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简称“上博东馆”)定位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十三五”时期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东临丁香路,西至杨高南路,北抵世纪大道,南接保利商业中心,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形成文化集聚效应。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2万平方米,地上建筑六层、地下建筑两层;陈列展示区总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包含文物类常设展13个、互动体验空间4个、特展厅3个。</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25日,上海市发改委批准项目立项。2016年2月,正式启动国际方案征集和设计方案招标。2017年3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中标。2017年9月27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12月31日,主体钢结构正式封顶。2023年4月14日,进入内部精装阶段。2024年2月2日,“青铜展厅”试开放;3月16日起,中国古代雕塑馆将面向公众试开放;5月21日起,暂时闭馆;6月26日,重新向公众开放,新增10个展厅;11月,实现全面建成开放;11月13日,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将正式向公众开放。12月3日,正式全面开放。</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设计理念来自于WINDOW,即“上海之窗口”的概念。建筑空间分为陈列展示区、公共服务区和配套功能区;独立的安保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和流线系统;每个楼层都规划有观众休憩区以及购物或餐饮区。</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陶瓷(陶瓷馆)入口</p> <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原材料的物理性质而创造出来的崭新"物种"。</p><p class="ql-block">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出现,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瓷器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长期以来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文化对外推广和传播的物质载体,也对世界各国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陶瓷在生产持续时间、普及程度、多样化的内涵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各类工艺美术品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从近两万年前陶器出现一直到今天,陶瓷的生产从未间断;上至宫廷皇室,下到市井百姓,陶瓷是人们日常所用的必需品;唐代彩色釉陶的绚丽斑斓、宋代青瓷的冰清高洁、明清官窑的威严雄浑,以及历代民间陶瓷所表现的世间风情,无不印证着其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特质。</p><p class="ql-block">一部中国陶瓷史,除了表现中国陶瓷发生、发展、繁荣的历程,还揭示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陶器</p><p class="ql-block">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手段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使人类早期生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人类定居生活更加稳定。</p><p class="ql-block">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陶器制作几乎遍及中华大地,尤以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最为重要。</p><p class="ql-block">各地陶器样式丰富,纹饰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始艺术特征,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p> <p class="ql-block">陶器起源 </p><p class="ql-block">粘土和水揉捏塑造成形,干燥后用火加热使之烧结,就创造出了陶器。</p><p class="ql-block">陶器起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是人与环境不断互动的结果。从世界范围来说,由于地区和环境的不同,人类发明陶器的起始动机和途径也不完全相同,存在多种假说。</p><p class="ql-block">我国目前发现与陶器起源关系密切的有南北方多个遗址,其中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年代最早,距今近两万年,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片,新石器时代(距今约20000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甑皮岩遗址出土陶片,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黄河流域陶器 </p><p class="ql-block">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史前陶器文化类型和器形最为丰富的地区。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鲜明的地区性特征,其彩绘装饰线条流畅,富于动感。仰韶文化陶器是黄河中游地区的主要代表,以红陶为主,器形繁多。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器品种丰富,烧造技法高超,黑陶的制作尤为精细。</p> <p class="ql-block">红陶深腹罐,新石器时代裴李刚文化(距今约9000~7000年)</p> <p class="ql-block">红陶双耳壶,新石器时代裴李刚文化(距今约9000~7000年),河南省长葛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钵,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5500~500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庙底沟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钵形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600年),山东省藤县岗上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几何网格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约4700~4400年)</p> <p class="ql-block">红陶鬹,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400年),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黑陶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400年)</p> <p class="ql-block">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400年)</p> <p class="ql-block">彩陶弦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300~4700年)</p> <p class="ql-block">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800~5300年)</p> <p class="ql-block">彩陶圆圈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距今约4600~4400年)</p> <p class="ql-block">商周——陶器及原始瓷</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机构,出现了显著的社会分层以及高度专业化的手工业和文字系统。