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铁血长城》文艺演出

忆江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铁血长城》文艺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于9月2日晚在广州南部战区空军礼堂(原黄花岗剧院)成功举办《铁血长城》主题文艺演出。本次演出由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合唱团倾情呈现,旨在弘扬铁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致敬英雄先烈。</p> <p class="ql-block">演出主题“铁血长城”由原兰州军区司令员李乾元上将亲笔题写。整台节目以新四军抗战历程为主线,分为挥师东进、血沃中华、鱼水情深、战地黄花四个篇章20个节目,通过合唱、朗诵、情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将士英勇奋战、不畏牺牲的革命气概和军民一心、共御外侮的感人历史。</p> <p class="ql-block">本次演出由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与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共同主办,并得到 了广东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悉心指导。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作为指导单位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研究会会长于中海将军亲自率队莅临现场指导,充分体现了对新四军历史研究与宣传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歌》凝聚了全军战斗意志、传承革命精神,向外界鲜明宣告新四军的性质、使命与抗战决心。歌曲内凝力量,上承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革命传统,激发官兵对革命历史认同和使命,鼓舞全军将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强化部队汇集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外确立场,公开表明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山河的立场,传递团结抗战信念,指明新四军东进江南敌后作战方向,展现出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精神。</p> <p class="ql-block">指挥:陶文华老师</p> <p class="ql-block">正是 武昌城头铁军旗,罗霄山脉战未息。延河宝塔一声令,抗日再聚八省兵。号角吹响向敌后,东进江南逐寇兵。为百姓,收河山,民族解放是使命!</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铿锵有力、所向披靡的烽火战歌,它唱出了延安千万有志青年的青春活力与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开办抗日军政大学,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共产党自己的军事政治干部,以党的宗旨与使命,凝聚学员革命信念,培育革命信仰,激发战斗意志,筑牢抗日救国思想根基,为抗战培养了大批能够领导群众、具备坚定理想和战斗能力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她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保障。</p> <p class="ql-block">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武装抗日主张,率先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早投身抗战、坚定推动抗战,为全国抗战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她提出并践行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战主力。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坚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不单纯依赖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破袭战,在敌后牵制大量日军,成为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军事力量。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原则,维护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力量,既坚决反击分裂行径(如皖南事变),又维护国共合作大局,避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最大限度凝聚了全国各阶级、阶层的抗战力量,是团结抗战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演出中,少先队员手捧鲜花,向莅临现场的八路军老战士苏兰、新四军老战士张志友及东江纵队老战士陈华致敬献花。3位老战士是历史的亲历者,是民族的英雄,他们的到来和少先队员的敬意,象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温馨而庄严的环节感动了全场观众!</p> <p class="ql-block">秋时云岭黄栌泛红如火焰般绚烂,云岭处处如诗如画。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军长叶挺在安徽泾县云岭指挥新四军抗日,以《云岭抒情》 “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赞美了云岭的山水风光,表达其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东进告捷,成功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为华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奠定关键基础。战略上打破日军对华东地区的控制,将抗日战场从皖南扩展至苏南,形成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的有利局面,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首战韦岗伏击战告捷,以少胜多,以小击大,极大提振了江南地区和中国民众的抗日信心,证明在平原水网地区可以开展游击战争,新四军具备以弱胜强的能力。第三,部队深入敌后,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参与抗战,建立抗日政权,为后续长期坚持华中抗战积累了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p> <p class="ql-block">1940年底,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创作了《别了,三年的皖南》歌词,由作曲家任光谱曲 。这首歌曲又称《新四军东进曲》,见证了江南新四军离开三年驻地皖南,北渡长江,振作精神,向东发展,开辟苏北敌后根据地的战斗历程,表达了新四军将士对皖南的不舍之情 。遗憾的是,这首歌曲成了任光的遗作,也成为祭奠“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将士的哀歌 。</p> <p class="ql-block">《别了,皖南》是作曲家任光的代表作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别了,三年的皖南》或《新四军东进曲》,它见证了江南新四军离开皖南、北渡长江、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战斗历程 。“皖南事变”任光随军部撤离遭国民党军伏击 ,在石井坑不幸中弹牺牲 。叶挺军长极为悲痛,在狱中为任光写了感人至深的祭文 。</span></p> <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叶挺军长被扣,项英遇害,<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四军军部及驻皖南部队遭到重大损失。