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胡达赖村“复活”记</b></p><p class="ql-block">        时空穿梭,斗转星移,不知不觉我已到了奔七的年纪。随着年岁渐长,思念过往、牵挂故乡的情愫愈发浓烈。点开手机搜索故乡的点滴,相关的文字铺天盖地——有满怀热忱的赞美,有娓娓道来的叙述,也有浸满乡愁的怀念。无论哪种笔墨,字里行间都是对故土最深的眷恋。古人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可我出生的胡达赖村,却没人能真正“回得去”了。唯有等到来日落叶归根,让后辈送回到这片土地,静静安卧在出生地,才算真正圆了魂归故里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胡达赖村是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清光绪初年才正式定名,后来逐渐转变为农耕村落。一百多年来,它历经时代变迁,村庄从矮小的土房扩成规整的院落,人口从零星几户增至熙攘村落,日子从忍饥挨饿的穷光景,慢慢过成了炊烟袅袅的好光景。可最后,一场移民搬迁让一切按下了“暂停键”,这片养育了几代人的土地,渐渐恢复了游牧时期的模样,杂草漫过旧屋基,荒草间再无人影,倒也悄然应了国家还林还草的号召。</p><p class="ql-block">        2019年上半年,为响应国家“空心村”治理的号召,胡达赖村最后87位守护者,也彻底告别了故土。六年多来,乡亲们的心情像过了一场漫长的潮,起初是搬入新居的兴奋与期待,日子久了,却慢慢沉下心来,满是对旧村的怀念。只有到了春节、清明、中元节这样的特殊节日,大家才能回到旧址聚一聚,拉着老邻居的手问声好;其余时候,只能在微信里敲敲文字,聊聊当年村头的水泉子、大树园子,忆忆一起在田间劳作的时光。可眼看着长辈们渐渐老去,终有一天会带着村庄的记忆离开,我总怕这一百多年的村史、邻里间的暖心事、代代相传的风土人情,会跟着时光慢慢淡去,直到像我之前写的《在地球上消失的村庄》里那样,彻底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p><p class="ql-block">        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的记忆,我开始走访长辈、收集老物件、老照片,想把自己的经历、乡亲们的口述一点点整理出来,分享给在外打拼的同乡,也传给胡达赖村的后人。没想到这个念头一提,立刻得到了响应,从村里走出去的老干部、教师、退伍军人、企业家们一拍即合,很快凑齐了12个人,成立了村民编辑委员会。大家各有分工,有人负责梳理村史,有人专门记录口述故事,还有人四处寻访老照片;我们还特意请了从村里走出去的长辈和老领导当顾问,编委会的工作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开了头。</p><p class="ql-block">       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从历史资料收集、故事编撰,到照片整理,再到老人口述,听听长辈们的絮叨,终于把一本《百年古村胡达赖的故事》送到了乡亲们面前。书里的内容很“实在”,从村庄的历史渊源、历任村支书的任期,到村里人的喜结良缘、青年参军的荣光,再到建国以来村里人考上大中专院校的骄傲、个人的成长轨迹,甚至还有“全村人之首”和拆迁前的室内摆设等等,十六个章节,十多万字,一篇篇带着温度的回忆,一段段没掺半点虚话的口述,一幅幅泛着旧黄的老照片,一翻开,就把乡亲们的思绪拉回了当年的胡达赖村。就像书的前言里写的:“当你看到这些熟悉的人和事,就像踩着村口的土路回了家,这份乡愁,总算有了安放的地方。”这本书,成了胡达赖村留住乡情、记下村史最好的载体,用文字和图片,把快被遗忘的时光,牢牢钉在了纸上。</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3日,对旁人来说只是个普通的盛夏日子,对胡达赖村的乡亲们而言,却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时刻,编委会要在这天组织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全村全家福”拍摄,还要举办书籍发行仪式和首届村民联谊会。</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天气像被特意安排过,连着几天的阴雨停了,盛夏的太阳把大地晒得暖洋洋,满眼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绿。天刚亮,乡亲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有人凌晨就起了床,有人提前一天从外地赶来住下,还有人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就为了不错过这一刻。