手工业已经逐渐分化出独立的生产部门,如制作铜器、骨器、玉石器、陶器等的专门作坊,各手工业内也有了具体的分工。此时的制陶手工业技术不断发展,除了继续烧制红陶、灰陶、黑陶,还创烧出了高温白陶、印纹硬陶及原始瓷,并掌握了釉的使用。</p> <p class="ql-block">商周陶器 </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陶器的种类、样式大幅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各地产品各有侧重。高温白陶、印纹硬陶的创制和技术发展,是此时期制陶业的重要创新。白陶造型、纹样多仿自同时期青铜器,产品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印纹硬陶主要为南方地区生产,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商周时期是其兴盛期,秦汉以后衰退。</p> <p class="ql-block">白陶刻纹残片,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白陶刻纹残片,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黑陶单柄壶,马家文化(距今约3900~3000年),上海市青浦区马家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灰陶鬲,西周(公元前1045~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红陶双耳罐,寺洼文化(距今约3400~2700年)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印纹硬陶罍,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上海市青浦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陶刻纹尊,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叶叔重捐赠</p> <p class="ql-block">印纹陶方格纹曲柄罐,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上海市金山区薛家墩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黑陶豆,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羊角纹罐,辛店文化(距今约3600~280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弦纹尊,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 </p><p class="ql-block">原始瓷是陶器向成熟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原始瓷最早出现在商代,产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战国早期发展至高峰,数量、质量、生产范围都为前代所不及,其最重要的产品为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的器物。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青釉兽首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弦纹把杯,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三系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上海市青浦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釉弦纹双系瓿,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句鑃,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仇大健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镈,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印花盉,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顾丽江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竖条纹双系罐,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錞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双系壶,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秦力人、朱仁明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划花瓶,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广东省广州市东郊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望楼,东汉(公元25~220年),倪汉克捐赠</p> <p class="ql-block">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秦汉陶俑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时期逐渐流行的低温铅釉陶,是陶瓷工艺的一大成就,为后来各种不同颜色低温釉陶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烧造成功,陶瓷史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制瓷手工业发展较不均衡。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制瓷手工业自东吴至两晋时期一直发展较快,南朝时期窑址遍及长江流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制瓷手工业晚至北朝晚期方才出现。</p> <p class="ql-block">秦汉陶器 </p><p class="ql-block">秦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出土数量多,分布广泛。陶俑、仿铜礼器、楼阁城堡及仓、灶、家畜等模型明器较为多见,画像砖也大量出现。</p><p class="ql-block">汉代铅釉陶始见于关中地区汉武帝时期的墓葬,西汉中期逐渐流行,东汉时期流行地域更为广阔,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南抵湖南、江西等地。</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奁,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壶,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人形烛台,东汉(公元25~220年),倪汉克捐赠</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醉舞俑,东汉(公元25~220年),朱塞佩•埃斯卡纳齐捐赠</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鸭,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黑陶双耳罐,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茧形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布纹双系壶,东汉(公元25~220年),江苏省扬州市黄毛墩古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六朝瓷器 </p><p class="ql-block">成熟青瓷在东汉晚期烧造成功,实现了工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浙江上虞一带窑场烧造的瓷器质量较好。两晋时期,浙江地区窑场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保持领先地位,江西丰城、湖南湘阴的窑场也逐渐发展起来。南朝时期,南方制瓷手工业生产区域继续扩张,长江下游传统青瓷烧造区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中游地区洪州窑、湘阴窑发展较快,上游四川地区的窑场也在这一时期兴起。