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四月,在结束了河北承德及金山岭长城行后,二十五日下午,我们抵达北京,开始了前后为期五天的北京之行。由于此前曾来过北京,一些主要景点如故宫、颐和园、天坛、八达岭长城等都游览过,加之现在欲进入天安门广场及参观附近景点都须提前预约,临近五一长假游客日渐增多,多有不便,故我们此行选择了游览景山公园、北海公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遗址、什刹海、中国美术馆以及十三陵,期间还参与了一旅行社组织的天津一日游活动。直至29日下午离京,在北京实际游玩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三天。行程之紧凑,时间之仓促,真正是马不停蹄,行色匆匆,旅途辛劳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 兹将北京行数日游览所见所闻、随摄视频图片整理成篇,以为纪念并与美友们分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北京正阳门城楼</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据地方志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次北京行,就居住在前门大街边一胡同里的“前门宾馆”,每天早晚离开或回到宾馆,都要从这巍峨壮观的大前门城楼下经过。</span></p> <p class="ql-block">美丽壮观的大前门夜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i>游览景山公园:</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西街,坐落在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上。南与紫禁城的神武门隔街相望,西邻北海公园,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占地23万平方米,山体海拔高度94.2米,曾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最高点,是俯瞰故宫全景与北京中轴线的最佳观赏区。景山开发于金代。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建大都时,景山是皇城之内的御园。明清两代对景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代延春阁的基础上堆起一座土山,取名“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万岁山”改名为“景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进入公园,适逢园内举办牡丹花展。但见园区内处处牡丹绽放,争奇斗艳,好一片绚丽多彩的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春色满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观赏了园区大片牡丹花展景观后,便来到了景山下。在登山道旁,竖立着一块木制资料牌,其内容分别是“崇祯自缢处简介”、“明思宗殉国处碑”、“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明思宗殉国处》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攻到北京,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在此处的歪脖老槐树下自缢身亡。1971年5月,崇祯自缢树被移除。1981年公园管理处将景山南坡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树移栽至原处。1996年,公园从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6号居民院内移出一株胸径50厘米的百年古槐替代移栽此处的槐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夏历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眼见大明气数已尽,“因命进酒,连酌数觥。”先派人遣送太子出城,然后逼迫皇后及妃嫔们自缢,又砍杀了两位公主,最后从紫禁城的神武门逃出爬到景山,在国破家亡的绝望之中,崇祯皇帝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了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就在景山东坡的歪脖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3岁。当时,崇祯皇帝的侍臣秉笔太监王承恩也自缢在对面的海棠树下。</span></p> <p class="ql-block">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碑高3.1米,为汉白玉材质。其碑文近千字,为清末的3位翰林协作完成:傅增湘撰文,潘龄皋题额,陈云语书丹。</span></p> <p class="ql-block">崇祯“殉国”,悲剧落幕。(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恭送大明皇帝上路”(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崇祯皇帝最终魂归何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行文至此,有读者可能会问,崇祯帝自缢后,是否厚葬,葬于何处?崇祯帝生前未来得及为自己修建陵墓,他自缢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为安抚民心,决定将其与周皇后合葬在早已去世的田贵妃墓中。该墓不在明十三陵的核心帝陵区,位于十三陵陵区西南角的鹿马山南麓。该陵墓的形成并非按帝王规制预先修建,而是由其妃嫔田贵妃的墓改建而成。清军入关进京后,为拉拢汉族民心,下令以帝后礼重新修缮该墓,并正式定名为“思陵”,使其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由贵妃墓改建的皇帝陵寝。与其他十二座集中分布的明代帝陵不同,思陵位置相对独立,规模也较小,是明十三陵中规制最简陋的一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安葬崇祯皇帝的思陵,如今只剩下清顺治时立的一块石碑和少量建筑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一个王朝覆灭的警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因对明末农民起义痛失政权的深刻反思,被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同志列为全党的整风文件之一,要求全党干部阅读并引以为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甲申三百年祭》叙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进入北京以后,一些首领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贪图享受、生活腐化,建立的大顺政权仅仅存在短短的43天便灰飞烟灭,总结了历史教训,重申得民心者得天下、贪贿必然亡国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说起来这崇祯帝在历朝历代皇帝中还算不上太昏庸无道,据说他性格刚烈,也还算勤政,但缺乏政治智慧。