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校:南门小学</p><p class="ql-block">班级:五年二班</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包立平</p><p class="ql-block">初审:高一涵妈妈</p><p class="ql-block">复审:李珺</p><p class="ql-block">终审:包立平</p> <p class="ql-block"><b><i> 家长的“爱”之所以未能被孩子感知,甚至演变成矛盾,根源在于缺少有效的沟通作为载体。</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我们常常习惯以“家长”的身份居高临下,用命令、指责代替询问,用比较、说教掩盖倾听。比如孩子考试失利时,脱口而出的“怎么又考这么差”,看似是关心,实则是指责,瞬间关闭了孩子倾诉的欲望。当我们放下身段,先回应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失落”),再探讨问题(“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改进”),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进而愿意敞开心扉。</i></p> <p class="ql-block"><i> 真正的倾听不是“听孩子说话”,而是“听懂孩子的话”——听懂成绩背后的压力,听懂叛逆背后的委屈,听懂沉默背后的需求。就像文中案例里的母亲,从一开始打断孩子说“玩游戏没用”,到后来耐心听孩子讲游戏里的策略与成就感,不仅化解了冲突,还发现了孩子的思维优势。这让我明白,沟通中的“留白”与“回应”同样重要,给孩子表达的空间,比急于给出建议更有意义。</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爱的传递,而沟通就是传递爱的桥梁。这一章节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用真实案例和具体方法,教会家长如何把“我爱你”转化为“我懂你”。作为家长,我们不必追求“完美教育”,但需保持“愿意沟通”的姿态——少一点评判,多一点接纳;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倾听。唯有如此,爱才能越过年龄的隔阂、认知的差异,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家庭教育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i>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追求“完美教育”,但需保持“愿意沟通”的姿态——少一点评判,多一点接纳;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倾听。</i></p> <p class="ql-block"><i> 唯有如此,爱才能越过年龄的隔阂、认知的差异,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家庭教育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