</p> <p class="ql-block">青釉虎子,越窑,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扁壶,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贴塑佛像奁,越窑,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簋,越窑,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狮形烛台,越窑,西晋(公元265~316年)</p><p class="ql-block">右:青釉蛙形水盂,越窑,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羊,越窑,东晋(公元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四系壶,德清窑,东晋(公元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刻花莲瓣纹壶,越窑,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蛙形罐,越窑,东晋(公元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缠枝纹注器,洪州窑,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唾壶,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莲瓣纹六系罐,湘阴窑,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莲瓣纹六系壶,湘阴窑,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堆塑罐 </p><p class="ql-block">堆塑罐是长江下游地区三国至西晋时期墓葬中较为常见的明器,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以及丧葬礼俗,且与早期佛教、道教信仰的传播有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堆塑罐的造型源自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五联罐。东吴、西晋时期,罐肩部增加平台,堆塑飞鸟、犬、羊、熊、鸡、鸭、鱼、猴、人像、仙人骑兽、麒麟、凤凰等形象;而五联罐上的小罐造型则向屋宇楼阁变化。</p> <p class="ql-block">褐釉堆塑动物五联罐,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人物罐,婺州窑,三国(吴)(公元222~280年),武义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人物罐,三国(吴)(公元222~28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楼阁飞鸟人物罐,三国(吴)(公元222~28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楼阁人物罐,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鸡首壶 </p><p class="ql-block">鸡首壶因在壶肩部贴塑鸡首而得名,始见于东吴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两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福建、广东地区,南朝时期由南方传入北方,入唐后逐消失。其流行时间较长,器形变化有一定规律。早期鸡首壶较小,肩部对称位置分别贴塑实心的鸡头与鸡尾。东晋时期,壶身变大,前贴鸡头,后置泥条柄。东晋晚期在泥条柄上端饰龙头。南北朝时期,整体器形更加清秀颀长。</p> <p class="ql-block">青釉鸡首壶,越窑,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鸡首壶,越窑,西晋(公元265~316年),胡慧春、王华云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鸡首壶,越窑,东晋(公元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鸡首壶,德清窑,东晋(公元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莲瓣纹鸡首壶,越窑,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龙柄鸡首壶,越窑,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绿釉贴塑人面纹陶壶,北朝(公元439~581年)</p> <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陶瓷</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烧造技术突飞猛进、不断革新。彩色釉陶的制作工艺达到高峰,色彩绚烂、造型生动,彰显唐代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制瓷业方面则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北方白瓷历隋至唐发展成熟,前期以巩义窑产品为代表,后期邢窑白瓷风靡一时;南方青瓷仍以越窑产品为代表,特别是其成功烧制出的青中闪绿的"秘色"瓷器。青瓷与白瓷之外,长沙窑的彩绘瓷独树一帜。绞胎和花釉瓷等诸多新品种的出现,反映了隋唐窑业的技术创新。</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马,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马,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天王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镇墓兽,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文史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文史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文史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镇墓兽,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天王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马,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黄釉陶骆驼,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骑马男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蓝釉陶罐,唐(公元618~907年),仇大健捐赠</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印花宝相花三足盘,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三足炉,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罐,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灯,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左:彩色釉陶杯,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右:彩色釉陶螺形杯,唐(公元618~907年),顾丽江捐赠</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盖盒,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北方白瓷 </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北方白瓷的成熟是陶瓷史上的重要节点,胎体洁白、釉色莹润的白瓷很快成为北方瓷业的主流产品。早期白瓷以巩义窑产品为代表,烧造中心在河南巩义大小黄冶及白河村一带。之后邢窑白瓷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烧造中心位于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巩义窑、邢窑白瓷曾作为贡品进入唐代宫廷,在海内外诸多重要遗址也多有出土。