间教经堂。 院内的召唤楼。 与西区一街之隔的古城东区,显得热闹活泼,商业氛围浓厚,充满活力。“汗巴扎”是一条美食街,我们逛的是商业街。 东区的这条街上,分布着许多“巴扎”(维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 皮毛与帽子。 服装与饰品。 俄罗斯专卖。 浪漫巷。 特色民宿。 <p class="ql-block">油画巴扎。(左)</p> 维药巴扎。 楼上弹唱的大哥。 英吉沙小刀专卖。 <p class="ql-block">卖刀商店负责快递。</p> 和田玉专卖。 玉石摊位。 著名的老城角落咖啡。 年轻人喜欢的休闲处。 坎土曼巴扎—铁匠巴扎。 <p class="ql-block">铁匠巴扎与乐器巴扎(右)相邻。</p> 闹中取静。 “空中花园”是喀什古城东区的一处标志性景观,以其独特的层叠式结构和广阔的视野成为必到的拍照打卡点。若登上顶层平台,可以俯瞰大片的喀什古城传统民居,土黄色的建筑群、蜿蜒的街巷尽收眼底。 层叠式设计,由一系列错落有致的拱门、楼梯、平台和走廊组成,从远处看,米白色的建筑层层叠叠,仿佛悬浮在空中,因此得名。 漂亮的维族小姑娘。 土陶巴扎。 <p class="ql-block">走到花盆巴扎,就到了古城门。因为是周一,没有入城仪式表演,我们结束了喀什古城的游览。</p> 与古城城门隔街相望,便是“高台民居”。 新疆喀什的高台民居(也称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人家”),是中国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它生动展现了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 高台民居建在喀什老城东北端,吐曼河西岸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高崖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 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 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 高台民居的房屋多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木头去枝后,不用刨削,直接架构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 整个街区看上去松松垮垮,但许多房子都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据说仍然很牢固。 其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错落有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巧妙的“过街楼”、“半街楼”以及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 这些独特的形式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的居住,构成了高台居民独特的空中轮廓线。 这里不仅保留了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并且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绝佳场所,也是维吾尔族美化环境、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殿堂。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制作为代表的各类手工艺集聚于此。 小巷里的每个门洞都可能通向一个特色的手工作坊或展览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实施了高台民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坚持原真保护与风貌保护并举。 以下都是原真保护下来的,很具沧桑感。 在对历史民居、传统风貌建筑进行因地制宜的整体性保护提升的基础上,适当植入文化旅游业态,从而传续激活高台民居古老的文明和多彩的文化。 修旧如旧的民宿。 内部装修的酒吧、咖啡厅。 面对从千年历史中走来的活态文化遗产,见证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家族繁衍、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 如今,在保护与发展中,它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喀什古老的故事。 <p class="ql-block">这是高台民居前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有人说“没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此言不假。</p> <p class="ql-block">下午15:50,我们乘专列离开喀什,晚21:56到达和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