面对社会危机,他曾六次下“罪己诏”自责,也算是比较深刻的“自我检讨”了。其中一些反省词语可谓痛彻心扉,耐人寻味,譬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朕自即位以来,过举甚多,百姓愁苦,上干天咎。”“朕以不德,致此凶灾,上累三光,下困黎庶。”“万方有罪,罪在朕一人;百姓有过,过在予一人。”“政教不明,灾异屡见,此皆朕之薄德所致。”“朕德不类,不能仰承天心,俯协人望。”“天戒屡至,咎徵昭然,抚躬省愆,惭惧交深。”“水旱频仍,盗贼滋炽,皆由朕抚驭失道,赏罚不明”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崇祯皇帝试图通过颁布罪己诏,缓解社会矛盾,进而扭转统治危机,此举在明朝末年政治动荡中有其特殊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试图挽狂澜之既倒、大厦之将倾的政治策略。但这种反省与策略,毕竟只是危机应对的权宜之计,以他所处的封建年代和历史局限,他显然拿不出一套既能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又有利于国计民生、缓和社会矛盾的根本举措。但作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的罪己诏毕竟体现了一种面对危机时的自我救赎意识。尽管大厦将倾,已无法改变王朝覆灭的结局,但作为一封建帝王,这种反省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万春亭(此图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明思宗殉国处》碑旁,循水泥登山道上山,可达“万春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万春亭位于景山正中最高峰,是北京南北建筑中轴线的基点和制高点,相对高度45.7米。它是一座方形、三重檐、四角攒尖式的黄琉璃瓦绿剪边亭,被誉为“京华览胜第一处”,在此可俯瞰故宫全景及北京中轴线。 </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登景山随拍</p> <p class="ql-block">站在万春亭旁俯瞰故宫</p> <p class="ql-block">视频:在万春亭旁俯瞰故宫及周边景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万春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北京南北建筑中轴线的基点。被誉为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京华览胜第一处。万春亭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也称为大日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亭中所供原佛像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损毁,重塑归安后于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视频:万春亭掠影</b></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北海公园掠影:</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区,与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为邻。北海园林始建于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距今已有8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城御苑,也是“一池三山”建园格局的代表作。它集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之大成,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最高的造园艺术水平,具有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和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公园面积68.2公倾,其中水面38.9公顷,陆地29.3公顷。这里水面开阔、风景秀丽、湖光塔影、楼台亭阁、苍松翠柏、宛如仙境。</span></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简介(视频资料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白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塔是一座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藏式喇嘛塔,高35.9米,是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塔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山顶,原为元代广寒殿旧址。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应西藏喇嘛恼木汗之请修建,象征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的融合。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及雍正八年(1730年)均因地震裂缝而重修过。嗣后历年都进行过修葺,1964年进行过加固大修,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上"十三天"被震毁,1977年修复,2005年对白塔及琼华岛古建筑群进行了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 塔前的善因殿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添建的,亭为重檐,上层圆顶筒瓦、板瓦、宝顶均为铜质鎏金。下层方檐为琉璃制品,墙面用455块塑有佛像的琉璃砖镶砌而成,南面为铜制的四扇隔扇门,里面曾供奉大威德金刚神像"一尊。</span></p> <p class="ql-block">白塔雄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音乐视频:让我们荡起双桨(口哨吹奏:海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漫步在北海湖畔,耳边似乎响起了那少儿时期熟悉的歌声,眼前依然是那熟悉的歌曲背景画面。“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们这代人是听着这歌声长大成人的,这歌声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公园内湖面开阔、风景秀丽、湖光塔影、楼台亭阁、苍松翠柏、宛如仙境。