陆羽在《茶经》中称赞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其工艺之精及风行之盛,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白瓷杯,巩义窑,隋(公元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印花双系扁壶,巩义窑,隋(公元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白瓷盘,巩义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唾壶,邢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净瓶,巩义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贴花双龙柄壶,巩义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翰林”铭罐,邢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梅瓶,巩义窑,隋(公元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南方青瓷 </p><p class="ql-block">南方青瓷烧造以越窑最为突出。越窑是中国古代制瓷历史最悠久的窑场之一,早期烧造中心在浙江上虞一带。唐代开始,慈溪、鄞县、绍兴等地成为主要产地,产品造型俊秀,釉质薄匀滋润,陆羽在《茶经》中称赞其"类玉""类冰"。晚唐五代,浙江慈溪上林湖等地设立"贡窑"并"置官监窑",不惜工本、以瓷质匣钵烧造的"秘色瓷"成为高等级瓷器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青釉碗,越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海棠式碗,越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唾壶,越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大中元年”铭划花花卉纹执壶,越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四系壶,越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四足水盂,越窑,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右:青釉盖盒,越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瓷器 </p><p class="ql-block">长沙窑是唐五代时期的重要瓷窑,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长沙窑兴起于中唐时期,是第一个以生产彩绘瓷器为主的瓷窑,开创了彩绘瓷器的新时代。装饰技法丰富多样,不仅将绘画艺术用于瓷器装饰,还将文学、书法融入其中,纹样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在南北瓷窑中首屈一指,反映了唐代的技术革新与社会风貌。</p> <p class="ql-block">红釉执壶,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 <p class="ql-block">绿釉模印花卉纹花口盘,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绿釉模印飞鸟纹叶形盘,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力士图盘,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高士图盘,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 <p class="ql-block">左前: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p class="ql-block">右前: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p class="ql-block">左后:青釉褐彩诗文碗,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p class="ql-block">右后:青釉褐彩诗文碗,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长沙窑,唐(公元618~907年),李雪莱、林嗣淇捐赠</p> <p class="ql-block">绞胎与花釉瓷 </p><p class="ql-block">绞胎和花釉瓷是唐代陶瓷新品种。绞胎以白、褐两色或多色陶土相间揉合,或整器胎体相绞,或绞合之后切薄片贴饰于器表,极具特色,以河南巩义窑产品为代表。花釉瓷则以黑釉、黄釉或黄褐釉为地,饰绘或挥洒天蓝、月白釉,烧成产品装饰风格自然,色彩对比强烈,以河南鲁山、郏县两地产品最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花釉执壶,鲁山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花釉双系罐,鲁山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左:绞胎碗,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中:绞胎三足碗,唐(公元618~907年),顾丽江捐赠</p><p class="ql-block">右:绞胎碗,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左:绞胎枕,巩义窑,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右:黄釉绞胎枕,寿州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鸳鸯杯,湘阴窑,隋(公元581~618年),胡慧春、王华云伉俪后人捐赠暂得楼旧藏瓷器</p> <p class="ql-block">白釉穿带壶,邢窑,五代(公元907~960年)</p> <p class="ql-block">宋辽金元陶瓷</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中国陶瓷业进入全盛时期。宋代的汝、官、定等窑为宫廷烧造一代名品,其他南北各地瓷窑也以各自不同的制作技法向世人展示其精采纷呈的佳作。北方辽和西夏陶瓷的烧造,亦为这时期的陶瓷生产增添了独特的北方民族艺术风格。此时突出的现象是名窑林立,在生产中形成体系,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发展进步,创新层出不穷,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全新窑业格局。元代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制瓷中心。</p> <p class="ql-block">宋代越窑瓷器 </p><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朝廷在越州设置"瓷窑务"。此后,越窑烧造的瓷器在延续前朝风格的同时,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以细线刻划各类动植物、花卉纹样来装饰的器物显著增加,构图规整对称,图案严谨繁密,表现出鲜明的宋代工艺美术特征。北宋中期以后,越窑的制瓷业逐渐衰微。</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刻花莲瓣纹盖罐,越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中:青釉刻划花卉纹粮罂瓶,越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右:青釉刻划花海水龙纹碗,越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左:白釉“官”字款莲瓣纹盖罐,定窑,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中:白釉“新官”款菱口盘,定窑,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右:青釉刻花莲瓣纹炉,越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上海市松江区文教局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白釉刻划花游鹅纹碗,定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中:白釉“官”字款划花荷叶式笔掭,定窑,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右:白釉“官”字款莲瓣纹盖罐,定窑,五代(公元907~960年)</p> <p class="ql-block">定窑与仿定窑瓷器 </p><p class="ql-block">定窑是北方地区一个非常重要且规模庞大的窑场,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为其主要烧造区域。