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抗战遗址】永远的丰碑(上)

慢慢玉见你

<p class="ql-block">昵称:慢慢玉见你</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038682</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9月4日清晨,距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的盛大阅兵仪式尚不足二十四小时,我内心仍激荡着澎湃的情绪,激动不已。与同住羊城的马同学不谋而合,我们相约共赴一场庄重之行——拜谒十九路军陵园。她自广州南面启程,我从城东出发,竟不约而同地在约定时间之前抵达。清晨八点,阳光微曦,我们在陵园入口相视一笑,那一刻,心照不宣——果然志趣相投,皆怀敬意而来。此行,我计划以三篇文章记录全程所见所感,此为上篇。</p> 1凯旋门 <p class="ql-block">广州有一条先烈路,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在先烈路与水荫路交界,有一座写有“碧血丹心”大字的凯旋门。凯旋门后,便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以下简称“十九路军陵园”或“陵园”)。</p> <p class="ql-block">在见面之前,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拍下了“凯旋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是我们约聚的序曲。凯旋门的</span>一面镌刻着林森题写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庄严肃穆;另一面则刻着“碧血丹心”,上款为“民国二十二年”,下款为“宋子文敬题”。我们见面后,并肩走进陵园,正式开启这场穿越历史的拜谒之旅。</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是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静静坐落于广州水荫路的车水马龙之中。陵园入口,“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几个大字庄重肃穆,像一道无形的界限,将喧嚣的市井隔绝在外。迈入陵园的那一刻,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由内而外的肃穆与宁静。</p> 2先烈纪念碑 <p class="ql-block">走进陵园,我们认真阅读导览图后,直奔最核心的景点——先烈纪念碑前瞻仰。正巧遇到一位中年女士正在恭敬地鞠躬,她是宁波人,来广州出差,专程前来拜谒。她虔诚地请求我们为她拍照,我们欣然应允,也请她为我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建于1932年,1934年落成,由花岗岩石砌筑而成,整体建筑仿古罗马风格,由纪功碑与半弧形回廊组成,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之一。纪功碑基座上矗立着一尊十九路军无名英雄战士铜像,右手握步枪托于肩上,身背铜鼓帽,两侧阶梯上卧伏着两对铜狮,庄严而肃穆。</p> <p class="ql-block">我们无所顾忌地与先烈纪念碑同框,留下纪念照片。也捕捉到了市民带着孙辈在陵园里开心玩耍的画面。我想,这正是先烈们所期盼的和平景象吧,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整齐地摆放着花圈和鲜花,应是几天前刚刚敬献的。最中央是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广州市委市政府敬献的花圈,最左侧则由阵亡将士家属和群众代表敬献。这一细节,让我们尤为动容。</p> 3将士墓碑 <p class="ql-block">在将军墓前,我们拜谒了蔡廷锴、蒋光鼐、戴戟三位将军的墓碑,每座墓碑前都摆放着一束新献的鲜花。站在蔡廷锴墓前,我仿佛听到了1932年他在上海的慷慨陈词:“上海自古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也是中国军队,日军若是欺人太甚犯我中华,我军决心应战!”1月28日,随着淞沪抗战的第一声枪响,日军果然集结20多辆装甲车浩浩荡荡闯入上海边界,十九路军在闸北严阵以待,打得日军措手不及。</p> <p class="ql-block">或许大家对蔡廷锴、蒋光鼐这两位地道的广东将领更为熟悉,对戴戟的了解则相对较少。我在墓碑前特意拍下了对戴戟的简介,以方便更多人了解这位英雄。事实上,在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中,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同样战功赫赫。在抵抗日军期间,十九路军发布的许多命令,都是由蒋、蔡、戴三人联合署名的。</p> <p class="ql-block">在将士墓区,一排排整齐的墓碑静静矗立,被常青的松柏环绕。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许多墓碑上没有名字,只刻着“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字样。眼尖的马同学在众多墓碑中发现了一块特别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陆军追赠少校连长林公明之墓”。我们立即搜索相关信息,却未能找到这位英雄的详细资料,心中不免有些遗憾。若有人了解这位英雄的故事,欢迎与我联系,一起追寻那段被遗忘的历史。</p> 4将士题名碑 <p class="ql-block">在陵园中轴线中央,高高矗立着一座方形花岗石碑——“将士题名碑”,上面镌刻着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共计1983名阵亡将士的英名。我们巧妙地选好角度,让题名碑与纪念碑“同框”,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致敬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魂。</p> 5浮雕墙 <p class="ql-block">浮雕墙位于将士题名碑正西面,是以“一·二八”淞沪抗战为主题的大型浮雕,由花岗石雕刻而成,以艺术形式再现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场景。浮雕墙上,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将那段血与火的记忆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p> <p class="ql-block">浮雕墙分前后两层浮雕,后面整体背景为长方形红墙,反映了当时上海地区的场景;前面是不规则花岗石形状立体浮雕墙体,象征着残缺破碎的祖国山河,前后浮雕相结合,强化了浮雕的整体艺术效果,展现了军民一心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浮雕广场,巧遇一位奶奶带着孙子坐下来休息,天气炎热,奶奶细心地帮孙子擦去后背的汗水,奶奶从容淡定,孙子乖巧伶俐,这一场景与浮雕里的人物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却又是那么的和谐美好。是啊,这世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帮你负重前行而已。</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应铭记这段历史,牢牢记住这场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起抗击敌人,苦战33天,激战100余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逾万人。同年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33天的浴血奋战,十九路军阵亡2390人,负伤6343人,失踪131人;第五军阵亡1825人,负伤3487人,失踪625人。他们用生命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用鲜血铸就了这座沉默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漫步在这些遗址之间,我们不是在回顾与自己无关的过往,而是在寻找民族精神的根脉,确认自己从何而来,为何在此,将去向何方。这或许就是探访抗战遗址的真正意义——不仅是向先烈致敬,更是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