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九点十一分,墨脱的晨雾还没完全散透,山间的空气里裹着潮湿的草木香,我们攥着导航手机,准时从这座藏在云端的边境小城出发,朝着林芝的方向开去。导航屏幕上跳着“336.6 公里” 的数字,谁也没想到,这段路会把 “四季” 都装进我们的一天里,还藏了满肚子的小故事。 刚出酒店便遇到了难题——位于半山腰的墨脱县城,其错综复杂的街道巷子岂是导航所能理清的?狭窄的路旁,藏式小楼与云雾缭绕的山峦交相辉映,台阶式的街道由椭圆形的水泥路串联,形成了几条主要的街道,构成了这座县城的独特风貌。转个弯,或许会偶遇一群悠然过马路的牦牛;再绕一圈,竟又回到了先前经过的石锅小卖部。我们几个人把头探出车窗,跟路边晒青稞的藏族大姐打听,大姐笑着指了个方向,手还没放下,我们又在另一个岔路口迷了眼。就这么“瞎转悠” 了快半小时,才终于瞅见出城的路牌,一车人都松了口气,连方向盘都握得更稳了。 穿越嘎隆拉隧道时,仍能感受到隧道内风的暖意,然而一驶出洞口,瞬间便被一片雪白所包围——山下隧道路旁的积雪常年不化,人们纷纷下车,争相与白茫茫的雪景亲密接触。远处的雪山仿佛披上了一袭白斗篷,连空气都冷得令人鼻腔发凉。同行的两位美女早已忘却出发时的焦虑,拉紧冲锋衣便冲进雪地,有的高举手机自拍,有的蹲在雪地上绘制小太阳,即便头发上落满雪花也毫不在意,口中还兴奋地喊着“这雪比老家的软多了!”我手持相机,彭同学也掏出了他的“武器”,将她们欢笑蹦跳的身影,尽数定格在雪山的壮丽背景中。 其实从墨脱到林芝的路,全是平整的柏油路,比我们前几天走的盘山路舒服多了—— 之前的路颠得人连喝口水都得攥着杯子,现在车开得平稳,连副驾的我都能靠在椅背上可以打盹了。可风景也跟着变了味:墨脱的那种“野” 没了 —— 路边不是密得看不见天的雨林,而是一片片整齐的青稞田,偶尔能看见藏式民居的屋顶飘着炊烟,多了几分烟火气,却少了点原始的莽撞劲儿。<br><br>快到鲁朗小镇时,天突然阴了下来,刚把车停在“东方小瑞士” 的牌子下,雨点就砸了下来。这雨邪门得很,一落地就带着股寒气,穿两件衣服都觉得风往骨头缝里钻 —— 跟我们之前在盐源遇到的雨天一模一样,一下雨就冷得人想缩脖子。 我们赶紧把冲锋衣的拉链拉到顶,帽子扣得严严实实,随便对着小镇的木栅栏、鲁朗小镇的房子拍了几张照片,就慌慌张张跑回车里,连“天然氧吧” 的新鲜空气都没来得及多吸两口。<br><br>就这么走走停停,391 公里的路,硬是开了快 9 个小时。傍晚六点五十,终于看见林芝市区的路灯亮了起来,橘黄色的光透过车窗照进来,才算松了口气。这一路的温差,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魔幻:在墨脱时,我把秋裤、毛衣都套上了,还觉得手冻得发僵;可到了通麦,太阳突然冒了出来,阳光晒在身上跟烤火似的,连衬衫都被汗浸湿了。我们赶紧把车停在加油站,几个人挤在卫生间里,手忙脚乱地脱秋裤 —— 有人把袜子都蹭掉了,有人扣子扣错了眼,互相看着对方的狼狈样,笑得直不起腰。现在想起来,那种 “上一秒裹棉袄,下一秒穿短袖” 的冰火两重天,这辈子都忘不了。 路过色季拉山观景台时,天气又变了脸—— 雨点里混着小雪花,飘飘扬扬地落下来。我们带了雨伞,可看着眼前的景象,谁也没心思撑:远处的山被雾裹着,近处的经幡在风雪里飘着,连空气都带着股肃穆的劲儿。我们干脆把伞扔回车里,顶着雨雪就冲了出去,相机举得高高的,想把这 “雪落观景台” 的画面拍下来。风刮得脸生疼,手冻得按快门都费劲,可谁也没喊冷,直到睫毛上都结了小霜花,才恋恋不舍地往车边跑。 彭同学他们仍在雪地里尽情玩耍,甚至登上了一个小舞台,随着强劲有力的音乐翩翩起舞。他们时而变换角度,时而寻找最佳光线,尽情享受着雪中的欢乐。直到雪势愈发猛烈,我匆忙返回车旁,却发现没有车钥匙无法进入。幸运的是,旁边一辆大巴车的门敞开着,我赶紧跳了上去躲避风雪。过了好一阵子,彭同学他们才回到车上,笑着说原本还到处找我跳舞。他们认为,能在海拔4720米的高原上跳舞,不仅是对身体素质的极佳展示,更是克服高原反应的最佳证明。 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海拔4728 米的指示牌,我忍不住瞎琢磨:要是天气好,这里该有多美啊 —— 说不定能看见日出从山尖蹦出来,云海在脚下飘着,林海铺得像绿色的毯子,还能远远望见南迦巴瓦峰的尖顶,听说那山峰常年被云遮着,能看着一眼都算幸运。