有从山西来的,有从省城来的,有从周边县区来的,还有人特意关了自家的铺子赶过来;人群里,有年过八旬、拄着拐杖的老队长,有牙牙学语、被抱在怀里的娃娃,有戴着眼镜的大学生,也有半个世纪前嫁去外地的奶奶、姥姥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笑着,嘴里说着掏心窝的话,有的聊着当年一起割莜麦等秋收的事,有的拉着老姐妹的手问身体,还有人说着说着就红了眼,都是说不完的家常,道不尽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签到处格外热闹,乡亲们接过编委会准备的纪念品,一条大红围巾往脖子上一围,上面“胡达赖村一家亲 天南地北心连心”的字儿,衬得每个人的脸都格外精神。村里走出去的企业家还为每个人准备了伴手礼,最耀眼的是大家手里挥着的五星红旗,红得那么鲜艳夺目,把整个活动的热闹劲儿又提升了几分。</p><p class="ql-block">      “全家福”拍完,书籍发行仪式就开始了。除了现场领书的乡亲,还有十八位代表走上主席台,从编委会顾问和赞助商手里接过《百年古村胡达赖的故事》,捧着书合影时,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仪式结束后,大家就忙着找老熟人拍照:有人拉着当年一个生产队的伙伴站在横幅下,有人带着全家老小拍家族照,还有发小、同学、退伍老兵们凑在一起,对着镜头喊“茄子”。整个会场里,相机的快门声、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们的谈笑声混在一起,暖得让人心里发颤。</p><p class="ql-block">      活动里还有个小插曲,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暖心。当时我刚做完小手术,伤口没痊愈,走路姿势别扭,还突然两腿抽筋,疼得直不起腰。张家大姐见了,没顾上自己年纪大,蹲下来就给我贴膏药;闫家大哥也过来,用在部队学的按摩手法,帮我按了两次。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透着乡亲们最真的善良,还是当年在村里时的老样子,谁家有事,大家都愿意搭把手。</p><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前,全体乡亲还起立,为胡达赖村140多年来逝去的先辈和亲人默哀了一分钟。那一刻,整个会场静悄悄的,只有风偶尔吹过横幅的声响,像是先辈们也在静静看着这热闹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三个小时,要是吃一顿饭会觉得漫长,可放在这场百年一聚的盛会上,却短得像一眨眼。散场时,近百名乡亲捧着书,脸上带着笑,眼里却藏着不舍,有人拉着我的手说:“这辈子第一次参加这么齐的聚会,说不定也是最后一次了。”还有人反复叮嘱:“下次再有这样的活动,可一定要叫上我。”</p><p class="ql-block">       送走乡亲们,我顾不上浑身的累,带着几位编委会成员和顾问,先去了87岁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家。老校长为这本书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素材,捧着书翻了又翻,一个劲儿地说“好”,还拉着我们拍了合影。之后,我们又忙着给远在外地的乡亲送书:黑龙江、宁夏、内蒙古的,就用快递寄;本市县区的,我就开车送过去,亲手交到他们手里。</p><p class="ql-block">        远在内蒙古乌海市的刘家姑姑,收到书后连午休都忘了,戴着老花镜把几百张照片翻了个遍,她在找儿时的玩伴,找老父亲和兄弟姐妹的模样,对着照片愣神好久,嘴里还念叨着“都多少年没见了”。在儿子家养老的刘家婶婶已经84岁了,不仅特意来参加了活动,回家后还迫不及待地翻书,每张照片都看得格外仔细,遇到不认识的年轻人,还拉着儿子问:“这是谁家的娃呀?”</p><p class="ql-block">     如今,胡达赖村拆迁已经六年多了。村子没了,亲人散了,可我们总盼着,让我们这一辈、下一辈,再到孙辈,都能记得有个胡达赖村。而这本《百年古村胡达赖的故事》,就像把村子“装”进了书里,它成了浓缩的村、可携带的村、能“说话”的村,让胡达赖村真正“起死回生”,变成了永远不会消失的胡达赖村。</p><p class="ql-block">亲朋好友留言:</p><p class="ql-block">GodJasonbless (海南):您的点点滴滴长时间的辛苦付出都会被乡亲们记在心中!全国撤并整合搬迁的自然村不计其数,又有几个能像胡达赖村这般留下书稿,不被人忘却的呢?估计会很多人勾起乡愁,也会有很多人艳羡,也许还会有人像作者这般去为家乡做同样的事,这或许是这件事最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其中之一 (河北):现在去胡达赖,一片平地,就是后山依稀还有一棵树,原来当村的井,今年雨水旺,成了“自流”井......</p><p class="ql-block">韩凤昌(河北):谢谢力军文学联盟平台的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工作效率之高令我佩服佩服!</p><p class="ql-block">曹会 朋友(天津):叙述有条不紊,故事感人,中心就是让消失村庄:起死回生!细细品读意义深刻!</p><p class="ql-block">倒立的小怪兽(朋友 海南):村子虽然不在了,但乡情依然浓厚!