</span></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海公园九龙壁是中国三大九龙壁中唯一的双面琉璃影壁(另两座位于故宫和山西大同),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长27米、高5米、厚1.2米,由424块彩色琉璃砖砌成,全壁共雕635条龙,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特色:北海九龙壁前后壁面各饰九条主龙,形态各异,升降交错,辅以云水纹浮雕。材质工艺:采用仿木结构彩色琉璃砖建造,庑殿式黄瓦绿剪边顶,琉璃须弥座,整体色调以蓝绿为底,龙身分黄、紫、白等七色,色彩艳丽且工艺精湛。龙纹细节:除主龙外,正脊、垂脊、瓦当等隐蔽处共藏635条龙,象征“九五之尊”的皇权寓意。</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九龙壁(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造背景:为北海北岸大圆镜智宝殿前的影壁,乾隆时期琉璃艺术的代表作,历经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仍保存完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物地位:1961年与北海及团城共同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清代皇家建筑与琉璃工艺的重要实物</span></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腾龙形象</p> <p class="ql-block"> 阅古楼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海公园里有一座“阅古楼”,该楼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保存《三希堂法帖》石刻而建造的,平面作半月形,上下两层,延楼二十五楹,左右围抱。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诏令将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名家书法手迹汇成《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并摹刻上石,共刻石495方,后藏于此。《三希堂法帖》石刻汇集成我国书法艺术的精华,极为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阅古楼掠影</p><p class="ql-block">我原以为在楼内能看到495方《三希堂法帖》碑刻原石,但在周遭展示橱窗里,看到的却只是法帖拓片,原石可能为防损坏珍藏于库房了。因我家有多年前购买的一套四本《三希堂法帖》,故视频未详拍拓片图,也没那么多时间细拍了。</p> <p class="ql-block">我购买的《三希堂法帖》(一套四本)</p> <p class="ql-block">法帖内页随拍(唐·怀素书法)</p> <p class="ql-block">法帖内页随拍(宋·黄庭坚书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游览香山公园:</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郊,占地188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早在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两次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毁,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香山公园地处西山,峰峦层叠、涧壑交错。有香山寺、洪光寺、双清别墅等著名旅游景点。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公园树木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6%,具有独特的“山川、名泉、古树、红叶”丰富的园林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香山公园大门 入口</p> <p class="ql-block">香山公园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大门(因内部修缮未能进入参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香山寺始建于唐代,最初有香山、吉安两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两寺合一,金世宗赐名"大永安寺",元、明续有营建。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形成前街、中寺、后苑格局,乾隆皇帝赐名"香山大永安禅寺"。清咸丰十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毁。2016年香山寺主体建筑修复竣工,寺院占地面积5万余平米,由接引佛殿、天王殿、钟鼓楼、坛城、圆灵应现殿及蘑葡香林阁等建筑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碧云寺是位于香山公园内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明清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著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碧云寺原名碧云庵,由元代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所建。明正德九年(1514年)和天启三年(1623年),太监于经、魏忠贤先后扩建,形成明代宏丽规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大规模增建罗汉堂、金刚宝座塔及水泉院行宫,奠定现存格局。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设纪念堂及衣冠冢。</span></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内的“孙中山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塑像</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守灵休息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9年5月23日至25日,在普明妙觉殿(今孙中山纪念堂)设灵堂,举行三天公祭,宋庆龄夫人及其亲属在此亲祭时,此殿曾作为宋庆龄守灵时的休息室。2011年恢复原状,正式对游客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致苏联遗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遗书下面大木框内存放着当年苏联赠送的用于中山先生停灵用的棺椁</span></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遗书(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游览“双清别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公园南麓的半山腰,因院内一座石壁下淌出的两眼泉水而得名。