同行的藏族向导说,色季拉山西坡的本日拉山,是苯教的圣地,也是西藏四大神山之一,山上藏着好多老故事。我望着远处的雪山,仿佛能看见信徒们转山的身影,连风里都好像飘着经咒的声音,心里莫名地静了下来。 这一路基本没停过,好在路况不错,没遇到堵车—— 之前听说川藏线旺季经常堵在路上,我们还备了不少干粮,现在看来是多余了。饿了就拿出面包、饼干水果,坐在车里对付一口,有人还带了自热米饭,虽然味道一般,可热乎的饭进了肚,就觉得又有了力气。到林芝市区时,车身上已经蒙了一层泥—— 都是一路上溅的尘土、雪水,看着就像刚从泥地里捞出来的。我们找了家路边的洗车场,看着高压水枪把泥冲掉,车渐渐露出原本的颜色,连带着这几天的疲惫,好像也被水冲跑了似的。擦干净车窗,看着前方通往拉萨的路牌,心里又热了起来 —— 再往前,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圣地了。 当晚我们下榻于林芝凯丽酒店。一进房间,我便将背包随手扔在沙发上,整个人累得只想倒头就睡——浑身骨头仿佛散了架般酸痛。彭同学提醒道,即便再累也别忘了洗澡……第二天早晨,终于不必赶早,得以享受一个自然醒的清晨。醒来时,阳光已透过窗帘缝隙洒进屋内。前往早餐厅时,我依照之前的经验点餐:一碗鸡蛋炒饭,米粒颗颗裹着油香,搭配一个水煮蛋和两个小巧的肉包子,吃得肚子滚圆。心中盘算着,中午在车上随便吃点干粮即可,以免耽误行程。大约九点钟,我们再次启程,下一站目的地是“千年树王”。 抵达千年树王景区时,时间刚过十点,游客寥寥无几,连售票处的师傅也在打着哈欠,玩着手机。门票价格相当实惠60岁以上的老人可享受半价优惠,因此彭同学和我只需支付20元,在这辆车上,两位年轻人宴彬和彭宗英需支付全额票价40元。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的柏树林——那些古树令人震撼,树干粗壮得需三四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皮上布满了深深的纹路,宛如老人脸上的皱纹。枝桠高耸入云,遮天蔽日,仅留下零星的光斑。漫步于林间,耳畔传来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连交谈也不由自主地放低音量,生怕惊扰了这些历经千年沧桑的老树。它们静默伫立,见证了朝代更迭,目睹了人世变迁,那份沧桑感令人心生畏惧,却又不禁油然而生敬畏之情。<br><br><br><br> 我们在最粗的那棵树下停了下来,变换着角度拍照—— 有人想拍全树的模样,得退到老远;有人蹲在树根旁,拍树皮上的青苔。可往上爬了没一会儿,就开始喘了 —— 海拔越来越高,每走一步都觉得腿沉得像灌了铅,呼吸也变得急促,得停下来歇好几口气才能接着走。途中遇见一群本地人,背着沉甸甸的口袋,脚步慢悠悠的,却走得很稳。我们上前打听,才知道上面有座寺庙,他们是给寺庙送物资的 —— 口袋里装的是酥油、青稞粉,沉甸甸的袋子把肩膀都压红了。看着他们的背影,再想想自己才爬这么点路就喘,心里有点不好意思,干脆决定不往上走了,顺着另一条小路往下绕。 没想到这一绕,还撞见了个温馨的场面:在一棵大柏树下,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放着蛋糕、水果,一群老人坐在椅子上,笑得合不拢嘴—— 原来是在给孤寡老人过生日。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穿着蓝色的马甲,忙前忙后地给老人递蛋糕、倒奶茶,现场的音乐放着藏语的祝福歌,暖烘烘的气氛把刚才爬山的疲惫都冲没了。我们也凑过去帮忙,有人给老人递纸巾,有人帮着拍照,民政局的李欢副局长看见我们,热情地过来打招呼,说这是巴宜区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文旅部门一起办的 “情定柏树王 爱在巴宜城” 5・20 集体颁证活动,不光给老人过生日,还帮几对新人办了婚礼。活动结束后,我们跟李欢副局长、老人们一起合了影,照片里的人都笑着,连阳光都好像更暖了。 告别千年树王后,我们上了林芝到拉萨的免费高速—— 这高速是真方便,不用交钱,路还宽敞,车开得飞快。途中看见 “千户藏寨” 的宣传牌,上面写着 “体验藏式风情”,我们都来了兴趣,赶紧下了高速。门票 每个人30 块,可到了地方才发现,这寨子刚建好没多久,到处都是新刷的油漆味,只有几座碉楼孤零零地立着,住户没几家,游客更是没看见几个,冷冷清清的。