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溧阳,一馆尽揽

游龙

漫步溧阳,天目湖的碧波还在眼前荡漾,转身踏入溧阳博物馆,才发现这片土地的故事,早已被悄悄装进了展厅和展柜的时光里。<div> 早在新石器时代,溧阳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天目湖、社渚等地曾发现距今约 6000-4000 年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印证了早期农耕文明的萌芽。</div> 春秋时期,溧阳属吴国,后归越国、楚国。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后设 “溧阳县”,“溧阳” 之名自此见于史册,至今已有 2200 余年建制史。 秦汉至隋唐,溧阳先后属会稽郡、丹阳郡等,作为江南腹地,农业、手工业逐渐发展,尤其以蚕桑、冶铸为盛。 宋代以后,溧阳文风渐兴,涌现出一批文人学者(如南宋诗人俞桂、明代文学家马一龙等),科举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溧阳属常州府,凭借濒近太湖、长江的区位优势,成为漕运沿线的重要节点,商贸日趋繁荣,民俗文化(如社渚傩戏)也在此阶段逐渐成型并传承至今。 近代以来,溧阳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多处红色遗址。<div> 新中国成立后,溧阳从传统农业县逐步向工业、农业协同发展转型,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兴起,为地方经济奠定基础;1990 年撤县设市(由常州市代管),开启城市化与工业化加速期。</div> 进入 21 世纪,溧阳依托 “山水林田湖” 生态优势,打造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南山竹海等知名景区,推动 “生态 + 文旅” 深度融合。先后获得 “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等称号,成为长三角地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宜居特质的特色城市。 大厅上方的大型浮雕溧阳山水田园风光展示了溧阳的地理地貌和自然风光。 右侧的文化石自下而上分别代表着曾经的秦汉溧阳城、吴晋永世城、唐溧阳城、南唐溧阳城和前明溧阳城。<div> 文化石中间的是溧阳特有的玉石品种梅岭玉。梅岭玉原石是自秦汉到前明溧阳城的城墙石,代表着不同历史朝代的五层岩石相互映衬,见证了溧阳漫长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寓意着溧阳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传承。</div> 通往展厅的长廊里悬挂了很多表明不同历史朝代建制变化的条幅和吊灯,这是告诉前来参观的观众,溧阳从秦汉以来归属上的历史变迁。 1994 年,在溧阳上黄镇水母山采石场,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批距今约 4500 万年前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一枚牙齿化石的发现,彻底改写了人类及高等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起源认知 —— 这便是 “中华曙猿”。<div> 中华曙猿的发现,让溧阳上黄镇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江南小镇,一跃成为全球古生物学家关注的 “科研热点”。此后,中国、美国、法国等多国学者多次联合在溧阳开展考古发掘,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溧阳也因此被认定为 “高等灵长类动物起源的重要遗址地”。</div> 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的场景。 溧阳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涵盖马家浜、崧泽、良渚三大文化阶段。 先后组织在对溧阳马家浜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石锛、石斧、石凿、石铲、石犁等石器、玉器和陶器。 溧阳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带柄石锛于1978年5月出土于溧阳古沙河河道中,属于一级文物。带柄石锛的出土为研究原始社会石锛背后的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讨原始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是了解新石器时代工具制作工艺和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实物证据。