定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宋金,延续到元代。产品以白瓷最为著名,装饰技法以印花最为突出。北宋时期首创覆烧法,可提高产量、减少变形。定窑的印花及覆烧工艺对其他地区影响很大。一些定窑白瓷的器底刻有"官""新官""尚食局"等款识,显示出与宫廷或政府机构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左:白釉刻划花游鹅纹碗,定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右:白釉“官”字款划花荷叶式笔掭,定窑,五代(公元907~960年)</p> <p class="ql-block">左:白釉红彩“长寿酒”铭碗,定窑,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中: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定窑,北宋~金(公元960~1234年)</p><p class="ql-block">右:白釉执壶,定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左:酱釉葵口碗,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右:酱釉盏托,定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左:白釉印花飞凤牡丹纹碗,彭城窑(四川),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右:青白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盘,景德镇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刻花花卉纹炉,耀州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中:青釉葵口碗,耀州窑,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右:黑釉梅花纹盒,耀州窑,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与临汝窑瓷器 </p><p class="ql-block">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黄堡镇,唐代开始烧造,五代以后产品以青瓷为主,宋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刻花工艺,刀法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非常具有辨识度。耀州窑的工艺技法对其他地区的窑场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临汝窑是宋代河南地区的重要瓷窑,在汝州严和店、东沟等多地发现了窑址,主要烧造品种有青釉和钧釉两大类,此外还烧造白釉绿彩、白地黑花、黑釉、绿釉等品种。</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刻花三足瓶,耀州窑,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中:青釉刻花莲花纹盖盒,耀州窑,北宋~金(公元960~1234年),陈器成捐赠</p><p class="ql-block">右:青釉力士托荷叶高足盘,耀州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左:姜黄釉刻花莲花纹碗,耀州窑,元(公元1270~1368年)</p><p class="ql-block">右:月白釉盖罐,耀州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盘,临汝窑,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右:青釉贴塑鱼耳三足,临汝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瓷器 </p><p class="ql-block">浙江龙泉地区的窑业始于唐。北宋时期初具规模,但仍然受到越窑的影响,釉色多呈青黄色。南宋至元是其鼎盛时期,其间创烧的粉青、梅子青,以石灰碱釉多次施釉,质若凝脂,色比翠玉,可谓中国古代青瓷的翘楚。元代的龙泉窑在海外贸易的刺激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但瓷窑和产品数量激增,在烧造工艺上也有创新。</p><p class="ql-block">下部展品:</p><p class="ql-block">左:青釉琮式瓶,龙泉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仇大健捐赠</p><p class="ql-block">中:青釉刻划花卉纹盒,龙泉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右:青釉刻花花卉纹双系瓶,龙泉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贴花双鱼纹洗,龙泉窑,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p><p class="ql-block">右:青釉葫芦瓶,龙泉窑,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八卦瓶,龙泉窑,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中:青釉红斑盏,龙泉窑,元(公元1271~1368年),顾丽江捐赠</p><p class="ql-block">右:青釉堆龙钵,龙泉窑,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贴花云龙纹盘,龙泉窑,元(公元1271~1368年),陈萍捐赠</p> <p class="ql-block">建窑、吉州窑、赣州窑瓷器</p><p class="ql-block">建窑位于福建建阳,为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产地,兔毫斑、鹧鸪斑、油滴、曜变等釉色的茶盏名品为世人所珍视。其中刻有"供御""进盏"字样的茶盏应是宋代宫廷的御用器。</p><p class="ql-block">吉州窑地处江西吉安永和镇,唐代始烧,宋元时期为南方重要的瓷窑。产品以黑釉瓷最为著名,往往以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斑、剔花等装饰,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赣州窑位于江西赣州七里镇,唐代末期开始烧造青瓷,宋代达到鼎盛,乳钉柳斗罐、薄胎酱色釉瓷器较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左:兔毫盏,建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右:黑釉“进盏”款盏,建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玳瑁釉执壶,吉州窑,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p> <p class="ql-block">左:剪纸帖花折技梅纹碗,吉州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右:黑釉木叶纹盏,吉州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剪纸帖花凤纹碗,吉州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左:酱釉柳斗罐,赣州窑,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p><p class="ql-block">右:白地褐彩叶纹三足炉,吉州窑,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及磁州窑类型瓷器</p><p class="ql-block">磁州窑位于河北磁县,是宋金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巨大的民间瓷窑。其烧造品种之繁多、造型之丰富、装饰技法之多样,可谓首屈一指。白地黑彩、褐彩,以及在化妆土上剔花、划花等产品最有代表性。装饰纹样多取材于民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磁州窑的影响范围很广,河南鹤壁、禹县扒村,山西介休、霍县,陕西耀州等地瓷窑纷纷仿制,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左:黑釉划花罐,当阳峪窑,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右:白地黑花把莲纹枕,磁州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黑地白龙纹“正八”铭瓶,扒村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草叶纹瓶,扒村窑,宋(公元960~1279年),赵振绶捐赠</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坐像,磁州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宋代景德镇窑瓷器 </p><p class="ql-block">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始于唐代,以烧制青瓷为主。