大家齐心协力著书的过程也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尚义县原扶贫办韩主任留言:	文章呈现读者,是很好的精神食粮。让胡达赖村的村民和精神面貌再次“复活”,牵动了每一位老村父老乡亲的心。《百年古村胡达赖的故事》更是长城以北坝上地区每一个搬迁村建成、壮大、发展,直致从地图上消失的具体写照。这部村史可作为市县档案史志编辑的第一手资料,再作扩展可成为河北坝上地区发展演史。</p><p class="ql-block">奉献 (山西):赞美文美诵,点赞精美编辑!</p><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黑龙江):点赞美文美诵,点赞精美编辑!</p><p class="ql-block">猫登酱糊席(...河北):最无奈就是家没了。感人!</p><p class="ql-block">希望 (朋友 河北):欣赏佳作聆听美音。</p><p class="ql-block">部队老首长的留言:凤昌,组织、举办了一件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好事。</p><p class="ql-block">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留言:乡愁浓郁,乡情致臻,乡音绵长,功德无量,善哉善哉!</p><p class="ql-block">市政府老战友留言:已拜读《胡达赖村“复活”记》,一个感觉是语言流畅优美,框架结构清晰,情感深厚到位,是一篇好文章</p><p class="ql-block">市工商银行老同学留言:刚刚睡醒一口气听(看)了你的杰作《胡达赖村"复话"记》,太有意义了,为胡达赖村有你这样有见识、有善心、有爱心、有组织能力的"顶尖"村民而骄傲、自豪。我知道你是《复活记》的总策划、总编辑,没有你就没有这次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村民聚会,这是在胡达赖村生活过的村民的幸事、美事、大好事,现在我知道你和安英天天在路上的意义所在了,为韩凤昌先生点一个大大的赞!</p><p class="ql-block">市检察院老战友留言:韩凤昌,您对胡达赖的思念与日俱增,您对家乡的变化非常关心,您对他的复兴,在您的心里,曾经摸画以久。您把他一百多年以来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让胡达赖村永远复了,您为胡达赖村树碑立传,让胡达赖村永远流传千古,善哉善哉善哉!</p><p class="ql-block">当您百年后,魂归故里的时候,胡达赖村为曾经有韩凤昌伟大的儿子,倍感荣幸娇傲。子孙后代,千秋万代,永远从《百年古村胡达赖的故事》之中,临听您的教讳,感谢先人们的前赴...展开</p><p class="ql-block">王爱国(朋友 浙江):一个村的变化,展示着时代的进步,从胡达赖村的复活记中,它不尽展示了一个村从衰到兴的蓬勃发展,也展示了中国的逐渐强大,为韩凤昌战友点赞。</p><p class="ql-block">蓝天白鸽(朋友 河北):听了《胡达赖村复活记》郎颂使我感慨万千。村子里有这样一位热心和才华横溢者,能把过去村里祖祖辈辈人文生活故事从新让他们回归复活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且又让他们从各个地方角落活的村民集合起来叙述旧事激发热情又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只有老同学老战友才能担当此任,你是胡达赖村永远不会磨灭的雕刻家、叙事家、故事解说家,值得全体胡达赖村民爱戴和尊敬。</p><p class="ql-block">无聊(朋友 河北):一个古老的将被遗忘的村落,还有四分五散的村民,怎么会在韩哥的笔下和感召下复活了呢?真不敢思议,太感人了,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子木有礼(朋友 山东):只要一颗心干净单纯,一切就都在。</p><p class="ql-block">微笑(朋友 河北):古老的村庄需要后人记住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本书很有纪念意义美文美诵。</p><p class="ql-block">增宏(朋友 山西):一群有心人,扮靓了胡达赖村,复活了文化底蕴。为老战友点赞。</p><p class="ql-block">长城保护协会副会长胡老师留言:胡达赖出了一个转世灵童,给胡达赖带来了吉祥福音。</p><p class="ql-block">王素平:独闯.…(	朋友 宁夏): 韩风昌老师是现在胡达村微信里的领军人,把分散全国各地的村民组织在一起,村民在群里,回忆过去,说说的个人,把村民的思想又连接在一起,为了出版:百年古村胡达赖村的故事,您都累的病到啦,也心干情愿,这本书对全体胡达赖村民意义深远,子孙后代在书里能找到自己根,胡达赖村民会永远记住您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我发自内心的谢谢您,韩风昌老师您辛苦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