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庐山行(5)庐山东线

南海剑峰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3日清晨,我们乘坐观光车前往庐山东线景区游览。这里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以壮丽的自然风光著称,汇聚了“青天削出金芙蓉”的五老峰、“三叠鸣泉飞暮雨”的三叠泉和“千里鄱湖一岭函”的含鄱口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去五老峰有两条路,一是从三叠泉缆车上行站沿东南坡上山,1600多级台阶如天梯般陡峭;二是从西北坡登峰门上山,山路相对平缓。我们选择了后者,踏上这充满未知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车至五老峰站,我们直奔登峰门。灰底红字的“五老峰”匾额高悬门上,左右两侧对称地镌刻着一副楹联:“峰从天外立,人向画中行”,笔墨间尽显山水之妙趣。</p> <p class="ql-block">  五老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它静卧在庐山的东南部,海拔1436米,是庐山九十九峰峦中的第三高峰。其魅力不在高度,而在那份超然灵秀。它被垭口巧妙分割成五个并列山峰,仿佛五位历经沧桑的老翁,并肩而坐,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故得名“五老峰”。</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下仰望,只见五个山峰或陡峭险峻,或温婉柔和,从不同的角度观赏,竟能幻化出不同的景致,像诗人吟咏,如武士高歌,似渔翁垂钓,若老僧盘坐……形态各异,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今天我们的首站就是征服这座五老峰。</p> <p class="ql-block">  入登峰门,迎面一条石阶犹如天梯没入山林。石阶时缓时陡,每到100步,台阶上刻有“您已经到达XXX级台阶”的字样,成为我们前行的里程碑。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自豪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山道两侧林木葱郁,行至悬崖边,只见峭壁上的庐山松虬劲生长,崖下山湖美景如画。途中邂逅一位当地汉子,赤膊挑着几大箱饮料食品上山。后来在一峰旁的小卖店重逢,才知店内售卖的商品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肩挑上来的,这份艰辛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  从登峰门至一峰,约需攀登870余级石阶。峰顶孤矗着一座石亭——待晴亭。攒尖石顶,四根方柱,无雕无匾,质朴粗犷。亭旁一块未经打磨的石块上,赫然刻着两个红漆大字:“一峰”。</p> <p class="ql-block">  待晴亭始建于1933年。相传,民国时期福建华侨林尔嘉先生游五老峰时遇雨受寒,遂捐资修建了这个亭子。虽无法考证其真伪,但这份善举却为五老峰增添了一抹人文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一峰海拔1291米,宋代诗人戴复古曾在此留下“眼高天近千山上,身共云栖一壑中”的佳句。立于亭中,近处一片葱绿,山崖万丈令人胆寒,而远方山峦起伏,如黛含烟,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峰顶还留有一组摩崖石刻,其中一块1935年的英文石刻,堪称庐山石刻中唯一的外文遗存。</p> <p class="ql-block">  二峰离一峰很近,我们穿行于松林,约十分钟便至。二峰本是观日出、赏佛光的胜地,可惜今日大雾弥漫,目之所及,唯余一片朦胧。</p> <p class="ql-block">  峰旁矗立一块尖峭山石,形似鹰喙直刺苍穹,人称“鹰嘴石”。据旁侧展牌介绍,此石竟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前行不远,峰脚下几块巨石堆叠成门,便是“五老洞”。洞壁石刻琳琅:“万古云霄”、“壮观”、“飞石”、“五老洞”……奇石铭文,为五老洞平添几分神秘与魅力。我循路标探寻悬崖上的庐山松,奈何雾气浓重,终未得见。</p> <p class="ql-block">  距二峰不远的垭口,几位女孩正围着一方石碑拍照。石碑约一米高,刻着“五老峰 此处海拔1314m ”。这看似普通的石碑,竟是庐山网红打卡地“1314纪念石”。因“1314”谐音“一生一世”,年轻游客常在此留影,寄托对爱情与友谊的永恒期许,让这冰冷的石碑也充满了温情。</p> <p class="ql-block">  三峰乃五老峰中最为险峻者,怪石嶙峋,雄奇秀丽。峰前刻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摩崖石刻。登顶之际,依然云海茫茫,不见他物。在同行驴友鼓励下,我们也学年轻人攀上峰石打卡留念,感受那份挑战自我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  四峰与三峰比肩而立,为五老峰最高峰。峰顶依旧浓雾锁山,仅能隐约瞥见几棵云松在悬崖边虬枝盘曲,连对面崖壁上“天地壮观”的鲜红大字也隐没不见。感受不到五老峰的雄奇险峻,更不能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p> <p class="ql-block">  从四峰至五峰,需先下后上,耗时半个多小时。许多游客至此便折返。我们心有不甘,怀揣着对五峰的期待,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至四、五峰间的山垭,此处正是东南坡通往三叠泉的三岔路口。循路标上行,山顶便是五峰的“目无障碍亭”。