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距今约5300—4300年。该文化以发达的玉器文明、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先进的手工业技术著称,其典型器物包括玉琮、玉璧、玉钺、陶器等,以及石锛、石镞等实用工具。 在春秋战国(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221 年)的历史版图中,溧阳平陵邑(遗址位于今溧阳城区西北一带)并非普通城邑,而是地处吴、楚两大强国交界地带的 “军事重镇” 与 “经济节点”。它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深度卷入吴楚争霸的历史浪潮,成为两国争夺的战略焦点。<div> 战国中后期,随着楚国彻底掌控江南地区平陵邑的 “边境军事功能” 逐渐弱化。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 221 年),推行郡县制,在溧阳设县,平陵邑作为 “邑城” 的历史使命终结,逐渐演变为溧阳县城的前身。</div> 春秋末期的吴国溧阳固城,不仅是一座军事堡垒,更是吴国 “争霸东南” 战略的缩影,它凝聚了吴国的军事智慧,见证了吴楚、吴越的激烈交锋。如今,尽管固城的城墙已湮没在岁月中,但它的故事仍在溧阳的地域文化中流传,成为连接古今、解读溧阳春秋历史的重要见证。 仿制考古发掘现场 1962 年,旧县村村民董法清在清理鱼塘时首次发现金瓜子,1969 年,村民董进芳又在田埂上刨草皮时发现了金瓜子。后来,文物专家在该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又挖到了 10 来个金瓜子。这些金瓜子经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皇家金币郢爰。 <div> 金瓜子的发现和入藏有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史贞女系春秋时期溧水畔一位浣纱(洗衣)为生的普通女子,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途中,饥饿难耐,向濑水畔浣纱的史贞女乞食。为消除伍子胥就食后耽心泄露行踪的顾虑而抱石跳河自尽。对史贞女救命之恩伍子胥无以回报,则将百斤黄金投入水中(即”投金濑“的由来),以”金瓜子“(碎金)的形式来祭奠这位义女,因此溧阳也就有了”金濑“的古称。</div>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著名铸剑大师,传说欧冶子曾在溧阳的石屋山铸剑。据光绪《溧阳县志》记载,石屋山上有 56 个以自然石加工而成的铸剑石墩。另外,宋代《六朝事迹编类》还详细记载欧冶子在溧阳的铸剑地方有三处,除社渚的石屋山外,还有周城的炉头村和天目湖的吴冶岭村,这些地方的村民至今还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诸多故事。 校官碑的碑额题为 “校官之碑” 四字,故简称为 “校官碑”。其全称为 “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汉” 代表朝代,“溧阳长” 是潘乾的官职,“潘乾” 是人名,“校官” 在汉代指官立县学,此碑是溧阳县属官为颂扬潘乾兴学功绩而立,所以取名为 “校官碑”。<div><br></div> <div> 溧阳历史上的名人四个塑像分别是:</div><div> 刘钦:西汉梁敬王刘定国之子,西汉建昭元年(前 38 年),汉元帝分封刘钦为溧阳侯,建立溧阳侯国,其辖域涵盖今江苏省高淳、溧水、溧阳三地。<div> 史崇:因平赤眉刘盆子(新莽末赤眉起义军所立的皇帝)有功,任右将军、青冀二州剌史加骠骑将军。因被汉光武帝刘秀猜疑,遂辞官隐居江南溧阳。光武帝驾崩后,明帝刘庄于永平三年(公元 60 年)封史崇为溧阳侯,对溧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div><div> 陶谦: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任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陶谦是东汉末年 “过渡性” 的群雄代表 —— 他既有维护地方稳定的努力,也因时代局限卷入战乱,最终以 “让贤(将徐州牧的职位托付给刘备)”耳 落幕。</div><div> 潘乾:东汉光和年间任溧阳长,名声和政绩突出。东汉光和四年(181 年),潘乾的下属官员刻了《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以纪念他的德政。关于潘乾的逝世时间,有人认为他逝世于光和四年,《校官碑》就是为了纪念他而立。</div></div> 墓葬出土文物的冥器 1990 年在溧阳上兴蒋笪村汉墓出土的西汉弩机是国家三级文物,由青铜铸造,四周有郭,郭中有牙,可钩住弓弦,郭上有望山作为瞄准器,牙下连接有悬刀作为扳机,是典型的汉代弩机结构。 汉博山铜炉是国家三级文物,炉盖镂空为博山造型,山体险峻重叠,上面装饰有云气纹,以显示仙山高耸入云的意境。