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这样练成的 作者:王建中

雪松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越战时期的王建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王建中,籍贯河北,1955年生于北京。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毕业于解放军武汉后勤学校参谋指挥系。从军21年,历任班长、保密员、助理员、参谋、秘书、副主任等。1985年至1988年赴云南前线指挥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荣立三等功一次。1988年授予中校军衔,1990年转业地方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注:王建中老师的手机号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13980672901, 欢迎战友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1师速战速决撤下敌阵地,并不意味着出击拔点的成功和结束,最后一个作战环节“抗反和回撤”这一重大难题又横在他们面前。因为有前车之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7军139师攻击敌167高地的黑豹行动,距离110米,回撤时在敌炮火疯狂拦截阻碍下无法动旦,用了6个多小时才撤回,牺牲23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军1团攻击敌3号阵地距离不到100米,复而得失,得而复失,牺牲13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7军119师攻击敌167高地距离110米,牺牲7人。也就是说回撤是历届轮战部队出击拔点的难题,其牺牲的有一半以上是在回撤阶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61师呢?攻击敌55号阵地距敌2000米,且是深谷密林,地雷密布,会牺牲多少人?这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考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依照作战预案,右左两路突击队,在完成对越军55号阵地攻击任务后,全速全员撤至距敌阵地80米的“无名3号洞”集结,与营部会合。当大家按计划回到洞中后,越军报复的炮火便尾随而来。从开始的迫击炮,到随后的榴弹炮、加农炮,一阵赛过一阵,55号阵地及周边都笼罩在炮火之中。战士们躲进洞内,听着外面隆隆炮声,都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安全的避弹之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洞用分管作战的副师长赵文泷的话说,是上天赐予的“救命洞”,没有这个洞就不会只牺牲6个人了。是在10月16日也就是这次攻击行动的3天前,突击行动现场总指挥狄国平带队最后一次抵近侦察,他一个人脱离队伍,自行活动,却阴错阳差,意外发现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61师师长刘登云攻击准备之前,请成都军区副司令马秉臣现场踏勘,他望眼镜里巡视许久后,搁下一句话:“老虎嘴里割舌头,光是回撤的这2000米就够你们受的”,他曾经是11军军长,老山、者阴山这些山头就是他们打下并坚守的,这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非常熟悉,没有哪个轮战攻击目标和回撤距离有这么远,没有哪个回撤路线这么山路崎岖,地雷这么密布艰险。这一番话,压力山大,几乎成了61师军领导们的心病,他们一直为如何安全回撤绞尽脑汁。这个洞的发现,他们大喜过望,秘密接敌后攻可待机屯兵,撤可防炮隐蔽,而且攻击目标的超近距离 也是发起进攻近距离指挥的绝佳位置。而狄国平这次令人震惊几乎影响全局的违纪之罪,瞬时被四两拨了千斤——他将功补过般的躲过了军纪惩罚。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也证明这个洞也是个“烦心洞”、“操心洞”非常非常不省心的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发起攻击的10月19日,突击队刀劈斧砍的从凌晨摸黑走了8个小时抵近了第一潜伏点,即计划预案中的“无名3号洞”,但奇怪的是此洞杳无踪迹找不着了。这个狄国平偶然跌入发现的洞肚大,能装几百号人,但洞口却很小很小,灌木草深很隐蔽,两天前都在啊,怎么会不见了呢?抵近中午了,预定最迟不得迟于中午12时发起攻击行动。此间忽然发现狄国平这个总指挥不见了,此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很“轴”,却“轴”的不是没有道理,他认为茂盛草丛中潜伏,虽然隐蔽效果不错,但战火一起,就可能成为葬身之地。历史上的英雄邱少云、现实的第十侦察大队“3·18行动”20名侦察兵烧死火中,都是吃了草木茂盛的亏!显然狄国平是为此而去,在即将发起进攻前发生这种群龙无首的事,的确为前方与后方捏了一把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前,61师党委常委扩大会上,有过对狄国平是否随行出战的讨论。狄国平不守规矩,特立独行,从来“不按规则出牌”,是有名的,已经不是他个人的问题。常委们也为此各抒己见,认识不尽一致,一种观点是,高度赞扬他的勇敢精神;另一种观点则是,在肯定其勇敢的过程中,认为他有的行动是失职的。不过,无论怎么讲,绝大部分常委都认为他的功远远大于过。还是分管作战行动的副师长赵文泷力排众议,担保举荐,才获得通过。常委会同时要求狄国平:一定不得越雷池半步,坚守在“无名3号洞”进行指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距离攻击的时间越来越近,一分一秒都是煎熬,当指挥部确定不管狄国平回不回来,11点58分一定发起攻击时,指挥部忽然接到前方报告:他回来了!