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连环画出版极不景气的今天,如果谁还要在无人约稿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去画连环画,肯定会被当成傻子,如果年过七旬已人老眼花还要去干这吃力不讨好之事,更是傻上加傻。万万想不到的是,已有二十多年基本不画连环画的我,近年就当了一次这傻上加傻的“傻子”,偏偏就去干了这件傻事,不仅一下子连续画了两本,而且其中有一本还主动重新画了第二遍!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去干这样的“傻事”呢?这又是一套什么内容的连环画值得我去如此付出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3, 54, 30);">我创作完成的连环画套书一一《拂晓前的枪声 11.27》(包括《冲出魔窟》、《黎明前的大屠杀》两册),近日己由重庆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重庆只要一提起“11.27”,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明白其含义,知道指的是在重庆解放前夕的1949年11月27日这天,发生在歌乐山下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的那一场大屠杀。在这场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共有200多名共产党人、革命志士惨死在国民党特务的屠刀之下!如果再算上“11.27”前后的时间,两个多月内共有300来人被杀害!而“11.27”对于我的家族而言,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记忆,并有一种挥之不去、伴随终生的情结——因为就在那个血腥之夜,我的伯父傅伯雍也差一点葬身于这场大屠杀的枪林火海之中!而几天之后,我那年仅25岁的父亲又曾孤身一人从家乡垫江跋涉数百里,赶到重庆为他的大哥“收尸”(因当时还不知他已脱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拙作连环画《冲出魔窟》一78,呈现了当年我父亲从家乡垫江赶到重庆为我伯父“收尸”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但对于“11.27”大屠杀,许多人仅知一大概并不知晓其完整过程及细节,因此心中也就会有许多疑惑和不解。而且一般人也仅知道“11.27”当天的这次屠杀,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11.27”大屠杀如从广义上来说,前后两个多月之间实际上共有七批次屠杀!</span>以前,我对此也曾感到十分疑惑和好奇:渣滓洞看守所戒备如此森严,而且“11.27”大屠杀时先是特务用卡宾枪扫射,然后再入室补枪,最后又放火焚烧,但伯父及其他十四名难友又怎能从枪林火海之中逃出来呢?……相信许多人也会为此感到疑惑不解。1963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当年11岁的我有生之年读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红岩》;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又读了伯父写的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回忆录《狱中斗争纪实》,还根据书中情节创作了几幅插图;此后若干年,我又看了伯父、父亲及其他脱险人员写的不少回忆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触资料的增多,我才对“11.27”大屠杀的经过及伯父的脱险经历逐步有了较全面、完整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伯父傅伯雍与伯母张正履合著的回忆录一一《狱中斗争纪实》,由重庆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当年我根据伯父所著回忆录《狱中斗争纪实》中有关情节而创作的插图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建国之后,虽说描写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11.27”大屠杀的文艺作品有不少(例如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等),但大多经过了艺术的加工、改编,其中某些情节还有所虚构(如华蓥山游击队冲进渣滓洞看守所解救了部分难友),而真实的情景却更加悲壮、惨烈和残酷。但至今为止,完全真实、祥细、全面地描述“11.27”大屠杀经过及少数难友如何脱险的文艺作品还很罕见。因此,就连许多重庆人对这场大屠杀的真实、详细过程也是一知半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将会越来越少,数十年之后又还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全面、完整的“11.27”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11.27”大屠杀之后的渣滓洞监狱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23, 54, 30); font-size:15px;"> “11.27”大屠杀之后的渣滓洞监狱现场</span></p> <h5><font color="#ed2308"> “11.27”大屠杀之后渣滓洞监狱收殓烈士遗体的现场</font></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为这是一段不该遗忘的历史,否则就对不起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们,更何况这一段经历对于我们家族而言又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岂能忘记?!