五代以后开始烧制白瓷。北宋时景德镇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窑场,以烧造青白瓷驰名海内外,釉色白中透青,故又称"影青"。产品胎体薄匀、光照见影,有刻、划、印等装饰工艺,构图精细,线条流畅,釉色温润如玉,时人称之为"饶玉"。南宋时引进吸收了定窑的覆烧工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注子温碗,景德镇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贯耳瓶,景德镇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上海市闵行区朱行镇张珒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观音像,景德镇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刻花折枝莲花纹碗,景德镇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刻花串枝菊花纹瓶,景德镇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钧窑瓷器 </p><p class="ql-block">钧窑位于河南禹州,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得益于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的成果以及学术界孜孜以求的研究和探索,其真实面貌已经逐渐清晰。</p><p class="ql-block">钧窑是以烧造生活日用器为主的民间瓷窑,始烧年代有北宋末期和金代两种观点,产品主要是青瓷和一种特色鲜明的乳浊釉瓷器。乳浊釉呈色有天蓝、月白、海棠红、玫瑰紫等。而其最为世人所珍视的、多见于明清宫廷的精细陈设类器物,即所谓的"官钧",基本可以确定是明代早中期的制品。</p> <p class="ql-block">左:天蓝釉玫瑰斑罐,钧窑,金(公元1115~1234年),顾恺时捐赠</p><p class="ql-block">右:月白釉荷叶盖罐,钧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左:天蓝釉玫瑰斑盘,钧窑,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右:天蓝釉八角龙把,钧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玫瑰斑碗,钧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山西瓷器 </p><p class="ql-block">山西临近窑业发达的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制瓷技术的交流颇为便利和密切,其窑业面貌长期被磁州窑、定窑等名窑所遮盖。近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逐渐揭示出山西陶瓷的面貌,虽深受邻省影响,风格类似,但诸如浑源窑、怀仁窑、介休窑、河津窑、长治窑等窑场的不少产品均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左: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介体窑,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右:白釉折腰盘,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左:黑釉油滴碗,怀仁窑,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右:黑釉铁锈花花卉纹瓶,介休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划花缠枝纹碗,山西北部窑场,北宋(公元960~1127年),陈器成捐赠</p> <p class="ql-block">辽、西夏陶瓷 </p><p class="ql-block">辽代的窑场主要有东北的内蒙古赤峰缸瓦窑和辽宁辽阳江官屯窑,华北的山西浑源窑、大同窑,以及北京龙泉务窑。生产技术和风格受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很深,同时也继承了唐三彩的釉陶工艺。其中,东北地区窑场的很多产品具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目前发现的西夏窑场主要在宁夏灵武和甘肃武威,生产技术受耀州窑、磁州窑等影响较大,风格粗犷质朴,黑釉剔刻花器是其代表性产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黑地刻花开光牡丹纹瓶,临武窑,西夏(公元1038~1227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剔刻牡丹纹罐,临武窑,西夏(公元1038~1227年),赵振绶捐赠</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鸡冠壶,辽(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莲瓣纹执壶,辽(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左:彩色釉陶印花盘,辽(公元907~1125年)</p><p class="ql-block">右:彩色釉陶刻花璎珞纹穿带壶,辽(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印花海棠式盘,辽(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瓷枕 </p><p class="ql-block">宋金元时期的瓷枕大多属生活用具,不少瓷窑均大量生产。形制可见长方、八方、腰圆、椭圆、银锭等多种样式,也有塑成婴孩、伏虎等造型者。装饰技法甚为多样,白地黑彩最为常见,珍珠地划花、白釉划花、白釉酱彩、绿釉等也较多见。装饰题材多为人物、山水、鸟兽、花卉等,还有不少题诗枕,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三彩划花花鸟纹枕,磁州窑,金~元(公元1115~1368年)</p> <p class="ql-block">绿釉题词枕,当阳峪窑,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黄地黑彩虎枕,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开光山水人物图枕,磁州窑,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剔刻牡丹纹枕,登封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剔刻缠枝花卉纹枕,当阳峪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莲花口六管瓶,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耀州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缠枝花卉纹瓶,耀州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缠枝花卉纹五管盖罐,龙泉窑,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瓶,龙泉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蟠龙盖瓶,龙泉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贴花龙凤纹荷叶形盖罐,龙泉窑,南宋(公元1271~1368年),上海市原南汇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珍珠地划花花卉纹瓶,登封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花草纹瓶,扒村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清沽美酒”瓶,磁州窑,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彩云雁纹罐,磁州窑,元(公元11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贴塑兽环三足炉,钧窑,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梅瓶,钧窑,金(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彩划花牡丹纹罐,赤峰窑,辽~金(公元907~1234年)</p> <p