</span>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决定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成立。</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将在华中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八路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华中地区的抗战。新四军军部重建,标志着历经磨难的新四军在濒临绝境后重新站了起来,从此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成为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规化军队,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打退国内反共和投降逆流起到重要作用,也成为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金牛山上打胜仗》是一首称赞罗炳辉“梅花桩战术”的歌曲。</p><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16日,日军扬州警备司令部纠集日伪军700余人,想偷袭南京六合金牛山的新四军二师主力 。时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二师副师长的罗炳辉根据敌情,利用有利地形,将部队按梅花桩阵势分散部署 。次日清晨,日伪军分为两路进攻,因新四军梅花桩战术无法形成有效包围陷入被动 。经过5个小时激战,新四军毙伤日伪军500余人,俘日军2人、伪军3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9挺、步枪40余支等军用物资,新四军以少胜多,打出了10:1战损比 。金牛山战斗反袭击战载入成功典型战例史册 。</p><p class="ql-block">战后,许平和黄粲创作《金牛山上打胜仗》,歌词“金牛山上又打了大胜仗,布下天罗和地网,杀得鬼子汉奸没处藏”,生动描绘了战斗场景,展现了军民庆祝胜利的喜悦心情,该歌曲至今仍在六合地区传唱 。</p> <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三师七旅第十九团2营4连82名官兵,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数倍于己的日伪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全部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著名音乐家贺绿汀闻知这一悲壮事迹后,创作了《刘老庄连连歌》:“抗日救亡动刀枪,战斗在淮阴的刘老庄,八十二位英雄汉,抗击千余敌人小东洋。为人民战斗,为祖国解放,光荣的刘老庄连,万古千秋美名传” 。它展现了“刘老庄连”官兵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缅怀景仰先烈的精神力量 。</p> <p class="ql-block">一寸山河一寸血 ,愿将寸心许山河。一曲长歌,将我们带回战火纷飞、血雨如海的年代。脚下的泥土,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别 ,仁人志士在生死考验前从未胆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无畏的斗争精神,以不屈的英雄气节,在历史长河中刻下荣誉勋章。缅怀先辈《寸心许山河》,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对祖国、对民族复兴承起了担当和不朽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新四军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反映部队作战和根据地建设的歌曲,这些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对鼓舞广大军民进行抗日斗争,夺取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兵民是胜利之本。“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来不欺老百姓。老百姓,老百姓,人人拥护新四军……”。新四军抗战为百姓,百姓热爱拥护新四军。新四军与百姓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在老百姓的心里,新四军和他们情如手足、胜似亲人。</p><p class="ql-block">涂克<span style="font-size:18px;">受红军歌曲《当兵就要当红军》启发,根据江南地区民谣《白菜心》歌词加以重新构思与创作,反复修改,写成了江南民歌风格曲调三段歌词的《白菜心》。</span>这首《白菜心》,歌词朴实通俗,曲调优美流畅,具有浓浓的江南民歌小调风格,朗朗上口,十分好听好学好记。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唱出了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英勇杀敌,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百姓结下的鱼水深情。唱</span>出了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人民对新四军的拥护和爱戴,成为鼓舞士气、凝聚民心的“精神号角”,吸引了大量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战场 。这首歌谣首次见报于1943年7月9日《盐阜报》头版文章《新四军在华中》 。歌曲一诞生,很快不胫而走,迅速在苏南溧阳、溧水一带以及华中各省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成为影响最广的新四军歌曲之一。直到今天,还能遇上耄耋之年的新四军老战士背唱此歌的感人情景。</p> <p class="ql-block">“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这首《黄桥烧饼歌》由李增援作词,章枚谱曲 。</p><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新四军与韩德勤部在黄桥展开激战,新四军终获得大胜 。战斗期间,黄桥人民家家户户赶做烧饼,冒着枪炮到前线慰问新四军将士 。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的剧团主任李增援、作曲家章枚等人在黄桥镇上一家小店吃烧饼时,被这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所感动 。李增援即兴感言:“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王于畊接着说:“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百姓帮”,林琳又接:“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回去后,李增援把大家的联句整理成了《黄桥烧饼歌》六段歌词交由章枚谱曲 。</p> <p class="ql-block">歌词通过赞美烧饼的色、形、香、味,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与新四军坚决抗战的决心 。《黄桥烧饼歌》一问世就在军民中广为传唱,成为抗战时期在江苏传唱最广的歌,它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党和军队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p> <p class="ql-block">歌伴舞《别桃花潭》</p> <p class="ql-block">歌伴舞《桃花谣》</p> <p class="ql-block">《沙家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p> <p class="ql-block">《渡长江》“饥寒困苦算得什么?敌舰上下弋游,我们不怕!”表达了新四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对胜利的渴望之情 ,体现了新四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和敌人威胁时毫不畏惧的勇气。