穿亭而过,五峰已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五峰又名目无障碍峰,视野开阔,乃俯瞰鄱阳湖与九江城之绝佳位置,峰顶还有一块“目无障碍”巨石。我曾见过一张十分大气的照片,一位游客头顶蓝天白云,脚踏五峰上顶目无障碍巨石,俯瞰鄱阳湖,拥抱天地。</p> <p class="ql-block">  可惜今日云海翻腾,依旧难见真容。庐山之雾来去无踪,我们在五峰时,浓雾也曾短暂消散数秒,蓝天、鄱阳湖与九江市区瞬间尽收眼底,美不胜收。然而未等我举起相机,雾气复又聚拢,一切重归虚无。</p> <p class="ql-block">  立于五峰回望一路走过的一峰、二峰、三峰、四峰,回想一路的艰辛、汗水与疲惫,仿佛一场通关考验。当最终立于山巅,那份极目远眺、俯仰天地的渴望,虽因云雾未能完全实现,但攀登本身的意义,已让一切付出值得!这份坚持与收获,是五老峰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从五峰折返三岔路口,我们沿东南坡一路下行直奔三叠泉。这条藏于密林中的1600级台阶,陡峭如悬天梯。从这条路去三叠泉的游客不多,上五老峰的人更少,大部分时光,唯有松涛声、山泉叮咚声与我们粗重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能盯着台阶上刻写的“您已到达XXX级台阶”数着走。累了就小憩片刻,渴了就喝几口水,我还捧起路边潺潺山泉水饮了几口,甘甜清冽。从山顶三岔路口至三叠泉缆车站,3.1公里,1600多级台阶,我们整整花了一小时。</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本来打算去三叠泉,但坐缆车后还要下1300级台阶,参观结束后又要爬1300级台阶上山。看着那陡峭的台阶,我们担心两条腿受不了,选择了放弃,坐观光车去了下一站含鄱口。</p> <p class="ql-block">  这个决定虽带着遗憾,却也让我们明白,旅行如人生,不必强求“打卡”所有景点,有时退一步,反而能遇见别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含鄱口,地处庐山山脉东端含鄱岭上,与鄱阳湖遥相对望。其名充满了浪漫而磅礴的想象,含鄱岭与汉阳峰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壑口,就像一个张开的大嘴,大有一口汲尽鄱阳湖水之势,“含鄱口”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含鄱口的魅力,在于一个“函”字。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站在这里,千山万水尽收眼底。山的静止与水的流动相互交织,低舒的葱茏与高远的天际相互映衬,尽显“千里鄱湖一岭函”的雄浑气势,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这种幻妙与旷达,正是含鄱口独有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观赏鄱阳湖日出、云海和远眺五老峰的绝佳位置,尤其在清晨或雨后,云雾缭绕,景色壮丽如画。</p> <p class="ql-block">  抵达含鄱口时,此地云雾竟比五老峰更浓郁,连近在咫尺的含鄱口石牌坊也蒙上了一层薄纱。</p> <p class="ql-block">  我漫步石阶,穿过牌坊,步入含鄱岭。这是一条长达数公里的狭窄岭脊,山势如骏马奔腾,又似游龙蜿蜒,横亘于太乙峰与五老峰之间。</p> <p class="ql-block">  岭脊高处矗立一座圆亭——含鄱亭,重檐红柱绿瓦,分外醒目。亭内游客小憩,我立于亭中极目远眺,奈何浓雾未散,唯见云海翻涌,不见湖光山色,更难觅“一口汲尽鄱阳湖水”的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  我沿山脊青石台阶路前行,时而下坡,时而上坡,来到含鄱岭最高处的望鄱亭。这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形楼台,七十年前电影《天仙配》中七仙女眺望人间美景而动凡心的镜头,便拍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  我登上二楼平台,这里本是庐山观日出、观云海、观鄱阳湖的最佳位置,今日却只见白茫茫一片。我兴致索然,含鄱岭北端的忘归亭也只得放弃。</p> <p class="ql-block">  回到含鄱口壑口,浓雾稍稍淡薄了些,我们在这里照了几张像,乘车返回牯岭。</p> <p class="ql-block">  今日旅程,虽未能看见晴空下的五老峰与含鄱口真容,却让我们在云雾缭绕中,以脚步丈量了庐山的筋骨。透过变幻的云霭,我们感受到了庐山另一种朦胧而深邃的美,另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诚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今日的云雾与遗憾,或许正是庐山赠予我们的另一种“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  此行亦让我顿悟,庐山何以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它除了山势雄奇险秀以外,更擅于“借景”——将大江、大湖、奇峰、飞瀑甚至浓雾融为一体,构筑成独一无二的湖光山色画卷,方成就了其“匡庐奇秀甲天下”的不朽美誉。</p> <p class="ql-block">  这次庐山东线之旅,如同一首未完的诗,一幅未干的画,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浓雾中的五老峰、含鄱口,那石刻上的历史痕迹,那山间的松涛与泉水,都成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在未知中探索,在遗憾中感悟,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