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墨痕深处见苍茫——武威市博物馆观展有感</p><p class="ql-block"> 张 忠</p><p class="ql-block"> 近几日,出差凉州下榻于景宸酒店,因宾馆与市博物馆仅一街之隔,心中时常想利用空闲时间去看看上月在市博物馆开展的简牍临创书法展。</p><p class="ql-block"> 武威城头的云翳还未散尽,阅兵式的余音仍在耳畔回荡。我躺在宾馆的房间里,从落地窗遥望对面的博物馆。下午三点,其他县局的同事们在宾馆整理这几天的工作资料,我独自踩着青石台阶踏入博物馆二楼展厅。</p><p class="ql-block"> 扑面而来的墨香如潮水漫过门槛,一下将我卷入了一场跨越两千年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步入展厅第一眼就看见丁军先生的作品悬在展厅入口,这位民勤籍书法家以笔为舟,载着河西走廊的黄沙与月光。他的隶书里藏着酒泉的烈酒气息,横竖撇捺间时而如戈壁劲风扫过,时而似月牙泉涟漪轻漾。黄石、张升诸位名家的作品次第展开,像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在宣纸上舞出不同的韵律。李贵明,高立栋,翟相永,俞治等人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节奏感强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既有篆书的圆润古朴,又有隶书的波磔分明,展现出丰富的表现力。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自然流畅,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变化,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感,体现了书写者对空间的敏锐感知和自由表达。他们的书法融合了篆、隶、草、行等多种书体的特点,各自在临摹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简牍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率意自然的书写风格。书写者不受传统规范的束缚,以自由洒脱的心态创作,笔画的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体现了“率意而为”的艺术境界,这种自然之美是简牍书法的独特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武威医药简的墨色里,藏着汉代医者的心跳。那些记录药方的简牍,笔锋忽而如银针刺穴般精准,忽而似药杵捣石般遒劲。仪礼简的竖画则像礼官手中的笏板,在起承转合间保持着庄重的弧度。最妙是敦煌汉简,某个"之"字的捺脚突然扬起,仿佛看见戍卒在烽燧下仰头饮尽最后一口烈酒。</p><p class="ql-block"> 章法布局暗合天地之道。居延汉简的字距时疏时密,像大漠孤烟直上时的云絮;武威汉简则如祁连山的雪线,在规整中透出苍劲。某片残简上,三个"日"字或圆如满月,或扁似坠石,或长若竹节,竟在方寸间演绎出光阴的流转。这种打破法度的自由,恰似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下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p><p class="ql-block"> 站在蜿蜒曲折的展厅中,忽觉简牍上的墨迹都在呼吸。那些起笔时的藏锋如兵士埋伏,行笔中的侧锋似剑客出鞘,收笔处的露锋宛若箭矢离弦。张芝在敦煌临池作书的传说,此刻化作展柜里某片残简上的飞白——那是毛笔与简牍摩擦时迸发的星火。</p><p class="ql-block"> 简牍书法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汉字演变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它见证了篆书向隶书、隶书向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p><p class="ql-block"> 当同事的电话催来时,我正对着一片写有"急就"二字的简牍出神。两千年前的笔迹依然清晰,而当年握笔的手早已化作尘土。简牍书法的美,正在于这种永恒与瞬息的交织:每个字都是独立的宇宙,整篇作品又是流动的星河。走出展厅时,凉州城已下起了蒙蒙细雨,祁连山的雪线在雨色中忽明忽暗,像极了简牍上那些粗细不一的墨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