也找到了“无名3号洞”,但险些影响总攻的启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气人的是这个我行我素、自行其是的家伙当攻击的炮一响,他便又把“紧箍咒”扔掉了。在我方炮火准备还在进行时,他就又擅自离开了指挥所“无名3号洞”,踩着炮弹落点,在敌军55号阵地前方,寻定了一块大石头后的隐蔽观察位置卧下开始指挥,整得左右跟随瞠目结舌,大惊失色。他一个人蹲在洞外大石后,露出半个头,向越军55号阵地观察。听到动静,狄国平迅即扭回头,看到赵怡忠和殷书照冲了出来,便连连挥手示意:快上,越军还蒙着呢!快点!快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这个狄国平自作主张“建立”的临时指挥点,左、右两个突击群的出击行动,尽在他的视野之中。战后,他志得意满地说:“我们这次出征,哪个人打得怎么样?怎么打的?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看得清清楚楚。评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有争论!他们知道嘛,我全都看到了,还争什么争?我说给谁什么功,谁就什么功,没人有意见。不像别的营,打个仗功评不下去,我们营没有,大家服得很。再说了,我自己带头,主动要求不评功。我评什么?我不评,把功让给战士!我们干部带头不评功,这也是我们3营评功没人争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回撤了,在洞里开始紧急治疗伤员,只见杨代宽被炸掉的下巴处,还在一股股往外涌血,久久止不住。军医唐汉春,捏着手术刀,在他的喉结处竖着划开道口子,将一根管子插了进去。杨代宽终于能顺畅地出口气了,神情立刻有所转好。但恢复正常呼吸后,疼痛感反而更重了。唐汉春又取出针和药,在他手臂上打了一针杜冷丁,为他止疼。另一位军医吴平,赶紧给他包扎。绷带绕了好多圈,缠住了杨代宽的脖子。由于伤在下颌,杨代宽的嘴不能动,但他一直忽闪着那对大眼睛,似乎想对战友们说些什么,大家都纷纷安慰他、鼓励他。但是,过了没多一会儿,杨代宽还是断了气,那双大眼睛永远闭住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一直昏迷在担架上的赵怡忠突然有了动静,大家都俯身过去看他,赵怡忠抬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指向自己的胸口。众人不解。只有周旭阳一个人明白,他是在说:他儿子的照片,在胸口的衣袋里!周旭阳转身抹了一把眼泪,强忍悲痛,从赵怡忠上衣口袋里掏出照片,递到赵怡忠面前。赵怡忠睁大眼睛,目光停止在了照片上——那个襁褓中的婴儿!赵怡忠的眼睛不动了。狄国平走过去,忍住泪水,在他的眼睛上抚了一下。这一抚,赵怡忠才闭上了双眼。正是这一抚,狄国平对赵怡忠立下了庄严的承诺。也正是这一抚,狄国平毅然担起了抚育孤儿的巨大责任。自此以后,赵怡忠儿子赵宁的成长历程,始终伴随着狄国平如父亲般的呵护关心、疼爱有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考虑各种危险因素,前后方指挥系统商议原计划天黑后开始回撤的时间必须提前。16点30分洞中人员开始分批正组织回撤,越军向我发射了两发毒剂弹。估计,是敌发现了我藏身的无名3号洞,又被我炮火狙击无法围攻我们,要用毒剂弹将我们毒死在洞里。由于我们在进攻时,都嫌防毒面具太重,在往上冲时,大部分人将防毒面具给扔了。毒剂弹的爆炸,散发出阵阵浓雾。这个时候,大家都没有防毒面具。依照训练,大家便伏下身子,在地上挖坑,将脸埋在泥土里,通过泥土的过滤,尽量呼吸,能躲过一劫。有的待的地方全是石头,无法挖坑。就在大家目瞪口呆,倍感绝望的时候,有人喊了声:尿尿,把尿撒到毛巾上!有的连毛巾都丢了,只好扯起衣服,将尿撒到衣服上,捂着鼻子,毒雾慢慢散去,可军医吴平因为忙着呼喊大家,指导别人尿尿防毒,自己被毒倒,全身不断抽搐,痛苦异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忽然在最后清理人员和装备时发现少了一个突击队员臧振林。狄国平阻拦住副营长张永辉出去寻找,两个人怒气冲冲似动刀动枪地急眼干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却趁着大家抢救伤员,无人注意他时,一个人跑出了“无名3号洞”。通信员韩胜和不放心,这一次死死跟在身边。出洞后,狄国平只用步话机告知了团长彭勇。彭勇命令他:立即返回!他置若罔闻,不管不顾,只要求彭勇团长:在他万一回不来时,授权黄朝耀带回部队。此举堪称胆大妄为!也只有他狄国平,才会这么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回他擅自行动已经是第三次了,以至影响到突击队回撤时我军的炮火反击,因为此时部分人员已经开始出洞,分期分批回撤的决定已经开始实施,敌铺天盖地的炮火阻拦危机四伏,前边心急火燎地4次呼叫我火炮赶紧反击压制,后方发炮的命令却就是不下,为什么?因为前方报告狄国平还在敌55号阵地上。这个命令不敢下!决不忍心下······后面的情况是他在途中被越军炮火震昏,幸得通信员韩胜和拼死相救,才拖回到安全地带。而根据之后炮兵前沿观察所用高倍望远镜的观察分析报告:突击队员臧振林的作战服部分碎片发现挂在树丛上,其显然是被敌炮火直接击中炸成碎片牺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61师182团3营营长“10.19拔点作战”突击大队长狄国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命中注定,狄国平是一个既“夺戏”又“搅局”的人,他从大战“序幕”开始,最先冲出来“抢镜头”,一直打到“尾声”都不准备安安顺顺的“谢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这一切绝非惊堂说书,也非演义,都是来自突击队员白安周《10·19作战笔记》和分管作战的副师长赵文泷《战后札记》等人真实而生动的战地记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幕幕,活生生,却不经意间绝妙地反映出与传统战争的区别。