使用时,腹内燃烧香料,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仿佛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之感。 井圈是用于井口周围的环形结构,主要起保护、支撑和固定作用,古代井圈多由陶器或石材制成。 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div> 古代没有我们今天的水银玻璃镜,只能将铜镜经抛光后(镜面多为高锡青铜,质地银亮)映照面部,虽然其清晰度与今天的镜子无法比拟,但是在古代已经成为皇室贵族、平民百姓的日常梳妆不可缺失的用品。</div> 蔡邕与溧阳有着深厚的渊源。蔡邕(133 年 —192 年)是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 179 年),蔡邕因得罪权贵,开始了 “远迹吴会,亡命江海” 的生活,他携妻女来到溧阳,在此隐居长达 12 年。<div> </div> 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 记载,蔡邕路过当地一户普通人家在生火做饭时,听到柴火在灶中燃烧时发出一阵异常清脆、浑厚的 “噼啪” 声,竟透着一丝 “金石之韵”。蔡邕凭借对 “良木音色” 的敏锐感知,他断定灶中燃烧的绝非普通木头,而是制作古琴的上佳材料。他立刻冲上前,不顾灶火的灼热,急忙从灶中抽出那根尚未完全烧尽的桐木。 此时木材的一端已被烈火烧焦,留下了黑色的炭痕,但主体仍完好,木纹细密、质地坚硬,正是制琴的 “极品桐木”。<br> 主人家对蔡邕的举动十分不解:“不过是根烧火的木头,先生为何如此珍视?” 蔡邕笑着解释:“此木纹理坚韧、声韵清越,若制成古琴,必是传世佳品,怎能让它埋没于灶火之中?” 随后,他向主人家买下了这根焦木,带回家中精心打磨。<br> 这根焦木经过定型、精雕细琢、调音试音,终于制成名扬千古的“清越悠扬、余韵绵长”的传世名琴。因琴的尾部仍保留着灶火焚烧的焦黑痕迹,蔡邕便为其取名 “焦尾琴”后世称为“焦桐,既点明了木材的来历,也暗含 “历经火炼、方成佳品” 的寓意。遗憾的是到了宋代,这把传世名琴不知所踪,也许默默的沉寂在哪座显赫的大墓里。 这件汉代铜灶为国家三级文物,于 1990 年 12 月在上兴王星村蒋笪队采集(民间征集),是双眼带烟囱铜灶,烟囱呈直筒形,灶门呈圆拱形 。汉铜灶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而明器也叫冥器,指的是古代墓葬中随葬的物品 。古人认为,人死后 “灵魂” 不会消散,仍需像生前一样饮食、居住、劳作,甚至拥有权力与财富,因此,需要为灵魂提供 “生活保障”。陪葬品完全围绕 “逝者的地下生活” 准备,小到日常用品(陶罐、铜镜、梳子),大到功能模型(如汉铜灶—— 模拟厨房炊具,还有陶仓、陶井、陶车马),甚至 “佣人”(陶俑),全方位复刻生前的生活所需,体现 “让逝者在地下仍能过上与生前一样的日子” 的需求。 铜羽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制盛酒器具。 永世城是古代的一座县城,为六朝时期 “永平”“永世” 县治所在,遗址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古县街道永平小学东南侧,原属天目湖镇古县村。 四个塑像都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溧阳侯、溧阳侯潘璋、溧阳侯何蒋和永平县长凌操。 溧阳历史上的秦虚观也就是现在的太虚观遗址了,刹内原有盘白寺、会仙亭、蔡邕读书台、戏台、古林禅寺、许坚(南唐隐士)放鱼池、老虎洞、汪渚庵等八景,现仅存石碑 1 通、石盆 1 个、古井 1 口等遗迹。其中,古井井水清澈终年不枯,明代万历年间刻双龙戏珠 “圣旨” 碑也保存至今。 黄山观是溧阳历史上最早的道家场所,因黄鹤仙人在此得道骑黄鹤飞天而去成名。东晋和唐代曾建有三清殿、说经堂、宗圣宫等,静谧的长廊边,镌刻百十块丈高青石碑,装饰浮雕,气势宏伟。如今仅存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残碑以及出土的明代墓志铭刻石数方,今存放于数年前新建的黄山观屋宇沿廊下。 溧阳报恩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址位于溧阳城西北 25 公里处的旧县村。宋元祐五年迁至溧城镇黄家村,改称 “秦公寺”。宋宣和年间称为神霄宫,后又改回原名,丞相李纲题写了匾额。元时,报恩禅寺一度盛兴,明清两代也屡次修建,多次兴废。清嘉庆十一年毁于火灾,建后又毁于日寇。 1992 年经溧阳县政府批准恢复,1994 年 1 月迁址于天目湖畔重建,历时七年多完工。 新建在天目湖畔的“报恩禅寺”和历史上的报恩禅寺在建筑风格迥然不同了。 建于东晋年间,唐称唐兴寺,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更名为胜因寺。宋代时,在胜因寺旁建两贤祠,塑李白、孟郊像,后祠被废。抗战期间,大部分房屋被毁,庙会也停止。2003 年经溧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寺院。 