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警世篇:铭记历史之殇 铸就和平之盾</p><p class="ql-block"> 一一观看“九三”阅兵之后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篇首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开创和平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记忆:民族存续的基因密码</p><p class="ql-block">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警示:"忘却历史的人注定重蹈覆辙。"这一论断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印证。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731部队活体实验的累累白骨,强征慰安妇的斑斑血泪——这些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数字,而是民族记忆的鲜活坐标。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通过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实质是对历史记忆的系统性篡改。中国各地抗战纪念馆中陈列的日军暴行物证,如被刺刀挑破的婴儿服、细菌实验报告、劳工遗物等,构成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钢铁长城。正如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所言:"记忆的场所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二)警惕遗忘:和平的致命陷阱</p><p class="ql-block">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的古老智慧在当代仍具警示意义。战后德国通过《基本法》明确禁止纳粹复活,以巨额赔偿和真诚悔过赢得尊重;而日本某些势力至今仍拒绝彻底反省,这种对比印证了"不思悔改(不知羞耻)的民族绝不会长记性"的深刻命题。中国在战后放弃对日战争赔款,展现的是"以直报怨"的东方智慧而非姑息纵容。这种立场既包含对历史正义的坚持,也体现对和平未来的建设性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记忆的保存不仅需要实物的见证,更需要制度的保障。中国将9月3日设立为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18日定为防空警报试鸣日,这种制度化的记忆实践,正是对历史警示的当代回应。</p><p class="ql-block">(三)面向未来:构建命运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世界仍面临地区冲突、军备竞赛、历史修正主义等挑战。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基于对战争创伤的深刻认知。我们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不忘却苦难,更是为了从苦难中提炼智慧;我们珍爱和平,不仅是为了避免战争重演,更是为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唯有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维护和平的集体智慧,让三千五百万英魂的牺牲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才能打破历史循环的魔咒,开创持久和平的未来。这既是对抗战英魂最好的告慰,也是对世界和平最负责任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振臂高呼: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浓缩版:</p><p class="ql-block">金陵血洗卅万殇,</p><p class="ql-block">白骨犹铭刺刀霜。</p><p class="ql-block">纵虎归山遗大患,</p><p class="ql-block">铸盾砺剑护炎黄。</p><p class="ql-block">九三钟彻醒狮啸,</p><p class="ql-block">四海舟同命运航。</p><p class="ql-block">莫忘先贤喋泪处,</p><p class="ql-block">和平薪火永传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本文照片和部分文史类资料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