</p><p class="ql-block">“长江是我们的,我们千百次自由地来去,我们要渡过长江,获得更大的胜利”表达了战士们对长江的主权意识和必胜的信念,以及为了实现革命目标、拯救被奴役的劳苦大众而勇往直前、争取更大胜利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这首曲子在皖南事变后,也成为被囚在上饶集中营新四军战士们相互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抒发他们坚贞不屈、矢志不移的斗争情怀 。</p> <p class="ql-block">贺绿汀的这首经典红色歌曲《游击队歌》特别有感染力,曲子很能感受到当年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不畏强敌,敢于亮剑,你打你的大炮刺刀武士道,我依旧敢于与凶刹鬼子周旋较量,运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依靠山川地势青纱帐,江河湖泊港汊,打你个出其不意,杀你个六防不备,搅你个天翻地覆,吃掉你一小股,撕你一块肉,神出鬼没,出神入化,终将强盗赶出境!</p> <p class="ql-block">1944年8月,淮北抗战形势越来越好,拔掉屏山镇日伪军据点后,四师奉命西进对日军进行大反攻。</p><p class="ql-block">15日下午,在半城大王庄召开西征誓师大会。会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歌声阵阵,一片欢腾。彭雪枫与邓子恢、刘瑞龙、张震、吴芝圃等党政军领导人出席大会。彭师长戎装整洁,登上土台:“同志们!今天我师奉命打回路西去!”广场上顿时爆发出战士们气壮山河的怒吼:“响应党的号召,打回路西去,收复失地,挽救中原!”。</p> <p class="ql-block">彭师长进一步动员说:“同志们,我们离开豫皖苏边区已经3年零2个月了!我师全体指战员,念念不忘我们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奉命打回老家去,骑兵团要把路东的威风带到路西去!为路西人民报仇!” 会场一片 “准备好了!为路西人民报仇!”</p><p class="ql-block">四师西征的主力部队五个团在彭师长的激励下,迎着西斜的太阳,意气风发高唱《豫皖苏进行曲》:“豫皖苏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永远战斗在家乡……” 浩浩荡荡地向津浦路西前进。</p> <p class="ql-block">1942年冬,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何仿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采录了民间艺人演唱的《鲜花调》。</p> <p class="ql-block">1957年,为参加全军调演,他将歌词中三种花统一改为“茉莉花”,对曲子进行增补和调整改编,使其更为明朗、欢快,《茉莉花》由此诞生,并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舞队用曼妙多彩的舞姿、肢体、伞技和下绿上白的裙装,一层一层缓缓的展现了茉莉花由抽叶芽到花骨朵,指尖勾勒花瓣,伞缩缓放展示了茉莉花从羞开到绽放的细腻过程,让观众坐殿堂试一卉闻得一室香,赏心悦目,展现了茉莉花纯洁高雅的生动气韵,清姿不铅华,浓香压九秋,冰雪满庭芳,含蓄自带香,和月最温柔,简单的旋律蕴含了深厚的东方美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尽情的欢呼吧!尽情的歌唱吧!尽情的释放你的喜悦吧!</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民族解放的胜利发至内心的欢呼,十四年艰苦抗争终得回报,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军民欢聚一堂,敲锣打鼓、扭秧歌,用最朴素热烈的方式庆祝胜利;战士们与乡亲们分享缴获的物资,讲述战斗故事,脸上满是历经苦难后的轻松与自豪;乡亲们为子弟兵送上粮食、衣物,话语里满是“再也不用怕鬼子了”的安心,传递出对和平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盼。</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单纯的狂欢,它包含着对牺牲战友的缅怀,对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无比珍视,这是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更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p> 尾声 <p class="ql-block">从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成立,到1947年1月新四军番号撤销,以及1949年全国解放前,新四军营团以上牺牲的将领和著名英烈有376人。其中,1938年6人,1939年34人,1940年45人,1941年82人,1942年48人,1943年55人,1944年46人,1945年43人,1946年9人,1947年4人,1948年4人,英雄群体15个。他们大部分是在对日伪作战中牺牲的,也有许多是与国民党顽军作战中牺牲的,还有被国民党特务残害的。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之日,我们捧菊告慰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邪魔已伏,山河无恙,家静国安,烽火不忘,绿水青山不卸甲,盛世长崇英雄碑,铭记历史,前事不忘,守望江山代代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资料寻源:《新四军综合表册》烈士名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抗日战争纪念网》、《皖南事变纪念馆》、《皖南事变新四军人员收录》、民政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1—4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级群体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当晚,剧院内座无虚席。南部战区官兵,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荣誉会长、广州新四军研究会老领导说、广东省原政协副主席陈开枝等领导,社会各界群众,广东爱国拥军促进会部分会员,广州新四军研究会部分理事,以及对本次演出提供大力支持的各有关单位代表观看了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观众在艺术的熏陶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礼。</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后,观看演出的领导们登台接见全体演职员。</p> <p class="ql-block">苏兰、张志友、陈华3位老战士坚持看完全场,并与演员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领导们对演出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于中海将军称赞演出活动主题聚焦,编排科学,表演精彩。不仅是一场文艺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p><p class="ql-block">广州新四军研究会郑向明会长表示,将以此次演出活动为契机,继续致力于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与宣传,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奋进力量,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广州新四军研究会郑向明会长表示,将以此次演出活动为契机,继续致力于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与宣传,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奋进力量,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图片视频拍摄:李治淮、吴兴国、汤雁辉、周刚等</p><p class="ql-block">文编:钱穗</p><p class="ql-block">2025.9.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