双清别墅整个院落,约有7000平方米,别墅门楣上阳刻楷书“双清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北平后,在双清别墅居住和办公。双清别墅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第一站,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10月7日,双清别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双清别墅(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参观圆明园遗址:</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曾被称为“万园之园”,汇聚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精华,并且融合西洋建筑手法,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圆明园开始兴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1860年,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建国后,中国政府对圆明园开始了保护整修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今,圆明园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然不只是一座园林。圆明园遗址所承载的内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她既是中华文明无比辉煌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纪念遗址,更是值得全人类深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介绍资料:西洋楼遗址景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介绍资料:西洋楼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圓明園西洋楼本身并不是地道的西方建筑,而是传教士为迎合中国皇帝好奇心而产生的作品。其主要意义,在于它"是自元末明初欧洲建筑传播到中国以来的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作品,也是首次将东西方两个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创造性的尝试。西洋楼的建造,一方面,反映了清帝国统治者观念上的某种变通,体现了清帝对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包容与接纳;另一方面,出现在皇家御园内的成规模的西式园林因真实记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显得十分珍贵,同时也证明了两种园林文化在当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西洋楼的诞生,促使中国出现了更多砖石结构的仿西式建筑,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了一批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建筑,甚至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圆明园罹劫后,中式园林建筑几乎荡然无存,而西洋楼建筑因是砖石结构为主体,相对耐于保留,遂成为整个圆明园遗址建筑遗存最多的地方,西洋楼无形中反倒成为多数人心目中的圆明园形象,而事实上这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典型误解。</span></p> <p class="ql-block">景区介绍资料:东方凡尔赛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圆明三园中的长春园最北部有一处欧式风格的园林,俗称"西洋楼"。包括西式建筑、大型喷泉、若干小喷泉以及园林小品等,沿着北墙呈带状分布。是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十余个景观组成,总面积约8公顷。西洋楼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二十四年前后基本建成,由供奉清廷的西洋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捷克人艾启蒙等设计和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完成。西洋楼的规划设计并没有单纯模仿和照搬欧式风格,而是汲取中式园林的元素,进行了中西结合的尝试。设计者根据西方建筑特点进行设计,再按照乾隆的爱好和意图进行修改,最后由中国匠人进行施工。西洋楼以建筑及喷泉作为主要内容,采用规划的几何图形构图,体态端庄完整,装饰精细华美。建筑形式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以及法国十八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造园形式具有法国的勒诺特风格。尽管西洋楼面积只占圆明园的五十分之一,在总体规划上无足轻重,更多意义上属于局部的点缀,但它的横空出世满足了清帝的猎奇心理,丰富了圆明园景观和文化的内涵,为其增添了异域色彩,使"万园之园"的赞誉更加实至名归。西洋楼是中国规模仿建欧式园林和建筑的一次成功尝试,被誉为"东方凡尔赛宫",在世界园林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在园内一处石雕上,刻有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就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的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维克多·雨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维克多·雨果对圆明园有一段赞美之词,引人遐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如同月光城堡一样的建筑。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维克多·雨果</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大水法遗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水法位于西洋楼遗址区,西邻海晏堂,是海晏堂十景之一,建于清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1745年—175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因此被称为大水法。