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珠算口诀在口语中的运用》

杨文兰

<p class="ql-block">在北京话中,“一推六二五”是指某人在某项责任事故中,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说某人把自己应负的责任完全推卸了?‘推’字后边为什么是‘六二五’,而不是其他数字呢?”</p><p class="ql-block">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一下“一推六二五”的来历。这个熟语源于珠算斤乘留法(简称“留法”)口诀“一退六二五”——重量单位16两为一斤时,一两为0.0625斤。由于这个数的小数点后边还有一个0,所以在算盘定位上,应该向下退一位再标得数,故而口诀就说成“一退六二五”。(10两为0.625斤,计算数目时,在算盘的本位作625即可,所以口诀说“十,六二五”,不用“退”字)</p><p class="ql-block">用“一推六二五”来形容某人在某项责任事故中,把责任完全推到同僚身上,以求全身而“退”,会比一般性的批评生动、形象得多,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为人处世时圆滑、狡黠的一面。</p><p class="ql-block">诸如此类的还有“三下五除二”。“三下五除二”是指事情办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沓,一气呵成。这个熟语源于珠算加减法口诀“三下五去二”。标准算盘通常有十三列,每列都被中间的一个横档分成两部分:横档上面有两个算珠(即算盘子儿,简称“子儿”),各代表数字5;横档下面有五个算珠,各代表数字1。当需要加上数字3时,在横档上面打上一个算珠的同时,必须在横档下面去掉两个算珠,这个加法口诀就是“三下五去二”。运用到日常口语中,便成了“三下五除二”。(口诀之所以不用“除”,是因为它容易被理解成“除法”的“除”)</p><p class="ql-block">日常口语中还经常出现“不管三七二十一”,是指不顾及任何方面,说干就干。大家都知道这个熟语源于乘法口诀,就不再细说了。</p><p class="ql-block">当说到某物二人均分(对半儿分)、三人均分时,本来可以说“咱们俩均分”“咱们俩对半儿分”或“咱们仨均分”,却常说“咱们二一添作五”“咱们三一三十一”。“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都源于珠算归除口诀,分别为二归口诀、三归口诀的第一句。“二一添作五”就是1除以2,得0.5;“三一三十一”就是10除以3,商3余1。同样是一回事,说“咱们二一添作五”或“咱们三一三十一”,就比说“咱们俩均分”“咱们俩对半儿分”或“咱们仨均分”的语气轻松、活泼,显示出分物者之间的融洽关系。</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可知,一些珠算口诀进入京城百姓的日常口语,使语言变得轻松明快,生动有趣,极富节奏感。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交际中,总喜欢用珠算口诀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文/BJWB 董树人</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9日</p> <p class="ql-block">分享后记:</p><p class="ql-block">读完这篇文章,想起我上小学时候的珠算课,那时珠算是一门课程,老师将一个大大的算盘挂在黑板上,学生每人带一个小算盘,珠算课上老师教珠算口诀、珠算定位以及加减乘除的方法。参加工作后也没离开珠算,算盘用了近二十年,那时也算是一门技能吧。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计算器取代了算盘,如今手机又替代了计算器。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学的课程好像沒有珠算课了。</span>年初在博物馆参观时见到还了算盘,珠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计算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现在总有一种感觉珠算快要失传了,几乎没有什么人用算盘了。恐怕到时候北京人常说的“三下五除二”、“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些日常用语也没人说了,甚至被现在的网络语言替代也听不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