……我想,伯父的一生如此坎坷、曲折,其中的脱险过程也富有传奇色彩,而其他已牺牲的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更是可歌可泣,因此他们的经历不仅仅是我们家族晚辈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更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也是创作连环画的极好题材。而我作为一个曾经的连环画作者,又是伯父的亲属,如果能将这一段不堪回首并可歌可泣的经历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连续画面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全面、完整地了解这一段真实的历史,让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世代相传,让红岩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不仅很有意义,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在十来年前便产生了将“11.27”大屠杀的祥细经过画成连环画的强烈愿望和创作冲动。这在当前连环画出版极不景气的今天,已有多年不画连环画的我偏要逆流而行,并且要冒可能无法出版、毫无经济效益的风险,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此时我已下定了决心一一哪怕毫无一点稿酬收入,我倒贴钱也要把此连环画创作完成并让其出版问世,否则我将死不瞑目、遗憾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3, 54, 30);">当年伯父傅伯雍脱险之后,穿着沾满战友鲜血的衣服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时决心虽下,但由于考虑到创作此稿的难度及资料的缺乏,我迟迟没敢动笔。到了2018年,我终于正式开始为创作此连环画作准备。考虑到要画的内容较多而复杂,一本连环画根本无法容纳,我决定分别创作成两本连环画,一本以我伯父傅伯雍在“11.27”渣滓洞大屠杀中的脱险经历为主线,标题定为《冲出魔窟》(最初标题为《逃离魔窟》);另一本则是全景式地真实、完整、全面介绍“11.27”整个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的经过,标题定为《黎明前的大屠杀》。后来进入出版阶段时,这两本连环画才作为一部连环画套书,总标题定为《拂晓前的枪声11.27》。</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至12月,我曾采用铅笔素描的绘画手法,根据我父亲当年为我伯父“收尸”的经历,试着画了一本仅有10幅的短篇连环画《收“尸”记》,算是我为创作这两本连环画的一次“预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短篇连环画一一《收“尸”记》一9</span></p> <p class="ql-block"> 为创作这两本连环画,我曾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收集素材、资料。我分别于2018年11月、2021年6月先后两次专程到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不仅找了工作人员了解情况,还共计拍了七、八百张照片。此后为了补充一些素材,我又于2022年9月、2023年8月先后第三、第四次到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及戴公祠旧址,又拍摄了数百张照片。除此之外,我还收集了大量有关“11.27” 大屠杀的报刊、书籍资料以及伯父、父亲写的回忆文章,又通过伯父的子女收集到一些当年的老照片。此外,我还从网上收集、下载了一些拍摄于当年“11.27”大屠杀现场及上世纪五十年代渣滓洞看守所场景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3, 54, 30);">2021年6月4日,我第二次到渣滓洞监狱旧址收集资料时,站在脱险人员的照片前,我的手指处即伯父傅伯雍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编写文字脚本。2020年2月,我在已占有大量素材、资料的基础上,开始编写这两部连环画的文字脚本。前后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反复、多次的修改、补充,于2021年9月分别完成了这两本连环画文字脚本的第三稿,其中《冲出魔窟》共98幅,《黎明前的大屠杀》共118幅(正式出版时分别删减为97幅、115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伯父傅伯雍写的回忆当年“11·27”大屠杀之后到现场收殓烈士遗体的文章,刊于1999年11月22日的《重庆日报》。</span></p>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初,连环画《冲出魔窟》的文字脚本还在修改之中,我就正式开始进行绘画创作。由于我已有20多年几乎都是采用电脑数绘板进行绘画创作,不仅极少手绘,也基本上没画连环画了。而且,我以前创作的连环画虽说数量也不少(共计发表、出版了200余部,合计8000多幅),但绝大多是古代题材,因此现在对能否画好这类现代革命题材的长篇连环画,缺乏一些自信和把握,创作之中必须还有一个边创作边摸索、边熟悉的过程。所以我最初的设想是,我只画篇幅稍短的《冲出魔窟》这一本,而将另一本篇幅稍长的《黎明前的大屠杀》主动交给另一画友、在四川美院任教的一连环画高手,因为我认为他创作连环画的水平不仅在我之上,而且其绘画风格更适合创作这类题材。