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年,学校为争名誉便把我和曾作雄等几位三球运动员留在了新塘中学,无缘进入新化五中,错失了成为杨成佩老师学生的机会,至今想来仍觉遗憾。不过,在干农活时,我常听哥哥与廖本秋等几位五中毕业的兄长聊起杨老师,他们总称赞杨老师才艺出众、为人和善、人缘好,这些细节我至今记忆深刻 。</p> <p class="ql-block"> 如今拜读罗国芳老师追忆恩师的大作,我才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杨成佩老师,对他的崇敬之情也愈发浓烈。唯独让人感慨的是命运对他的不公:因特殊历史原因,他远离了繁华的上海,与妻儿分离,“几十年文昌阁的寒星冷月,成了他孑然一身的陪伴”。 </p><p class="ql-block"> 杨成佩老师纯粹的上海人,是军人出身,后来在南京一所大学毕业,由于哥哥去了台湾,属海外家属,只得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发配”到了新化五中。“他的到来,是他个人的不幸,但是五中的大幸。‘文化大革命’时期,每个学校都有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每一年县属各中学都有一次大型的文艺汇演。那时新化五中的汇演节目风头无两,就像中国的乒乓球,说他第二,无人敢称第一。杨成佩老师在部队是文艺兵,所以他指导排练的《选粮种》《龟兔赛跑》《沙家浜》等节目都可以与县文工团的节目媲美。”他不仅多才多艺,且教学经验丰富、甘于默默奉献,他教出的学生数以万计,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可谓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可当读到1981年杨老师调回上海,次年送学生参加高考时不幸遭遇车祸离世,年仅五十一二岁,我内心满是惋惜。正如文中所叹:“他几乎把一生的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洋溪,可他的一生得到了什么?又享受到了什么?若天遂人愿,他至少还能享受三四十年的天伦之乐。”是啊,“在如今的盛世,不知有几人能经得住那样凄苦的流年?”读完文章,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异常沉重 。</p> <p class="ql-block">新化五中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 国芳老师不愧是洋溪文学界的标杆,地道的本土作家。文中叙事张弛有度,该简处一笔带过,该详处细腻生动,还不失风趣幽默,读来如饮甘醇,回味悠长 。</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4日写于旅游车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