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门 | 波士顿哈佛艺术博物馆藏的岳飞草书《出师表》拓本,字字山河血泪,我们扼腕敬仰文韬武略盖世英雄!

古今书画鉴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波士顿哈佛艺术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展品,总让中国游客驻足良久——不是古希腊的雕塑,也不是文艺复兴的油画,而是一幅装裱精致的中国草书拓本。展签上写着“明末清初 岳飞草书《出师表》拓本”,可当目光落在那些墨色线条上时,没人会觉得这只是一幅“拓本”——字里行间的悲愤与正气,像极了八百年前那个雨夜,从岳飞笔端奔涌而出的热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站在展柜前轻声念起卷尾的题跋:“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念到“泪下如雨”时,声音里都带了颤——谁能想到,那个在战场上横枪立马、喊出“还我河山”的将军,会在武侯祠前哭得彻夜难眠,最后只能借着笔墨,把满肚子的话泼洒在纸上?</p><p class="ql-block"><b> 一、武侯祠的雨,浇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b></p><p class="ql-block"> 绍兴戊午年,是公元1138年,这一年的雨,好像比往年都冷。</p><p class="ql-block"> 岳飞这年35岁,正是武将的黄金年纪,可他的战袍上,除了金兵的血,还有太多说不出的委屈。这时候的南宋,像个病入膏肓的人:北边的金国虎视眈眈,黄河以北的土地还在敌人手里,中原的百姓沦为亡国奴;可临安城里,宋高宗和秦桧正忙着和金国议和,嘴里说着“休养生息”,其实是怕岳飞真的迎回二圣,断了自己的皇位。</p><p class="ql-block"> 岳飞带兵路过南阳,特意绕去了武侯祠。他这辈子最敬的人就是诸葛亮,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敬他“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些话,不正是他想对南宋朝廷说的吗?可他没诸葛亮的运气,诸葛亮遇到了愿意托孤的刘备,而他遇到的,是只想偏安的皇帝,和一心求和的奸臣。</p><p class="ql-block"> 那天偏偏下了雨,淅淅沥沥的,把武侯祠的柏树叶打湿,也把岳飞的眼眶打湿。他站在诸葛亮的塑像前,看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匾额,突然就控制不住了——自己的“北伐”,不也像诸葛亮的“北伐”一样难吗?一样面对着“内有奸臣、外有强敌”的困境,一样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还于旧都”的那天。</p><p class="ql-block"> 眼泪掉在衣襟上,凉得刺骨。那天晚上,岳飞在武侯祠旁边的客房里,睁着眼睛到天亮。他脑子里全是战场的画面:金兵的铁蹄踏过麦田,老百姓扶老携幼逃亡,自己的士兵在阵前浴血……翻来覆去睡不着,直到天快亮时,守祠的道士端来一杯热茶,见他神色憔悴,又拿出一叠宣纸,轻声说“将军若有心事,不妨写出来,或许能好受些”。</p><p class="ql-block"> 岳飞接过笔,手还在微微发颤。他没多想写什么,只觉得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每一句话都在替自己说话——“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不就是南宋的处境吗?“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不就是在说临安城里的那些事吗?</p><p class="ql-block"> 他挥起笔,眼泪又掉下来,落在宣纸上,晕开了墨痕。他不管字写得好不好,也不管笔画有没有歪,只知道把心里的抑郁、愤怒、牵挂,全顺着笔锋写出去。道士在旁边看着,只见他的笔一开始还稳,写着写着就快了起来,线条飞动得像战场上的长枪,墨色有时浓得化不开,有时又枯得像干裂的土地——那是他心里的血,在纸上流啊。</p><p class="ql-block"><b> 二、字里的“忠”与“奸”:为什么岳飞的字,能让秦桧八百年抬不起头?</b></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说“字如其人”,可总有人误解成“品德好字就好”。其实不是的,书法是艺术,但更是“心迹”——你心里想什么,笔下就会流露出什么。就像淡泊的人写不出狂放的字,卑劣的人也写不出正直的线条。</p><p class="ql-block"> 岳飞的草书,论技巧,不输给同时代的任何书法家,甚至能和盛唐书家比肩。他的孙子岳珂说他“夙景仰苏轼,笔法纵逸,大概祖其一也”,可见他从小就练书法,功底扎实。但真正让他的字流传八百年的,不是技巧,是字里的“忠”——那种“宁死不弯”的气节,藏在每一笔每一画里。</p><p class="ql-block"> 看哈佛展出的这幅拓本(原稿早就失传了,这拓本是明末清初的,笔画清晰得像刚写的一样),能清楚看到他情绪的变化:前半段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笔锋还比较稳,线条舒缓,像他在回忆诸葛亮的忠诚,也像他在克制自己的情绪;可写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时,笔突然就“野”了起来——字变大了,笔画更凌厉了,有的竖笔拉得很长,像要刺穿纸背,有的撇笔像刀一样,带着杀气。</p><p class="ql-block"> 那是他的心里话啊!“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这“奸凶”,既是北边的金兵,也是临安城里的秦桧之流。他写这些字的时候,肯定想到了自己带的兵,想到了中原的百姓,想到了那些在议和派手里被牺牲的国土——所以笔锋里全是力量,全是不甘。</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当年珍藏过这幅拓本,看完后写了四个字:“纯正不曲”。这四个字说得太准了,“纯正”是岳飞的心,“不曲”是岳飞的骨。他的字没有一点谄媚的味道,没有一点退缩的痕迹,哪怕知道自己可能会因为“抗金”丢了性命,也从来没弯过腰。</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秦桧。其实秦桧的书法功底也不差,民间甚至有“宋体字源自秦桧”的说法(虽然没实据,但能看出他笔力不弱)。可他的字里,藏的是什么?是权谋,是苟且,是出卖家国的阴狠。他写的字再工整,也透着一股“软”——那种为了权力可以放弃一切的软,那种为了议和可以害死忠良的软。</p><p class="ql-block"> 八百年了,岳飞的《出师表》拓本在哈佛展出,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他字里的正气;而秦桧呢?只能跪在岳飞墓前,接受后人的唾骂。要是他能看到这幅拓本,看到那些“攘除奸凶”的字,看到岳飞写时落下的泪,怕是连地缝都想钻进去——因为这幅字,就是照妖镜,照出了他的卑劣,也照出了他永远洗不掉的骂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岳飞书诸葛亮《前出师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