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水法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将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其中英军还放火焚烧,今仅存大水法、远瀛观的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罪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些石墩基座据说原来是用于摆放十二生肖兽首的,圆明园兽首是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十二生肖青铜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泉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散海外,目前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七尊已回归中国,其余五尊仍下落不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参观圆明园遗址随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圆明园本是中华文明无比辉煌的一个象征,只可惜这样一个曾经比故宫还大五倍的“万园之园”,竟然毁于当年帝国主义侵略者之手,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纪念遗址,更成为值得全人类深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走进圆明园,面对满目苍夷却依然不失艺术遗韵和残缺之美的园林建筑遗存,我仿佛一直在与历史对话,在逐页翻看一部浩大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心中溢满一种难言的愤怒和悲怆。环顾四周的游人,大都神色凝重,表情肃穆。人们是来游览这向往已久的“万园之园”,还是来凭吊这原本引以为傲,堪称世界园林建筑的旷世奇珍和文明瑰宝,却被列强焚毁遗留的残垣断壁?面对那依然挺立废墟之上、昂首苍穹的石柱和诸多建筑构件,游人大都沉默不语,鲜有高声喧哗之音。而离开这片遗址时,几乎看不到从园里笑着走出去的游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圆明园遗址是一本实体的悲怆的教科书,它让国人看到了这个国家曾如何遭受列强的欺凌及蒙受的奇耻大辱,教会国人如何面对过去,改革创新,开创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法国文豪雨果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描述圆明园为“一个世界奇迹”,“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我想当代中国人无疑正在打造这样一个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在习近平“中国梦”理念引领下,中国人正砥砺前行,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游览十三陵:</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麓,是明朝(1368至1644)13位皇帝的陵墓群,距北京约50公里,陵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后历经二百余年,共建13座皇陵、7座妃嫔墓和一座太监墓。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处。它建筑宏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第27届大会通过,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定陵博物院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定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墓。朱翊钧(1563至1620),年号万历庙号神宗,10岁即位,在位48年,享年58岁。定陵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十一月,十八年六月完成,用时6年,占地约18万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定陵地下宫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被发掘的帝王陵寝。经国务院批准,1956年5月开始试掘,历时一年试掘成功。其玄宫由前、中、后、左、右5座殿室组成,石条起券,总面积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余件。1959年就原址建立定陵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神宗显皇帝之陵”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位于定陵明楼内的"圣号碑",碑首部分篆刻"大明"二字,碑身中央楷书"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视频:定陵地宫掠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定陵地下宫殿是中国著名地下建筑之一,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1563~1620年)的陵墓。1584年开始兴建,1590年陵墓全部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定陵地宫”是明十三陵唯一挖掘并开放展出的陵墓。地宫位于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建筑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埋葬着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皇后、孝靖皇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在夏鼐亲自指导下进行的明定陵发掘,历时两年多顺利结束。定陵是新中国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丝织品、玉器、金器等文物。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水平落后,无数奇珍异宝无法保存,发掘的丝织品变硬腐化,三口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以及万历帝后的尸骨也在“文革”前后被遗弃及毁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地下宫殿距地面27米,总面积为1195平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结而成,前、中殿的空间较大,由地坪至拱券顶高7.2米,两殿连接长为58米。