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年间,李白与妻宗氏途经阳,遇张旭,作《猛虎行·宴别张旭于溧阳酒楼》,全诗充满忧国忧民情怀。<br> 风淳俗朴的漂阳人敬仰李白“心忧天下洒才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品格,在县城东侧的唐兴寺内建李白祠,画像祭祀,将溧阳酒楼改名太白酒楼。 溧阳博物馆张贴的巨幅《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天宝十三年(754 年),溧阳县令郑晏响应唐玄宗诏令,邀请李白为史贞女撰写碑文。李白不负所托,撰写了该碑铭,文中记载了史贞女的家世,高度评价了其舍身搭救伍子胥的信义事迹,赞扬了县令等人为之树碑立传的善举。该碑由李白的族叔、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书写,镌刻后立于当年的投金濑边。<br> 旧县(指溧阳市天目湖镇古县村这一区域,它曾是历史上永平县、永世县的县治所在地)的乐官井附近曾有驿站。乐官井距今已有 1660 多年历史,位于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关于乐官井有两种传说,一说早先这里是个驿站,有个残暴诸侯路过,叫县官派当地乐工演奏取乐,乐工拒不演奏,被沉溺于此井,后县官派人打捞尸骨超度安葬,才得太平 溧阳零陵寺是唐代溧阳的一座古寺,宋代改名为广法寺。该寺最著名的文物是唐元和六年(公元 811 年)僧人澄观请匠人制作的石井栏,又称 “澄观井”。井栏为麻石质地,外形似倒扣的巨碗,高 50 余厘米,径长近 90 厘米,井肩部等距有三个孔,井腹侧表面刻有 21 行共计 91 字的唐代铭文。 宋元祐五年,零陵寺已毁,唐井栏遂移至报恩寺内。清嘉庆十一年,报恩寺大殿和千佛楼毁于火灾,唐井栏被遗弃在墙角,后被时任溧阳县宰的陈鸿寿发现。陈鸿寿与宜兴紫砂名匠杨彭年合作,以唐井栏为原形设计了井栏壶,成为文人参与紫砂壶设计、以古物入壶的典范。1991 年,唐井栏被移至溧阳凤凰公园内,并建 “唐井亭” 加以保护。 唐代铜镜展柜 展柜内的唐代铜镜 溧阳还有古城墙遗存,一处是位于溧城街道宝塔湾遗址公园的明城墙基址。这段城墙现存约 50 米,以青石叠砌八层,存高 6 米,是溧阳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遗存。1941 年日军焚毁文昌阁后,这段历经多次重建的城墙基座奇迹般留存。<br> 另一处是位于天目湖镇古县村的溧阳古县遗址城墙。这是六朝时期 “永平”“永世” 县治的城墙,经考古发掘,已初步围合城址四至范围。城墙平面大致呈方形,南北城墙略长,东西城墙略窄,北城墙长约 140 米,东城墙长约 110 米,南城墙长约 140 米,西城墙约 120 米,城址周长约 510 米。 宋元时期的溧阳州城。 合剌普华是元军中一员深谋远虑的勇将,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在广东博罗、东莞一带护送军饷时遭遇盗贼,不幸遇难,年仅 39 岁 。初葬山东,任广德太守的长子将合剌普华的墓迁葬到溧阳,同时以漠北高原 “偰辇河” 的首字为姓氏,改名为偰文质,偰姓由此发源并在沙涨村繁衍起来 。 溧阳牛场窑群遗址位于溧阳市戴埠镇牛场村,2010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br> 遗址共有 14 处古窑址(群),大多背山而筑,占地面积一般有两三亩,陶片堆积层厚达 2-10 米不等,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华神山古窑址群,由 4 座相邻的古窑址组成,占地面积十余亩,陶片堆积厚度有 10 多米。经考证为南宋时期的制陶遗址,具有重大的考古、科学价值。 有一件文物,是我国书法界的“0001”号国宝,它囊括了超过5000年的汉字精华,改写了整部书法史,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淳化阁帖》,是北宋太宗赵光义动用举国之力,历时十余年完成的官修丛帖。<div> 淳化,宋太宗赵炅年号;阁,宋太宗藏书之阁;太宗以年号名阁,因称淳化阁。帖,名家书法之拓本;法贴,将帖汇编成册供人学习的。宋太宗集宋以前帝王、名臣、法家之法帖藏于淳化阁,故称“淳化阁帖”。</div> 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及宫中收藏的历代名帖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为宝物,价值连城。<div> 痛惜之余,庆幸有一本拓本被赵氏郡王府收藏。南宋初年,宣议郎虞维(字敦素)娶赵郡王府郡主为妻,郡主自小酷爱书法,对府中所藏“淳化阁帖”拓本爱不释手。于是,这套帖被当作嫁妆,带到了虞家。<br><div> 为防止法帖遗失或损毁,明末清初,虞氏族人将“肃府本”摹勒上石,即如今溧阳本帖石,所用石料为溧阳当地上乘山石,单面刻字,当时记录有“石碑数百方”。