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小学幸福阅读社团第七十二次活动——《大学中庸》

教育战地记者

<p class="ql-block">幸福读书唤醒真善美人性,做一只灵魂生长的种子,自由幸福飞翔。</p> <p class="ql-block">今天五年级的幸福阅读开始快乐幸福起航了</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大学?就是学习大人之学问,在天地间顶天立地的大人。</p><p class="ql-block">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 <p class="ql-block">敬畏之心,虔诚幸福啃读《大学中庸》。一个调皮的孩子就是喜欢幸福阅读。</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要去私欲存天理,我们要学习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什么孔门传授心法,是孔子的孙子,子孙传给孟子,何为中?何为庸?给出的解释就是之为中不义之为庸不义之为忠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也大中至正之为道。</p> <p class="ql-block">《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p><p class="ql-block">《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申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经过唐代韩愈、李翱,北宋程颢、程颐的大力提倡,到了南宋朱熹首次将它们按照修学次第进行了编订。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四书”。朱熹分别为它们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朱子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顺序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p> <p class="ql-block">关于其修学次第,朱来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申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p><p class="ql-block">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p><p class="ql-block">《大学》 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一个“大人”不仅体悟与理解天地万物,而且观照与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并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自身与天地万物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一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与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所以,朱子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间架,然后再将其他内容填补上去。</p><p class="ql-block">《论语》是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孔子的语默动静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与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p><p class="ql-block">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气极头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观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中庸》一书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p><p class="ql-block">需要在其他内容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四书》的阅读次序,不仅包含了朱子对《四书》内容的理解,而且蕴涵了朱子自身立教教人的深意。</p><p class="ql-block">朱子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他继承二程的观点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故而特别推崇。古本《大学》,不分章节,而朱子《大学章句》乃据程子之意,将此篇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其言曰:“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迷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并且认为《大学》中有错筒,他说:“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根据自己的意见政动了前后章节顺序,并添加了“格物致知”章。平心而论,朱子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众多篇章中选出,应该说是慧眼独具的;</p><p class="ql-block">编订次序,为之作注,对阐发古圣先贤心法厥功至伟。然初心虽好,却也留下了以己意篡改经文,割裂经义的遗憾,因此,一直受到后儒的诟病。</p><p class="ql-block">加之统治者自元代延祐年间直至清代未年,将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限定在朱注《四书》里面,造成了思维的狭隘和固化。因此,也导致了后世对传统文化错误的认知和批判。鉴于这些历史因素,我们这次作译注时,尊重原典,恢复古本《大学》原貌,以保证文气、义理的前后费通。以孔颖达的疏解 主,兼采汉儒郑玄,宋儒朱熹,及佛家大德憨山、蕅益等人的观点,体现解读的多样性。并在篇末附录明儒王阳明《大学间》、薄益大师《大学直指》,以供读者拓展。</p> <p class="ql-block">大学 中庸</p><p class="ql-block">《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何为中?何为庸?程子给出的解释是:“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不倚、大中至正之道。关于这部书的章法结构,朱子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未复合为一理。”可谓纵横开合,规模宏富,结构严谨。关于其功用,朱子说:</p><p class="ql-block">“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正是夫子“用行舍藏”之意,可谓广大到极处,又精微到了极处。“其味无穷,皆实学也。”非素隐行怪者可比矣!“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我们在译注时沿用了朱子三十三章的分法,注解以孔颖达疏解为主,兼采郑玄、朱熹,末后附录蕅益大师《中庸直指》,力求多维度,希望给读者一个开放的解读空间。</p><p class="ql-block">《大学》《中庸》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构成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更是深入研读“五经”的基础。《四书》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被认为是东方的“圣经”,它深深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心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相信这种力量不但不会衰竭,反而会更加奔腾不息。正如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所判断的那样:</p><p class="ql-block">“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这是人性本质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目就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小作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思考,从小到大我听过中华传的真正的学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了吗?今天葛老师就带领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叫做顶天立地的大人,知道了什么是庸不偏不倚追求中道我们,所以我要学会去私欲存天理,我要做这个天底下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我怎么做无论学习运动,我要做到正兴诚意修身齐家治国,我才能平天下说,我才知道中华传统文化在给我们这么样的精神能量,让我们的生命气质都会变化的,我们富有诗说气质华充满着真善美的人性。</p> <p class="ql-block">不停地读书思考实践写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