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22号,再次走进成都博物馆~博物馆扎营于成都绝对的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 这里是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交汇点,游客出站抬头就能看见它的现代身姿,周边被四川科技馆、四川图书馆、成都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和繁华商圈紧密包裹。</p> <p class="ql-block">六层高的钢结构身躯充满现代设计感,棱角分明,光影交错,像一个巨大的几何雕塑立在广场西侧,天生自带“网红打卡地”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二层聚焦成都的“先秦至南北朝”;三层延续历史脉络,展示“隋唐至清代”的成都风貌;四层则分成“近世成都”和“民俗”两个部分,讲述更贴近现代的故事。 这里藏着市博的制胜法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最抓眼球的当属这尊憨态可掬的石犀,被市民誉为“李冰镇水之宝”。</p> <p class="ql-block">天府石犀是2012年在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四川大剧院工地出土的秦汉时期石刻文物,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该文物与李冰治水密切相关,《华阳国志》记载李冰曾作五头石犀镇水测量水位,其出土地点与文献中'府中'位置相符。作为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秦汉圆雕石刻,它见证了成都2300年城址未变的历史,成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塑造'天府之国'的重要实证。现为成都博物馆核心展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经穴髹漆人像~西汉时期漆器,高14厘米,出土于老官山汉墓。人像通体黑漆,刻有22条红色和29条白色经络线,标注119个穴位及脏腑名称,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经穴医学模型。与同墓出土的《天回医简》共同揭示秦汉中医理论体系,将针灸模型使用历史提前一千余年,证实扁鹊学派医学实践。</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东汉陶俳优俑~高60厘米的陶俑,袒胸露腹、击鼓大笑,动态夸张,出土于成都金堂汉墓。其造型生动展现汉代俳优(滑稽戏演员)形象,被称为"汉代搞笑男"。反映汉代曲艺文化和社会娱乐生活,艺术表现力极强,成为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位于成都博物馆2-3层,分为四个展览,分别是“九天开出一成都:先秦时期的成都”,“西蜀称天府: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成都”,“喧然名都会: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成都”以及“丹楼生晚辉:明清时期的成都”。</p> <p class="ql-block">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位于成都博物馆4层。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局,成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保路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解放大西南的主要战场。这三座丰碑,将永载近代中国的百年史册。</p> <p class="ql-block"> 五层被打造成了“中国皮影木偶展”,这里不仅展示了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的皮影(纸影)和木偶,更坐实了它作为“全球皮影木偶展品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博物馆”的地位。 更厉害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国际木偶皮影研教展演基地”,每天雷打不动地安排四场皮影戏表演。 当你走到五楼,几乎总能看到观众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看着光影幕布上跳动的精灵,这是市博最具人气、也最具互动性的区域之一。 六层则是个灵活的“空中艺术沙龙”,用于讲座和小型展览。</p> <p class="ql-block">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民俗篇)位于成都博物馆4层。陈列分为街巷、饮食、游赏、茶馆四大板块,有机串联起生活民俗、生产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信仰、民间艺术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成都博物馆藏品总数近20万件,形成了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民国时期较为完整的藏品序列,类型涵盖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家具、皮影、木偶、道场画、面具、木雕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