按传统的军队价值观最核心的是服从命令,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上下级关系分明且上级的权威不容挑战;其二,上级的命令不容质疑,必须无条件地、不加修正地执行,即便赴汤蹈火也必须照做,不能讨论赴汤蹈火本身有无意义。这套逻辑来自于流水线生产,每个工人都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他们只要按部就班无差错的执行生产指令、任务的规定和流程,生产线就能源源不绝的运作出成果。常规部队非常适用这种管理方式,这种战斗是计划性的,要取胜全靠整体的绝对实力和指挥官的能力,与个别士兵的表现关系不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这支“敢死队”已经兼备了突击队和特种部队的特性,从建立一开始就按任务性质、职能和编组朝此方向综合转变:这种攻击型拔点作战必须深入敌军腹地,在无大规模穿插部队协作支援、热带丛林敌情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对单点目标实施侦查、独立作战和撤回,对每个官兵的战斗技能和单兵作业要求极高。他们是一群精兵,都产生于赴南疆前全师选调集训的184个“尖子兵”之中,在一线阵地磨练后,最后又精选出49名,可谓尖子中的尖子。又找了个叫马发寨神拟敌55号阵地地形的地方,秘密进行了为期85天的强化集训。特别是他们在老山战场独有的“八级同台演练”(八级:分别为:班、排、连、营、团、师、军、成都军区前指。八个级别的指挥员同济一堂演练)中,对“政治仗”这种“系统工程”逐渐了解,对各指挥环节的意图与作用熟悉把握,甚至在上下级的直接“交流碰撞”中,对军事决策、战术措施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见识增长,视野大开。也就是说,他们像特种部队一样参与了攻击行动的策划和执行的全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有初上阵地后的实战磨练,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消除了恐惧,作战的信心倍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历练了身负40公斤以上腿绑沙袋,跋山涉水急行军魔鬼式训练,越野路程从10公里延长到15公里,再延长到25公里,沙袋换成了全副武装,还要逐次提速——超体能训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战前的模拟攻击行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突出训练侦查、组织、配合、协调能力,每个人都有能力指挥自己的战斗小组,个个能独当一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能熟练掌握各种轻武器,甚至使用火箭筒,喷火器,高射机枪等以及排除地雷,不再以单兵单项武器为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突出训练减少伤亡、互救、自救,不再仅是杀伤敌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被政工部门分别进行了个别谈话。针对性地就思想和心理波动,进行劝导、鼓励和再动员,树立了敢死队的必胜和无畏的精神理念,具备了成为烈士的足够承受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每个人都在身上配有专为不当俘虏而设计制造的,临爆时间1秒(木柄手榴弹临爆时间3-3.7秒),连后悔的机会都没留,其杀伤力仅限自身一人的“光荣弹”。关键时刻是叛徒还是罪人,考验就在一瞬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被领导郑重告知:——如果你发现哪位战友,已经丧失了作战和自救能力,你又无力将他带回,你就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具体办法不用教,你懂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已经被大队长狄国平管带的个性十足,棱角分明,“文武双全”自信非凡,他们心不在庙堂,志在名节,似脱胎换骨浴火重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帮人,一旦踏上了独立作战的路途,特种兵淡化上下级关系的特征便逐步显露头角,敢于担当,勇于开拓,临机善变,善建奇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我们看到了狄国平为追求作战完美,三次“自作主张,擅离职守“化解”了作战方案的致命缺陷使之绝处逢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看到左路突击群万忠勇在发起攻击工兵火箭发射器开路不成功时,打破攻击规定,瞄准山体滑坡地带胆大妄为,独辟路径,冒险趟出了新的更便捷安全的冲锋线路一举成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看到了偷袭成功搜缴打洞时,为最大程度避免伤亡,突击队员们按照狄国平嘱咐的“不要去理会上级梦寐追求的那个所谓'抓俘任务'的任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玩儿了一场穷追猛打“见好就收”、速战速决速撤的折子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还看到了右路突击群群长赵怡忠,曾因动用公款为自己多购买了个背包而被组织处理,为血洗耻辱,申请进突击队,他知耻而后荣,以命抵偿耻辱,怀揣儿子照片,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口气,成为铁血柔情、凡人之非凡、不是神话中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还看到了那些平时靠背弹药器材积累数量重量指标才能立功的军工,在攻击和回撤中冒着枪林弹雨,将这些所谓“硬指标”抛到九霄云外,不顾一切以命换命的抢救保护受伤突击队员,与之坚强协作,休戚与共,血汗交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我们由此也看到了与突击队“捆绑”一起的61师师长刘登云突然间成了“半仙儿”,在发起攻击极大的战场压力下,使出中国传统文化易经解数,用掐指一算的结果鼓励属下:公历19日那天,阴历十六,星期日。