殿内地坪均用“金砖”铺地。中殿左、右两侧有两条甬道,通向左、右配殿,甬道口装有青石门,形体较小。两个配殿全部用料石起券(即石衬砌),殿高7.1米,宽6米,长26米。后殿的空间最大,其高为9.5米,宽9.1米,长30.1米。殿内设棺床,地坪铺以磨光的光斑石。</span></p> <p class="ql-block">曾安放神宗皇帝及帝后遗体用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长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又称永乐皇帝,公元1360-1424年)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陵寝的主体部分﹣陵宫,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前,年)竣工,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宝城(内填黄土,中部隆起的部位称为宝顶,宝顶下深埋着陵寝的墓室﹣玄宫)、明楼、祾恩殿(祭祀用殿堂)、祾恩门、左右廊庑(配殿)、神厨(制做祭品用的房间)、神库(临时存放祭品的房间)、宰牲亭(宰杀豕、牛、羊的地方)、具服殿(皇帝祭陵时的更衣处所)等,其中,宝城直径达300米左右,凌恩殿重檐9间,左右廊庑各15间,在天寿山诸陵中规模最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明亡后,陵园建筑经过多次修缮,除左右廊庑、神厨、神库、宰牲亭、具服殿不存外,其他主要建筑均被保存下来,其中楠木结构的祾恩殿和祾恩门是明代陵寝中仅存的殿门建筑,规制宏阔,用材考究,堪称我国古建中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长陵宝城(内为墓冢,其下为玄宫,其前为方城、明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长陵祾恩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祾恩殿是明十三陵长陵中的主体建筑,原称享殿,后于嘉靖十七年更名为祾恩殿,寓意祭祀先帝可得庇佑和无尽恩泽。该殿建于明宣德二年,仿明代皇宫金銮殿规制而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金丝楠木殿宇,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可谓建筑史上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了解,十三陵中除长陵外,昭陵、永陵也有类似的祾恩殿 。有资料介绍称昭陵现仍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永陵 原有祾恩殿,规制仅次于长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列第二,但现仅留存石制台基与柱础石。此外,十三陵中其他陵墓原本也都设有祾恩殿,但均在清代损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长陵祾恩殿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所建,下面台基由三层汉白玉石 雕成,高3.13米,占地面积达4400多平方米。红墙、黄瓦、彩绘额枋、斗拱、白石台基,远远望去,犹如神话中的仙境。 大殿面阔九间(66.75米),进深五间(29.31米),九五,代表帝王九五之尊。殿内总面积1956.44平方米,是我国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大殿构件全部是楠木,不加修饰,当你步入大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根楠木巨柱,矗立在柱础石上,直通天花板。这里共有60根立柱支掌殿顶。直径最粗的达1.17米,二人合抱不能交手。古代有墙倒屋不塌之说,主要是立柱的作用。在 这里我们只能看到天花板下面的部分,而它全部的建筑结构,柁、檩、方、椽等木构架则在天花 板上面。古色古香的本色楠木构架泛着几分神秘色彩,殿内装修虽不尚华丽,但是古雅大方。 楠木,在木料中最佳,是非常贵重的木料,它树木高大而没有斑节,花纹细腻,坚固耐用。 而且具有防腐朽的特点。用它建成的殿宇多不用涂漆,显得古色古香,目前我国保留最大最完整的本色楠木殿极少(笔者在承德避暑山庄也曾见过这样的楠木殿,但规模小多了),这是其中之一。殿内60根楠木柱中,最粗的1.17米,未加工的原木就可想而知了。据《春明梦馀录》中记载"京师神木厂积大木皆明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为樟扁头,围二丈,长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一棵大木头,骑马从旁过,都能遮蔽身影,这木头该有多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史籍载,永乐朝采木实行官办,朝延派大臣到各省督理,如工部尚书宋礼一生曾五次入四川监督采木 。役夫从各省招募。应役者一去就是十年八载,常常是有去无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楠木产于四川、湖广、贵州等地的深山峡谷之中,那里猛兽成群,毒蛇瘴气遍布峡谷,人若相遇九死一生。《五杂俎》卷三十中记载"尝见采皇木者言深山穷谷之中,人迹不到,有洪荒时树木,但荒秽险绝,毒蛇鸷兽,出入山中,蜘蛛大如车轮,垂丝如絙,虎豹食之,采者以天子之命,谕祭山神,纵火焚林,然后敢入……即求之终年,不得一佳木也"。《明史》吕坤传中记载"以采木言之,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深山穷谷,蛇虎杂居,毒雾常多,人烟绝少,寒暑饥渴,瘴疠死者无论矣。乃一木初卧,千夫难移,倘遇阻艰必成伤殒。蜀民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臣见楚蜀之人谈及采木,莫不哽咽"。有资料记载湖北省竹溪县鄂平区小汇乡一带的慈孝沟,相传是明代采皇木的地方,并有"采皇木"摩崖刻诗于此。1985年7月11日,竹溪县文化馆集体前往慈孝沟探索,终于找到了这一古迹。只见诗镌于峭壁之上。由于荆棘杂草覆掩,字迹未受风化,极为清楚,字径三寸。诗曰"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不得,于蔫踯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不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此谷楠木至今仍生长茂盛。采木难,运木更难,大树伐倒后,要等到雨季山洪爆发的季节,从山上冲下来,方可能运。从采木之地到京城数千里之遥,经水运陆运,据明人《冬宫纪事》载"非四、五年不得到京"。更何况还有生命危险。如水运将木料漂失便是死罪,陆运被木料砸伤或死也是常有的事情。《涌幢小品》卷四中记载"诸省运木,先于张家湾(现通县)出水拽运。以次入神木厂,既完。始取批迥,动经岁月,间有水溢漂失,坐累死亡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以上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采木运木者的凄凉景象,这座雄伟的楠木大殿仅立柱就 60根,檐、柁、檩、斗拱等要用几百根或上千根木料。