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带了一个三年级新班,用什么方式开启新学期呢?往年多是举办“暑期生活分享会”,但参与面有限,偏向能力较强的学生。今年报名参加“老干备课,跟随马玲老师带班,群里非常活跃,已有这一活动的集体思考结晶,我受其启发重新设计了分享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准备篇:从“示范引路”到“家校联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师生示范</p><p class="ql-block"> 为让学生理解“分享”的核心要求(讲清暑期新鲜事:新技能、旅行、新朋友、家庭活动等,加分项为“图片/实物辅助”),我设计了两层示范:</p><p class="ql-block"> ①学生示范:邀请池安之同学用PPT分享澳门之旅,其图文并茂、声音响亮的表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范本”;</p><p class="ql-block">② 教师示范:考虑到乡镇学生旅行机会少、家长做PPT能力有限,我以“暑期学游泳克服胆怯”为主题,做无PPT分享,展现“无道具也能声情并茂”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示范后,我出示评分表让学生打分,发现大家因“池安之优秀”“老师身份”默认打满分——这一细节暴露了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能力的不足。我随即引导学生对照评分表细找问题,最终有同学指出:池安之未做眼神互动、低头读稿;老师无图片辅助,吸引力稍弱。通过这次引导,学生对“分享标准”有了更具体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2、家校协同</p><p class="ql-block"> 我将活动要求同步至班级群后,收到了意外支持:12位家长协助制作PPT,1位家长打印照片装订成册;活动前统计显示,31位学生写好分享稿,18位在家模拟练习。看来为了新学期第一次亮相,孩子与家长都卯足了劲呀!</p> <p class="ql-block">二、活动篇:从“小组模拟”到“全班交流”(共2节课)</p><p class="ql-block">1. 小组分享:(早读课20分钟)</p><p class="ql-block">四人一组围坐,以桌子为“临时讲台”,一人分享、三人倾听,结束后按评分表选代表。巡视中发现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倾听问题:多数学生未专注倾听,我立刻正向反馈(当场夸奖2位认真倾听的同学),以榜样带动氛围;</p><p class="ql-block">表达问题:分享者多低头读稿,我示范“低头读稿、半脱稿、全脱稿”的不同效果,但效果有限。意识到“公众演说属高阶能力,无法一次掌握”,我不再强求,让学生按节奏完成分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分钟后,12个小组出现不同情况:2组无人愿意分享而弃权,3组因组员表现接近难分高下。我灵活调整:先让有PPT的学生代表上台,再开放“自愿分享”通道——3位小组表现一般但分享欲强的小女生主动申请,我果断同意:这份勇气不仅我小时候没有,上一届学生也少见,必须珍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全班交流:(两课时)</p><p class="ql-block"> 按小组顺序,代表依次上台分享,每结束一位便引导学生结合评分表评点。但学生仍习惯性给满分(因代表较优秀、PPT吸引注意力),我便逐次提示:“这位同学的表达哪里值得学?哪些地方能改进?”逐步引导学生理性评点。</p><p class="ql-block"> 同时,针对“小观众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的问题,我持续正向反馈(夸奖认真倾听的小组/个人),强化“文明小观众”意识。活动最后,结合“内容、表现力、图片展示”三个维度,现场颁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p> <p class="ql-block"> 大部分同学上台心里是紧张的,在台上不自觉的有各种小动作,或抓裤子,或不断抖腿,或不敢看同学,或说着说着又小声了,但他们都努力克服着紧张,没有一个半途当逃兵,都完整地讲完,然后坐在位置期待着同学老师的评点。</p> <p class="ql-block">三、写作篇:</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次全班参与度如此高的活动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希望通过写作反刍此次活动的收获,可是上午活动结束,下午没有语文课无法当场写,于是写了一份温馨通知发群里希望得到家长配合。通知里既有此次写作的意义,也有写作要求及指导思路。</p> <p class="ql-block"> 次日批改后,我用1节课做反馈评点,采用“分层表扬”策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p><p class="ql-block"> 基础层:表扬34位“围绕主题写作”的学生,逐一念出名字,强化“扣题意识”;</p><p class="ql-block">进阶层:表扬12位“写清活动过程、真实表达感受、语句通顺”的学生,树立“完整表达”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鼓励层:表扬8位“过程记录不完整、语句欠通顺,但有闪光语句”的学生,保护其写作热情。</p> <p class="ql-block">优秀层:表扬3位“作品卓越”的学生,现场展示其作品,供全班学习。</p> <p class="ql-block"> 尽管这样分层表扬反馈,但我发现课堂实际效果一般,我觉得原因有三,一是第三节课同学们有点疲惫,专注力不佳;二是除了卓越同学作品展示在ppt上,其他同学只是老师口头朗读,也影响专注力,三是评价没有具体贴切的标准,与学生互动评价,学生较迷茫。</p> <p class="ql-block">四、活动反思</p><p class="ql-block"> 这次分享会暨写作活动,不仅是“新学期开启方式”,更让我有三点收获:</p><p class="ql-block"> 1. 三年级学生的“表现欲”需用心呵护,哪怕能力暂弱,主动表达的勇气也是成长的关键;</p><p class="ql-block">2. “独立思考”“倾听表达”等能力需长期培养,不能依赖一次活动,后续需在课堂中持续渗透;</p><p class="ql-block">3. 家校协同是乡镇小学教学的重要助力,尊重家长实际、清晰传递需求,能让教育更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