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遥县的镇国寺和祁县的乔家大院都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大院距太原市约50公里。而镇国寺和乔家大院两个景区,分属两县,却相距只约26公里。 我于2023年8月6日下午近四点离开镇国寺时,因时间偏晚,只想到乔家大院景区停车场驻车过夜,预备明天再入知道时间比王家大院早得多的乔家大院。</p> 我前些天进山西境看过灵石县,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王家大院。其宏伟的建筑群和精湛的砖雕、木雕、石雕工艺令我叹为观止,再加上景区广告中的“王家归来不看院”这样的溢美之辞,让我犹豫是否还去乔家大院。去,感觉肯定同质同类两者相似;不去,显得在怀疑大导演张艺谋的眼光,他选此地拍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总有道理。此外,考虑到天黑在太原市区寻找停车地点会很困难,我决定先在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景区住一晚,再做打算。 没料到,当我不紧不慢在大货车车流中走国道到乔家大院景区,时间是下午5点。经过询问守卫,得知可以在这里过夜。更令人高兴的是,临近傍晚,夕阳西下,我还能进入大院参观。于是,办过免票手续,因服务中心离景区入口就200米远,很近,景区无摆渡车,也无必要。于是,我安步当车沿路拍着以乔家故事为主题的几处雕塑群,几分钟就到乔家大院坐西向东,前有影壁,后为拱形门洞的入口大门处。 乔家大院入口处的影壁朝外面中间是个大大的福字,我称福字影壁,朝里面对门洞的那面就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集大成著名的百寿图。影壁中心是1.9米见方的砖面,上有精工雕刻的“百寿图”,是由清代名臣,山西寿阳人,授教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而享“三代帝王师”美称的祁隽藻所写。 令人更感惊奇的是影壁两旁的一副“对联”,上联“损人欲以覆天理”;下联“蓄道德而能文章”,其额“履和”。一语道出乔家主人信奉“出入平安、和气生财”的经商真谛。这对联有来头,为清朝军机大臣、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所题写。 百寿图照壁顶上刻有万字拐“万字不到头”,与下面百寿图结合在一起名为“百寿无疆”。“蓄”、“损”字上端为“光明如意”图。古钱、铜镜表示“光明富贵”。百寿图下部为仿“须弥座”式底座。 乔家大院卷拱门顶端镶嵌一块青石匾,上书“古风”两字,视线上过樘花窗,阁楼檐下正中悬挂书“福种琅嬛”四个大字匾额。据说,此匾为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谕而赠。慈禧当年对八国联军宣战后,被这些外国强盗打得西逃。慈禧太后丧家之犬般跑到山西祁县乔家,被好吃好喝招待过,临别时还得到30万两白银作为盘缠。 慈禧回到北京后,就询问乔家需要什么赏赐?乔家虽富有,但更在意光宗耀祖,于是申请了“福种琅嬛”四个字。没想到老佛爷太小气,不想动手,或不想命人代笔不说,连笔墨纸张都吝啬到不用,就只给了口谕。山西巡抚为了顾全慈禧的面子出头赠了匾,我却以小人之心度君臣之腹,弄不好,这制匾额的钱都是乔家自掏腰包。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这里,我得说明,老倌唯一说得清楚的就是上面所讲乔家大院景区入口处的一影壁一门楼。 乔家大院是一个旅游景点,内有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和花园。其中,‘四堂一院’中的在中堂是乔家大院的核心部分。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乔致庸扩建,占地面积为10642平方米,包括6座大院、20个小院和313间房屋,整体布局呈双‘喜’字形。 其余,“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和大花园早已不复存在。1985年,祁县政府利用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乔家大院名扬海内外之时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 2007年后,在原址的基础上恢复了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及花园,从而形成了四堂一园的乔家大院景区,供八方游客参观游览。 我在游览当时,就被乔家大院里目不暇接的房通房,大院套小院绕昏看麻了,曾留意所见院落简介牌。后整理相片时却发现,想看出简介牌前后出现在镜头里的建筑院落房子属哪里根本不容易,得知乔家大院是如何划分区域或各院落名称。 如“四堂”核心景区的在中堂,我所见简介牌在其下分“一、二、三、四”院。我所见德兴堂简介牌又有“一、二”院之分。而我虽只见宁守堂简介牌有“三”院,保元堂简介牌有第“二” 院,但起码应当有“第一院”或“第二院”。凡此种种,我不可能游一回就搞明白,只能放弃分清辨明之企图,管它是否张公帽戴在李公头上了。 现我摘录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的信息为背景资料如下:“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而令世人瞩目。这些精致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以它们永远的真实,期待着我们对三晋文明史的阐释,期待着我们对晋商辉煌史的解读。 乔家大院全称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地处美丽富饶的晋中盆地,是一座汇集晋商历史风貌,反映明清时代特色的民居精品。景区在发展、恢复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旅游格局:‘四堂一园’,总占地面积为24000余平方米,即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及花园,全面展现乔家大院悠久的历史风貌、典雅的建筑风格、精湛的雕刻艺术、纯朴的民俗民风。 乔氏‘在中堂’,是清朝闻名海内外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全院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 共有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呈双‘喜’字型,是一座全封闭城堡式建筑体。屋与屋衔接,院与院相连, 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是一座集中体现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独特风格的宏伟建筑群体,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被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利用乔家大院馆址设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1986年对外开放。 