因此,后来待《黎明前的大屠杀》的文字脚本编好之后,我就将这个脚本传给了他,希望他能完成这一本的画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在电脑中用数位板画的数码草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我在素描纸上手绘出的线描完成稿</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正式进行《冲出魔窟》的绘画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究竟采用什么绘画风格?开始我也曾考虑是否在线描的基础上加一些黑白的块面,使其更有厚重感、苍桑感。但后来考虑到本人并不擅长这种风格及大多数连环画爱好者的喜爱程度,最后还是决定完全采用传统的线描风格进行绘画创作。</p><p class="ql-block"> 我绘画创作时的程序是,先在电脑上用数绘板画出草图,而后又对所有草图逐一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推敲、修改,使其成为较为精细的数码草图。然后再将电脑中的这些精细的数码草图打印出来,将其放在拷贝台上,再将素描纸蒙上再手绘画出铅笔稿,然后再通过手绘勾上墨线。我画第二本《黎明前的大屠杀》时,则省去了画铅笔稿这一程序,直接就在数码草图上蒙的素描纸上勾墨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我手绘此套连环画时的视频(己浓缩为10倍高速)</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在画面中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及建筑、场景,在又有老照片又有新照片的情况下,我大多采用老照片提供的原始素材。例如渣滓洞看守所走廊上的木质立柱形状,由于此房屋经过多次整修,新老照片就略有不同,老照片上的立柱是圆形,而新照片及现实中却是方形的,我就采用了老照片上的圆形样式。就连白公馆牢房旁台阶的石梯有几级,我也尽量画得与照片上沒有偏差。白公馆、渣滓洞两处牢房的建筑外形、走廊栏杆及门窗结构,我也力求画得与照片上或现实中完全一致。两本连环画中涉及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共五、六十来人(其中烈士及脱险人员四、五十人,反面人物数人),我均千方百计地从网上搜寻到照片,以尽量画出这些人物当年的相貌。但画过连环画的人都明白,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一是网上找到的当事人的老照片大多尺寸很小,清晰度极低;二是照片拍摄的时间很可能与画中表现的时间有差异,人物相貌已有变化,例如我画的是此人的青年时期,但找到的照片却是老年时期的;三是连环画中人物头部一般仅有指甲盖大小,要在如此小的地方画得像本人十分不易,差之毫厘便可失之千里。因此,我也只能尽力而为。又如,黄显声将军殉难时身上穿了件毛皮背心,我也照实画出。两本连环画中有少部分内容、情节完全互相重叠,因此在构图上几乎相同,但我也没有采用电脑“复制”、“粘贴”的方式完全照搬,而是在稍加改动的基础上重新手绘另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23, 54, 30); font-size:15px;"> 我从网上收集到的死难烈士及脱险志士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我笔下连环画中的部分人物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近几年来,我每年均有半年时间要住在儿子家里带孙儿,此时除了要接送孙儿上幼儿园或小学之外,还要负责买菜、煮饭等家务,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忙完这些之后才能见缝插针地抽时间进行创作。因此,我每年均有半年时间平均每天仅有三、四个小时进行绘画创作,所以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创作的进度较慢。2022年2月我的双眼又做了白内障手术,术后虽说消除了近视,但因植入的人工晶体完全没有调节功能,使其老花更加严重,这给必须进行近距离操作的连环画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在绘画创作之中,我常常要根据用眼距离的不断变化,不断转换使用三副不同度数的老花眼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3, 54, 30);"> </span> <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 font-size: 15px;">连环画《冲出魔窟》一4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从2021年6月初至2022年7月底,经过近十四个月的努力,以伯父傅伯雍在“11.27”渣滓洞大屠杀中脱险经历为主线编绘的连环画——《冲出魔窟》终于大功告成。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创作这种写实风格并且篇幅较长的现代题材连环画,加之年过七旬常感腰部酸痛及眼睛老花严重,因此画得略为吃力,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存在的毛病、遗憾肯定不少,我也对一些画面不甚满意,但也收获了一些自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3, 54, 30);">《冲出魔窟》的连环画原稿</span></p> <p class="ql-block"> 此时,我得知在四川美院任教的那位画友因为教学工作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创作《黎明前的大屠杀》,万不得已只能由自己硬着头皮顶上了。好在通过创作《冲出魔窟》的实践,提高了我创作的自信心。于是2022年8月底,我又开始创作另一本有关“11.27”大屠杀的连环画——《黎明前的大屠杀》。