我们不难想象为建这座殿,劳动人民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它的建造与"祾恩"二字的含义是何等的不相符。大殿内除了让人惊奇的楠木巨柱外,还有让人惊叹的铺地金砖。金砖又称细料方砖或"澄浆砖",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叫"金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限于篇幅,有关祾恩殿的介绍难以尽述,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视频:长陵祾恩殿内景</b></p> <p class="ql-block">视频:祾恩殿的柱子价值几何?</p><p class="ql-block">(视频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明朝永乐皇帝朱棣铜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该铜像是以1934年《故宫周刊》第369期和有正书局珂罗版《中国历代帝后像》中明成祖朱棣的画像为主要形象设计依据。为全身坐像,座长(进身)2.9米,面宽3米,总高4.08米,总重约5.6吨。</span></p> <p class="ql-block">祾恩殿前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漫步什刹海后海绿道:</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什刹海后海绿道占地面积23.8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7.9公顷,周边绿地面积4.5公顷,环湖步道2800米。后海是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这是北京城内700年以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后海是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项目之一,什刹海周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华商业区◇它在当时是漕运的终点,被称为"北京古海港",那时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后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岸上的民居与居民,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铺陈着京味和历史的无穷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后海景观</p> <p class="ql-block">原来京杭大运河终点在什刹海</p> <p class="ql-block">这鸳鸯在看着我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前国家副主席宋庆龄故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因时间尚早,我们到达才八点(据了解故居开门须到上午十时),未及参观便离去,留下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位于南锣鼓巷小胡同里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前往什刹海途中,本想先游览一番南锣鼓巷的,奈何时间太早,全巷内无一家商铺开门营业,一片冷清,遂取道小胡同,路过“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亦无缘参观),再前往什刹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i>中国美术馆掠影:</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美术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始建于1958年,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美术馆是国家文化标志性建筑。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一至六层楼共有21个展厅,展览总面积6660平方米;建筑周边有3000平方米的雕塑园;1995年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410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为一美术爱好者,一直想来“中国美术馆”参观学习一番,此番北京行得偿所愿,算是不虚此行了。</span></p> <p class="ql-block">馆内正举办画家《吴悦石八十书画展》</p> <p class="ql-block">画家介绍资料</p> <p class="ql-block">画家精品力作</p> <p class="ql-block">馆内有一“藏宝阁”,陈列了几位书画大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先生作品:马</p> <p class="ql-block">启功先生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作品 蟹🦀</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作品</p> <p class="ql-block">任伯年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后记</b></p><p class="ql-block"> 此次北京行,前后历时五天(其中一天天津行,因是旅行社组织的,行程没什么特色,故游记内容无记述),在北京真正游玩时间也就三天不到,期间先后游览了北京景山公园、北海公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遗址、十三陵(定陵、长陵)、什刹海、中国美术馆等处,真正是马不停蹄,不辞辛苦。一路行来,感慨多多。从明世宗(崇祯皇帝)的悲情殉国到满清王朝一统华夏;从孙中山先生辛亥首义推翻帝制到不幸病故停灵香山;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到共产党人进驻香山双清别墅再进京“赶考”,谱写历史新篇章。多少历史沧桑,多少风云变幻,令人不胜感慨。纵览北海公园“阅古楼”里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精美拓片,漫步什刹海古运河沿岸风光,观赏“中国美术馆”里的精美书画作品,又怎能不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及历代艺术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时间有限,行色匆匆,但收获多多,感慨多多,可谓不虚此行。惟愿来日方长,假以时日,还能再续前程,以期对北京古城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则善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是以为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