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就有一个愿望,到大美新疆转一转!这不机会来了,借着上合会和9.3大阅兵的余韵,从天津站走起!</p> <p class="ql-block">夜幕中的天津站如此美丽</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就来到了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这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底蕴的大省,我们一行9.3日晚上从天津站出发,第二天来到这里,感受三晋大地的魅力,首先参观了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地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是为纪念西周初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的祠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历经北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扩建与修缮,形成了集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于一体的庞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周成王封胞弟姬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后其宗族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祭祀,初名“唐叔虞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已记载晋祠“规模相当”,可见当时已有一定影响力;隋代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并扩建,推动其成为皇家祭祀场所;宋代进入兴盛期,宋太宗大兴土木,宋仁宗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邑姜修建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成为晋祠的标志性建筑;明清时期,晋祠持续修缮,增设献殿、鱼沼飞梁、对越坊等建筑,形成了当前的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景观以“古建、古木、泉水”为核心,精华景点集中在中轴线及周边区域:圣母殿:晋祠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的孤例。殿前廊柱有八根宋代木雕盘龙,造型生动;殿内供奉43尊宋代彩塑,包括圣母邑姜及侍女像,侍女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献殿:位于圣母殿前方,是用于存放祭祀贡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全靠榫卯结构连接,通风透气,内部温度低于外界,被称为“宋代的冰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① 周柏:圣母殿左侧的千年古柏,树龄约3000年,枝干苍劲,被誉为“晋祠活化石”;② 难老泉:晋水的源头之一,水温常年保持在17℃,清澈甘甜,李白曾赞“晋祠流水如碧玉”;③ 宋塑侍女像: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真实反映了宋代宫廷人物的生活状态,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建于北宋,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立交桥形式,呈“十”字形交叉,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其结构精巧,如展翅欲飞的鸟,被誉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其他重要景观:唐碑亭(内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碑,书法艺术珍品)、金人台(四角立有铁人,为宋代铸造)、对越坊(明代建筑,“对越”二字取自《诗经》,意为报答祖先功德)、水镜台(明代戏台,取名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p> <p class="ql-block">晋祠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晋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建筑群融合了儒释道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历代碑刻、壁画、雕塑等文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晋祠天龙山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5年,晋祠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全国少数同时拥有“国保”“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景区”三大荣誉的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我们又去了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占地面积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外形方正,如斗似鼎,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情趣,曾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馆藏文物体系完整,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近现代,现有藏品65万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组),包括一级文物1650件(组)。藏品特色鲜明,以青铜器、墓葬壁画、古籍为核心,涵盖石刻、佛教造像、书画等多个类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是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为副厅级建制。其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是中国建馆时间较早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7月,山西青铜博物馆(中国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作为分馆正式开馆,进一步丰富了山西博物院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5个艺术专题构成,系统展示了山西从远古到明清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成就:</p> <p class="ql-block">陈列打破传统“教科书式”布展,以山西历史文化“亮点”为核心,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与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故事性强、参与感足”的展示效果,曾两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藏品以“历史价值高、艺术价值精”著称,以下为部分必看精品:</p><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西周中期青铜礼器,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一代晋侯燮父墓),造型为凤鸟回眸,背负小鸟(器盖捉手),尾部设象首支撑,纹饰华美(羽纹、云纹、雷纹等)。盖内与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乍向大室寳尊彝”,印证了晋国的始封历史,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2013年入选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胡傅温酒樽:西汉鎏金青铜酒樽,1962年出土于右玉县大川村,通高24.4厘米,口径23.1厘米,重6350克。器身通体鎏金,浮雕有猴、鹿、龙、凤等动物图案,器盖刻有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河平三年为公元前26年)。造型精美,反映了西汉时期匈奴与汉族的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龙形觥:商代晚期青铜盛酒器,1959年出土于石楼县桃花者村,造型独特(似龙舟),前端为龙首(昂头翘鼻、锯齿状牙),器身饰有鼍纹(鳄鱼纹,极为罕见)。通高19厘米,身长43厘米,纹饰繁缛(夔龙纹、云纹等),是商代方国文化的代表,2013年入选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艺术专题:涵盖“土木华章”(古建筑艺术)、“玉韫华夏”(玉器精品)、“翰墨丹青”(书画作品)、“方圆世界”(货币演变)、“瓷苑艺葩”(陶瓷艺术)。</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专题:包括“文明摇篮”(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夏商踪迹”(夏商时期)、“晋国霸业”(晋国兴衰)、“民族熔炉”(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佛风遗韵”(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戏曲故乡”(宋金元戏曲文化)、“明清晋商”(明清晋商经营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侯马盟书: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盟誓文书,1965年出土于侯马市晋国遗址,共5000余件(片),以玉石为材质,朱笔书写。内容涉及晋国晚期赵氏家族与其他强族的斗争,是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晋国历史及文字演变的珍贵实物,1995年被评为“新中国建国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以“晋文化”为核心,通过“晋魂”陈列与精品文物,展现了山西作为“华夏文明摇篮”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博物院不断创新展示形式(如文物动画、表情包、“新晋修复师”文创套盒),推出“晋魂”数字展、临时特展(如“山西佛教雕塑艺术展”“傅山书画展”),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2024年接待参观者达324万人次,成为山西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