此连环画将全景式地介绍“11.27”大屠杀的完整经历,不仅描绘了“11.27”当晚渣滓洞大屠杀的经过,也包括了当天白公馆分批枪杀的过程,还介绍了“11.27”之前的五次屠杀(即9月6日在戴公祠杀害杨虎城将军等6人、10月28日在大坪刑场杀害陈然等10人、11月14日在电台岚垭杀害江姐等30人、11月23日杀害杨汉秀、11月24日杀害杨虎城的副官2人)的经过以及11月29日杀害关押在市区新世界大饭店临时监狱的32人的情况。“11.27”大屠杀时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共有35人脱险生还(其中白公馆20人、渣滓洞15人),他们九死一生的脱险经过也在其中有所描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连环画《黎明前的大屠杀》一78</span></p> <p class="ql-block"> 又历时了十四个月,即2023年10月底,有关“11.27”大屠杀的第二本连环画——《黎明前的大屠杀》也完成了绘画创作。此时,这套总书名为《拂晓前的枪声 11.27》的两本连环画终于全部完成!</p><p class="ql-block"> 这两本连环画仅仅绘画我就一共用了两年另四个月,如果算上编写脚本的一年多时间,前后共历时三年另八个月,如果再加上收集素材、资料,前后竟花了整整五年时间!这也是我绘画创作四十多年以来,耗时最多的一套作品(在此之前我创作耗时最多的一部作品即绘本《爷爷儿时的游戏》也不过用了两、三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推掉了不少其他约稿因而也失去了不少稿费收入,全心身地扑在了这两本连环画的创作之中,并为此付出了无数的精力和心血。此时此刻,当我手捧着这两叠各自厚达三、四厘米、饱含本人心血的画稿,真可谓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3, 54, 30);">连环画《黎明前的大屠杀》一96</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套连环画在创作之中,随着笔下情节的进展,我的脑海里也随时会浮现出当年的一些场景,革命先烈宁死不屈的形象、大屠杀时惨不忍睹的场面……会不时出现在我的眼前,不知不觉之中我常常会热泪盈眶。为自己画笔描绘出的人物及场景而感动、掉泪,这在本人从事绘画创作40多年以来还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3, 54, 30); font-size:15px;">《黎明前的大屠杀》的连环画原稿</span></p> <p class="ql-block"> 万分遗憾的是,我创作此套连环画的时间太晚,其中《冲出魔窟》之中的主人公即我的伯父傅伯雍已于2014年12月初以95岁高龄去世,因此画中有许多细节,例如垫江老家当年室内的陈设、伯父被捕时的具体场景、他脱险之时究竟穿的什么鞋子、当时藏身的打米室木地板下水沟的深浅(2007年7月,歌乐山因暴雨发生泥石流,不仅冲塌了渣滓洞监狱的部分围墙及房屋,还部分改变了现场的地形原状。)……等等,由于已无法找当事人一一求证,只能凭自己的推测和想像画出。我想,假如我能早一些年创作此套连环画,伯父能在生前为我的创作提供细节和意见,并能看到这套连环画的出版问世,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呵!……</p><p class="ql-block"> <br></p> <h5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span><font color="#ed2308">连环画《冲出魔窟》一52</font></h5> <p class="ql-block"> 令本人当初没想到的是,由于经过两年多绘画创作的实践,使自己对现代题材连环画的创作在技法上得以逐步熟练和一定提升,因此现在再回头去看完成于两、三年前的第一本连环画《冲出魔窟》的画稿时,便感到在线条、人物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令我不甚满意。为了尽可能让此稿更加完善而不留遗憾,于是从今年2月至5月我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将《冲出魔窟》全部近百幅画稿在构图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又重新手绘画了一遍!试问:在连环画如此不景气的今天,画稿在已经得到出版社的认可并经市里有关部门审读通过之后,又有哪个作者能主动自找苦吃、劳命伤财地去干这种重画一遍的“傻事”?!偏偏我就干了!而且在等待此书出版的近两年日子里,我还对这两本已完成的连环画其中不太满意的部分画面通过电脑又先后进行过无数次的局部修改。由此可见此套连环画在我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3, 54, 30); font-size:15px;">先后画了两遍的《冲出魔窟》两叠连环画原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先后画了两遍的《冲出魔窟》两叠连环画原稿</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套连环画从2018年11月开始收集素材、资料,到2023年10月绘画创作完成,已经足足用了五年时间。又因为此套连环画涉及到重大历史题材,所以进入到(出版环节时的审核就更加严格。在这期间,我与有关单位、部门及出版社不仅进行了多次的交流、沟通,此作品也先后经历了申报、校对、修改、审批等诸多程序,最后还经过了重庆市重大历史题材审读领导小组的审读……于是又花去了近两年的时间。因此,此套连环画从收集素材开始到今天能最终得以出版,前后竟历时了近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到饱含着我无数心血的这套连环画终于得以出版问世,我的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高兴,因为终于了结了我多年前的一个心愿——用此书为后人留下一部全面、真实的有关“11·27”大屠杀的图像资料,以此告慰重庆解放前夕牺牲在歌乐山下的英烈们,并为传播红岩精神尽一份微薄之力!