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周四下午,湖南省老干大学的教室里总是洋溢着一种特别的活力。作为刘晶晶老师的短视频制作课程的一员,我从最初的“门外汉”逐渐开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视频叙事。这门课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像是一场关于审美和表达的启蒙。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次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如何用镜头说话,如何用光影讲述故事,而不是简单地按下录制键。</p> <p class="ql-block">课程一开始,刘老师就告诉我们:“短视频不是快餐,它也可以成为艺术。”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从剧本构思开始,学习如何设计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大纲;再到景别选择、运镜方式,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最终的表达效果。拍摄时,我们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捕捉画面,有人用广角拍下教室的全貌,有人用特写记录下同学认真剪辑的表情。这些片段,后来在剪辑软件里被我们一点点拼接成完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让我最感兴趣的,是AI在视频制作中的应用。以前总觉得人工智能离我们很远,但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亲手体验了AI如何帮助我们生成字幕、优化配乐,甚至还能根据画面自动调整色调。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创意本身。当然,刘老师也提醒我们,AI只是工具,真正的灵魂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AI,让它成为创作的助力,而不是依赖。</p>
<p class="ql-block">每次课程的高潮,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彼此的作品。有人用镜头记录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有人用剪辑讲述一段关于“老有所学”的人生感悟。刘老师总是耐心地点评,既指出技术上的问题,也鼓励我们保持自己的风格。她说:“你们不是在学怎么拍视频,而是在学怎么表达自己。”这句话让我明白,短视频制作,其实是一种现代的语言,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这门课让我重新认识了“记录”这个词。以前我以为记录只是留下影像,现在我明白,真正的记录是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我们用镜头讲述生活,用剪辑传递情感,用光影编织记忆。刘晶晶老师的课堂,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更点燃了我们心中那份对表达的热爱。每周四下午的那两个小时,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光。在这里,我们不只是学习,更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影像人生。</p> <p class="ql-block">- Deepseek:能生成文本、代码,做数据分析,辅助科研,还能分解任务、优化提示语。</p><p class="ql-block">- 豆包:可聊天、搞创作、帮学习、助编程,支持语音交互,多场景可用。</p><p class="ql-block">- 文心一言:能问答检索、多模态交互、逻辑推理,也能用于创作、数据分析等。</p><p class="ql-block">三种制作短视频的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