我们顺着石板路走了一圈,连个卖藏饰的小店都没找着,只能拍了两张碉楼的照片,就又上了高速 —— 心里还琢磨着,这 30 块钱花得真不值。 下午六点多,远处的布达拉宫轮廓终于显现——红墙金顶在乌云笼罩下格外醒目,我们一车人不禁齐声欢呼。当时,天空中的乌云压得很低,仿佛伸手可触,灰色的云团环绕着城市上方,却丝毫不显压抑,反而流露出一种磅礴的壮美。我迅速拿出手机,相机照个不停,两个美女也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对着天空疯狂拍摄。我感叹道:“这辈子从未见过如此低垂的云层,仿佛云朵直接延伸到高速公路上,举手便可触及,拉萨的乌云竟也如此迷人!”这话引得全车人哄堂大笑。大家情不自禁地喊出:“我们到拉萨啦!”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拉萨,这个我们在地图上反复寻觅、在梦中无数次憧憬的地方,终于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 胡阿哥他们比我们早到一步,已经住进了布达拉宫旁边的如家酒店。早在墨脱时,我们就开始抢布达拉宫的门票—— 旅游旺季的票太难抢了,我操作了好几次,才操作成功,连手机操作都不太熟练,每天定着闹钟,手指在屏幕上点得飞快,生怕错过。最后能抢到3 天后下午两点半的票,我们都觉得是运气好 ——当时抢到票的那一刻,虽然大家都抢到了,但结果彭同学慢了一步没抢到。于是我们赶紧把票退掉,重新进行抢票,最终才全部成功抢到。<br><br>抵达如家酒店后,胡阿哥特意下楼来迎接我们。随后,我们在酒店内集体合影留念,这样的机会确实难得!能在拉萨与老乡们相聚,实属不易。 大家把房卡拿到赶紧把行李搬上楼,才发现门口的停车场早就满了—— 车牌有四川的、广东的、湖南的,还有几个新疆的,看来全国各地的人,都想来拉萨看看。<br><br>刚收拾完毕,彭同学的亲戚朱宗伟便打来电话——他在拉萨工作,得知我们到来,坚持要请我们用餐。晚上七点多,我们依照收到的地址,乘坐出租车前往思金拉措藏式餐厅。餐厅门口,两头威武雄壮的牦牛塑像镇守着大门,门两侧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藏式装饰墙。中间悬挂着深蓝色底、金色汉藏文字的“思金拉措”牌匾,牌匾上方有四排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的倒梯形横竖装饰木条,显得格外大气庄重,充分彰显出藏式风格。 一踏入二楼,酥油茶的香气便扑鼻而来,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牦牛肉炖得软烂入味,咬一口肉香四溢;羊排烤至金黄,撒上孜然,连骨头缝里都透着香气;牦牛舌整齐地摆放在盘中,旁边点缀着红海椒面;台式炉上的双耳铁锅里炖着袖珍洋芋烧牦牛肉,还有牦牛肉饺子、红烧胖猪儿坨坨肉等等,以及青稞饼和酸奶,每一道都是地道的藏式美味。<br><br>吃饭的时候,藏族服务员姑娘端着酒杯过来,唱着迎宾曲,手里还拿着洁白的哈达。她把哈达轻轻搭在我们脖子上,嘴里说着“扎西德勒”,声音清亮,听得人心里暖暖的。朱宗伟还跟我们说,这哈达是最吉祥的礼物,代表着藏地人的心意。彭同学盛情难却喝了敬酒,吃完饭,外面下起了大雨,朱宗伟的朋友赶紧开车送我们回酒店,一路上还跟我们说,明天要是想去八廓街,他可以当向导。虽然衣服被雨水打湿了,可心里却热烘烘的—— 在这么远的雪域高原,能遇到这么热情的人,就像遇到了家人一样。 回到酒店,站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雨,心里满是踏实。从墨脱到拉萨,这一路走得不算轻松,有迷路的焦虑,有天气的折腾,有身体的疲惫,可更多的是惊喜—— 是嘎隆拉隧道外的雪景,是色季拉山的风雪舞蹈,是千年树王下的温情,是藏地朋友的热情。明天,我们还要去八廓街转经,去布达拉宫广场照相,想想这些,就觉得浑身又有了力气。这趟旅程,不光是穿越了四季,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我们遇见了最美的风景,也遇见了最真的善意。 编辑 制作 003<div><br></div><div>摄影 彭宗强 00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