这一天包含了三个吉利数字——6、7、9。这一天出征,必定大顺大利,旗开得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我们也仿佛看见了当年美国战争电影、电视剧《巴顿将军》、《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滴血》军人文化中铁血硬汉、孤胆英雄的影子,因为当年这种电影他们都没少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我们看到了他们融中外战争文化为一体,在一场热带山岳丛林出击拔点作战的特殊条件下,改变了战场形态,优化了作战进程,提升了军队决战决胜的士气,展示出了新时代的军人魅力,上演了一台血性十足,精彩纷呈的突击队特种部队的战争大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21军61师182团3营副连长突击队右路突击群群长,战斗英雄一等功臣赵怡忠烈士生前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一个军队来讲,这南疆一战的经验价值连城,体验珍贵如钻,诸多人断言预测61师的团长、师长甚至更高的将领必将在突击队中产生;但恰恰相反,这一战并没有助推他们军队生涯的继续,更没有让一战成名的光耀延续一生,因为军队百万大裁军行动已经开始,国家的政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的地位开始下降,军队精简裁员政策的风向标已经示明,商品经济汹涌彭拜,军人们被历史的潮流所裹挟,他们趋之若鹜,视转业地方为归宿,希望为地方经济建设、为家庭做点事情,部队劝不成,留不住。这些在实战中幸存的军队精英骨干绝大多数都下了地方,成为特种部队军人活着的标本,即便留在军队的也是在和平环境中神光黯退,默默无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参加拔点作战突击队员出发前合影,周清旭(左3),尚武斌(左2)、任长军(左5)、栾智平(左6)、李喜章(左7)小朋友是慰问团成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狄国平 原61师182团3营营长,“10·19拔点作战”突击大队大队长。战后任182团副团长。1990年转业后任江苏省溧阳县公安局副局长并已于2018年10月在江苏病故,享年62岁。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中心创立者崔永元对其计划口述历史采访未能成功深表遗憾,并赠送花圈敬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朝耀 原61师182团3营9连连长,“10·19拔点作战”突击大队副大队长。战后历任182团军务股长、2营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现任湖北省黄石市检察院检察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万忠勇 原61师182团3营9连副连长,“10·19点作战”左路突击群群长。战后历任四川省乐山陆军预备役步兵旅旅长,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内江军分区司令员,大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任长军 原182团3营9连排长。“10·19点作战”右路突击群副群长,61师司令部战技勤务科科长、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武装部部长、甘肃省白银军分区副司令员,大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常兴突击队员,原61师182团3营9连3排7班班长。战后历任6连连长、团军务股长。现任陕西省咸阳市地方税务局干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旭阳 突击队员,原61师182团3营9连战士。战后历任9连排长、副连长、指导员,团军务股参谋。后任陕西省西安市地税稽查局检查科长、副处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安周 突击队员,原61师182团3营9连3排1班班长,轮战期间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猫耳洞之声乐团”成员。现为陕西省西安市物资局工作人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栾智平 突击队员,原61师182团3营9连3排9班副班长,成都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战后历任排长、保卫股干事。现为陕西省高速公路交警总队干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殷书照,突击队员,61师182团3营卫生班班长。战后复员到陕西南国营704厂第二分厂,现为陕西威阳华龙电子公司董事长、陕西商洛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清绪 突击队员,原61师182团3营9连8班班长。现任兰州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研究设计院保卫处干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献身国防,挥洒青春,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战争造就了他们这帮群体英雄,但军队的历史却没有成全他们。他们虽生不逢时,却留下了军魂传承的基因,是中国军队的骄傲,军史留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