如果此愿未了,我将会遗憾终生——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我们家族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更是一段世人不该遗忘的历史…… </p> <h5><font color="#ed2308"> 连环画《黎明前的大屠杀》一117</font></h5> 由于本人长期伏案创作,因此偶尔也会出现腰肌劳损,但通过游泳、长跑、健身也能得到缓解。但沒想到的是,2024年9月中旬我的腰部终于出现大问题,突然出现的腰椎脱位及腰椎间盘突出竟造成我无法行走、站立。于是马上住院做了腰椎融合手术,并在腰椎上打了四颗钉子。好在术后恢复良好,5个月之后还跑了一次半程马拉松,但从此之后我吸取教训,伏案创作一小时必须起身活动一下。此事也可算是我为创作此套连环画付出的一点“代价”。 <h5><font color="#ed2308"> 本人腰椎融合手术之后的透视拍片</font></h5>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我将《冲出魔窟》选择了其中35幅编成浓缩版,投稿参加了第十六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动漫作品大赛,想不到竟获得了入围奖。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3, 54, 30);">《冲出魔窟》浓缩版获得第十六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动漫作品大赛的入围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套连环画在创作过程之中及完成之后,我曾多次将文字脚本及画稿传给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即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有关部门,就画中的有关情节、数字请求审核,得到了该中心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指导和审查,我也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及时作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使此套连环画的内容、情节更加真实可信。在此,我对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的有关部门及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此套连环画的顺利出版,还离不开长江师范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该院为此书的出版、发行和推广竭尽全力,在此我要向该学院的领导及广大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傅显渝</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0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3, 54, 30);"> 此</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 font-size: 22px;">书价格及购买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 连环画套书《拂晓前的枪声 11·27》近日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包括《冲出魔窟》、《黎明前的大屠杀》两册。开本尺寸48开,配有一套封,其中套封、封面为250克铜版纸,内页为80克轻型纸,两册共计272页码。</p><p class="ql-block"> 此书标价每套(共两册)38元,现优惠邮购:每套30元、两套以上每套25元、五套以上每套20元(以上均已包含邮费)。如需购买,请加微信与我联系 (若要本人签章请注明)。我的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微信号:abc409341118或手机号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手机:1552350760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此外,本人还希望能联系上“11·27”大屠杀的死难烈士及脱险人员的后人,送上此书表达悼念之情。如有提供有效线索者,本人也将送上此书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傅显渝 ,重庆市人,初中一年级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从1979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连环画创作。1995年主动下岗离职,成为以绘画稿酬为生的自由职业者。</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先后在全国多家出版社、报刊发表、出版连环画近200部,共计8000余幅。近十余年又涉足少儿卡通画及漫画、插图,至今己发表近万幅。作品曾入选第五届中国漫画大展及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首届中国插画艺术展,并先后近200次获得全国性奖项,其中包括"美猴奖"与“金龙奖”的提名奖、"国家电网杯"全球华人迎奥运征文活动漫画类特等奖、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征集吉祥物设计征集采纳奖、第三届少年中国少儿文化作品评选漫画类银奖。编绘的绘本《爷爷儿时的游戏》已出版。</p><p class="ql-block"> 1992年获得“重庆市自学成才一等奖”。曾任重庆漫画学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