在‘科学保护、合理修缮’的原则下,为再现乔家大院原有的历史风貌,在原址的基础上恢复了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及花园。‘德兴堂’呈‘寿’字结构,共有5个大院,8个小院,159间房屋;‘宁守堂’和‘保元堂’共有7个大院,13个小院,259间房屋;‘花园’亭、台、楼、榭,风格古朴。 从1986年建馆初期到现在,乔家大院不断开拓创新,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前提下,通过激发大院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潜在资源优势,以‘展现晋商大院,传承晋商精神’为主线,突出地方民俗特色,从增加大院的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等方面着手,展出十大系列内容:农耕习俗、岁时节令、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商贸习俗、民间工艺、豪门陈设、乔家历史、戏剧秧歌、专题展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本馆文物藏品包括明清书法、绘画、瓷器、铜器、陶器、竹木器、金银器、石器、货币、玉器、玺尔及织绣等,其中展品‘犀牛望月镜’、‘九龙灯’、‘万人球’属稀世珍宝,格外引人注目。 乔家大院以建筑格局的精巧,民俗文化的传承,晋商精神的魅力,凸现出大院特色,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馆20多年来,吸引众多剧组,《大红灯笼高高挂》、《昌晋源票号》、《赵四小姐与张学良》、《乔家大院》等40多部影视剧曾在此拍摄。乔家大院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优秀文博单位、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质量等级AAA企业、山西十大文化品牌等。” 其余资料来自其他渠道,照录在后供大家参考。乔家大院“在中堂” 的名称来源于乔致庸的名字,“庸“是中庸,取其不偏不倚,持中之道之意,所以定宅名为“在中堂”。 宅院四周被高达十几米的高墙环绕。墙上有女儿墙和垛口,房顶上分布着140多个形制各异,无一雷同的烟囱。进入乔家大院的大门后,是一条长达80米的笔直石铺甬道,将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近墙壁的地方有护坡。甬道的西端尽头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呼应。 大院有主楼4座,门楼、更楼、眺阁6座,各院之间的房顶上又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乔家大院并非建筑一次完成,它由北院和南院组成,北面的3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南面3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6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大院内随处可见的、精致的、巧夺天工,被称为“乔家三雕”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牌匾与彩绘,这些皆是这座庄重而略显凝重的民间大院中最值得玩味的建筑细节。每件木雕、砖雕、石雕都有寓意,都取自民俗事件或题材,尤其是每进院的正门上雕刻的人物,各不相同、栩栩如生而多种多样。 乔家大院活灵活现的木雕可谓巧夺天工活灵活现,雕刻品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多是八骏马、福禄寿三星图、花博古、财神喜神、南极仙骑鹿、百子图、天官赐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财进宝及和合二仙等象征吉祥的图案。 乔家大院砖雕工艺更是到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全院共有艺术性雕刻300多件,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一院大门上雕有四个狮子,即四狮(时)吐云。二院大门的马头正面为犀牛贺喜。当然最为有名的就是字字不同的百寿图。 乔家大院的石雕主要应用于柱础、台阶和石碑等位置。其风格虽然较为粗犷,但细节之处却十分精致,同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柱础上雕刻有狮子、麒麟等祥瑞动物,象征家族的威严与权势;而台阶上的石雕则多为花卉和卷草纹饰,增添了庭院的雅致氛围。 当然,乔家大院的真金彩绘也值得一看。每个房间屋檐下的彩绘都栩栩如生,主要描绘人物故事,包括‘燕山教子’、‘麻姑献寿’、‘满床笏’、‘渔樵耕读’等,还有花草虫鸟、铁道、火车、车站、钟表等多种图案。这些图案采用堆金立粉和三蓝五彩技法,各具特色。使用的金箔纯度极高,尽管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依然光彩夺目。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者乔贵发由小本生意起家,从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巨擘,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在第二代创业者乔致庸的努力下,乔氏家族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达到了顶峰,其商行和银号遍布京津、东北及长江流域。<br>乔致庸出生于1818年,卒于1907年,活了89岁,是乔氏家族中最长寿的人。他熟谙经商之道并广交朋友,乔家宅内总是高朋满座,可谓显赫一时。<br> 抗日战争后,乔氏家族为躲避日军骚扰,纷纷离开老家,分散居住在北京、上海、太原、江苏和云南等地。唯有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独自在寂寞中默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那天,我在双林寺、镇国寺与乔家大院全天步行30354步数,起码得有16公里,从而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晚餐,我在景区外商业街上走进一家餐馆,点了份酱牛肉冷片,一盘素菜和一小碗米饭来犒劳自己。作为一个昆明回民街上长大的汉族人,尽管多年前在北京与西安尝过北方口味的酱牛肉,一直以来,还是喜欢昆明纯纯清汤熬煮的原汁原味的牛肉冷片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