class="ql-block">黑釉西夏文瓶,灵武窑,西夏(公元1038~12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瓶,官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任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釉双耳炉,官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任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釉贯耳瓶,官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任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釉洗,汝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盘,汝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盘,汝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椭圆形洗,张公巷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葵口盘,汝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五足洗,哥窑,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葵口盘,哥窑,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景德镇窑陶瓷</p><p class="ql-block">元代是景德镇制瓷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制瓷技术的革新以及青花、釉里红等彩绘瓷器的创烧,改写了以单色釉瓷器为主流的陶瓷史,使中国制瓷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景德镇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官窑,负责宫廷御用瓷器和官方用瓷的制作,选用上品原料,汇聚八方工匠,博采各窑所长,烧造出诸多代表当时陶瓷艺术最高水平的名品佳作,极大地促进了瓷业发展。景德镇一跃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瓷中心,并对全世界的陶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民窑瓷器及藩王用瓷</p><p class="ql-block">元明之交,战乱频繁,加之海禁政策的实施,景德镇的民营窑业恢复迟缓。宣德后期开始民窑生产规模明显扩大,正统至正德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嘉靖至万历时期,尤其是隆庆元年(1567)解除海禁之后,在海外贸易的刺激下,民营窑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万历后期民窑则完全取代了官窑,成为景德镇瓷业的主流。</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宗藩制度确立于明太祖时期,一直延续至明末。宗室藩王成为明代特殊的社会阶层,其所用瓷器有着鲜明的身份特征。随着近年来各地王府遗址和藩王墓葬的考古发现,藩王用瓷的整体面貌逐渐清晰,其中多数是民窑产品,少数是官窑产品,另有些产品与官窑风格相近但质量稍逊。</p> <p class="ql-block">红绿彩缠枝莲纹瓶,景德镇窑,明正统~天顺(公元1436~1464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人物图三足炉,景德镇窑,明弘治(公元1488~1505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花折枝菊纹银锭式套盒,景德镇窑,正德~嘉靖(公元1506~1566年)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何文瑞家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青花人物图套盒,景德镇窑,正德~嘉靖(公元1506~1566年)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何文瑞家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青花山水人物图高足杯,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花人物花鸟纹温碗,景德镇窑,明嘉靖(公元1533~1566年)</p><p class="ql-block">右:青花婴戏图罐,景德镇窑,明嘉靖(公元1533~1566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骑兽吹螺人像,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团龙纹烛台,景德镇窑,明天启(公元1621~1627年)</p> <p class="ql-block">左:青花“东书堂”款龙纹碗,景德镇窑,明嘉靖~万历(公元1522~1620年)</p><p class="ql-block">右:青花海水龙纹碗,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廊西”款飞凤纹碗,景德镇窑,明嘉靖~万历(公元1522~1620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云龙纹罐,景德镇窑,明崇祯(公元1628~1644年),顾恺时捐赠</p> <p class="ql-block">五彩云龙纹盘,景德镇窑,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人物图罐,景德镇窑,明正统~天顺(公元1436~1464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孔雀牡丹纹瓶,景德镇窑,明正统~天顺(公元1436~1464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景德镇窑,明正统~天顺(公元1436~1464年),胡慧春、王华云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花人物图葫芦瓶,景德镇窑,明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p> <p class="ql-block">万历时期 </p><p class="ql-block">万历朝长达四十八年,官窑瓷器的烧造量大,造型多样,纹饰布局繁密。多见青花、五彩等彩瓷品种,单色釉瓷器相对较少。其中,五彩瓷器的制作达到了明代的顶峰,数量多、质量精,成就非凡。万历后期御器厂基本停烧,客观上给了景德镇民营窑业更大的发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五彩龙凤纹提梁壶,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后:五彩龙凤纹笔盒,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p class="ql-block">前:五彩螭龙纹笔管,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龙舟图碗,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镂空缠枝花卉龙纹盖盒,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龙凤纹环耳瓶,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倪汉克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花梵文莲花形盘,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龙凤纹出戟尊,景德镇窑,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陈器成捐赠</p> <p class="ql-block">去年去了一趟上海博物馆东馆,仔细看了看所有的展品,收获颇丰,古代陶瓷馆的藏品众多,非一篇美篇所能涵盖,故编辑了上博东馆之中国古代陶瓷馆(一),敬请期待上博东馆之中国古代陶瓷馆(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隆九编辑于包头了——2025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