清末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为保安全,虞氏族人将这套石刻分户保管,但战争残酷,虞氏族人死伤大半,石刻遭到重大损失,战乱后“完者四十四石,碎者七十一石”——不及当年完整时的一半。</div>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永保“淳化阁帖”刻石,虞家将所存的“淳化阁帖”刻石及族人虞徵庸所书的《跋淳化阁帖》《珍藏淳化阁法帖记》3石,共计118块石刻自上至下分六层排列嵌于虞氏宗祠“庆远堂”的第一进西厢房墙上。由于石刻受损严重,无法按原内容有序排列,只能大致砌入。<br> 抗战时期,虞氏宗祠遭到日寇焚烧,所幸刻石未毁。文革时期,虞氏族人在刻石表面抹上石灰,以保石刻。1981年清除灰垢后刻石重见天日,1982年又被重新公布为江苏省第一、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溧阳市文物部门邀南京博物院将“淳化阁帖”刻石剥离卸下、修复保护,现刻石全部藏于溧阳市博物馆。</div><div> 站在溧阳博物馆内,凝望着那历经岁月沧桑的淳化阁帖残碑,时光仿若瞬间倒流,跨越了 1033 年的悠悠岁月 。这残碑之上,镌刻的不仅是书法,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谁能想到,这本汇聚先秦至唐 103 人 420 篇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多种字体,被誉为 “中国法帖之冠” 和 “丛帖始祖” 的法帖,命运竟如此跌宕起伏。</div> 孝子朴菴史翁墓志碑拓本:由明代解元马一龙(明代文人)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为当时承事郎史阜所抄录,内容系缪希亮(明代高士)所撰。现藏于溧阳市博物馆,是溧阳地区存世与马一龙相关的文物之一,对于研究明代书法和地方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甘露禅院碑记》石刻现位于溧阳市昆仑南路西丁园内的竹亭中,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刻青石质地,长 2.6 米,宽 0.95 米,厚 0.27 米,碑额浮雕双凤戏珠,左右边框为缠枝八瓣莲花图案,正面刻有 “甘露禅院碑记”,由工部侍郎彭会淇于清康熙三十六年三月楷书撰并书,主持僧寂昭立。 溧阳历史上的古桥:<div> 观莲桥:位于溧阳市溧城镇昆仑村委昆仑村,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建。它曾名北昆仑桥、昆仑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如今观莲桥保存完好,是溧阳的一处历史文化景观。</div><div> 广福桥:位于溧阳市埭头镇埭头村委舍头村西南 80 米处。该桥康熙壬寅年(1662 年)始建,同治十二年(1873 年)重造,是溧阳市迄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孔石拱桥。</div> 太平桥:建于南宋,明万历年间重建,因虎塘桥西百米有太平禅寺,亦称太平桥。<div> 善庆桥:位于戴埠镇竹巷,南北向跨双井巷北涧河,为青石砌筑的单孔石拱桥。建于乾隆年间,桥长 15 米,通高 5 米,采用分节并列砌法建造。</div> 溧阳文靖园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夏庄行政村徐角自然村,腾飞路北侧。它是一座以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史贻直墓为核心的纪念性园林。<div> 出于名门(父母都出身名门望族),生逢盛世,史贻直具备了成为一代名臣的外因。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先后任翰林院大学士、吏部、工部、兵部、刑部、尚书、礼部侍郎,直隶、福建、湖广、两江总督,两次登上相位达二十年之久。<br> 史贻直一生为官62年,位极人臣,但他在京城没有置办家产,不贪财,更不贪色,一生没有桃色新闻。甚至史贻直连名都不贪,这个十岁能作诗,十九岁金榜题名的大才子,却少有诗文存世。一生一世唯致力于国计民生。<div> 三百年来,史贻直一天都没有被历史学家和重情重义的溧阳人所遗忘。</div><div> </div></div> 在“濑水风情与建国时期”的展厅中,有对民国时期溧阳码头街的复原展示,能让观众感受那个年代的民居风貌何市井生活。 坐落于燕湖公园畔的溧阳博物馆,其外形以东汉蔡邕制作的焦尾琴为原型,整体建筑如同一座巨大山体,上面 “飘浮” 着一块褐色 “流云”,将历史文化与建筑设计巧妙融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具艺术感与文化内涵。<div>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与朋友、家人、孩子去溧阳博物馆去游览,感受溧阳的历史空间的变迁,更加珍爱而今的幸福生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