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霞浦·下村村

琪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港街道下村村位于福建省霞浦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3公里,属纯山区农村。下村村下辖9个自然村,境内有始建于唐代的龙潭寺、霞浦县第二大河流罗汉溪和风景秀丽的瑞峰山,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有两处县级文物(百步石矴步和霞浦首任知事王邦怀墓),有着集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的资源优势,辖区内建有罗汉溪生态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军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旗漫卷千山万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军队雄威动地撼天</b></p> <p class="ql-block"><b>红军路在下村地界长约300米,原为石头铺就的古道。道路从水磨坑拾级而上,过百步溪丁步即到下村。到下村沿西北方向可达虎龙坑,再到崇儒、柏洋地界,经龙潭溪到瑞峰山,一直到水门小竹湾。下村地界的红军路是通往崇儒、柏洋、福安、水门、福鼎的必经之路。当年吴立夏带领红军突击队奇袭东关敌人炮楼,走的就是这条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下村书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互助孝老食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霞浦革命史迹下村展陈馆</b></p> <p class="ql-block"><b>下村村是滋养深厚的红土地,早在1933年春,柏洋的许旺、松港八斗贝石井的彭马城等先后到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建立了秘密农会和党组织,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赤卫队以及群众团体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b></p> <p class="ql-block"><b>那时这一带是霞鼎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龙潭寺曾是东乡几个区的红军医院,东乡的红军游击队常在此驻扎休整和获得给养。红4团从此出发奇袭东关敌炮楼。那时这里是敌人“围剿”的重点地区之一。</b></p> <p class="ql-block"><b>那时这一带群众站岗放哨,收集情报,送信送饭,无怨无悔地支持革命。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这里的群众不顾随时有掉脑袋的危险,在绝粮之下杀了耕牛,为在虎龙坑山上坚持斗争的叶飞、陈挺等红军游击队解决给养。</b></p> <p class="ql-block"><b>那时为掩护叶飞和反对移民并村,虎龙坑、石井和后溪三个村庄被敌人烧毁。那时一百多人在花样的年华,为了美好的新中国,将鲜血洒在了这片多难的土地上,另外七人跟随叶飞北上抗日,也无一生还。</b></p> <p class="ql-block"><b>下村村1号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的下村村苏维埃政府驻地。房屋主人姓缪,房屋属三进两天井的大厝,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1934年春,下村村苏维埃政府在缪家大厝成立,选举产生村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八斗贝石井的彭马城任村军事委员,瑞峰山的曾阿来(又名曾碧尊)任游击队(又称肃反队)队长。</b></p> <p class="ql-block"><b>村苏维埃政府、游击队和妇女会、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团组织在缪家大厝的第二、三进房屋办公和召开会议。在村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所辖各自然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广大贫苦农民分到了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b></p> <p class="ql-block"><b>为防止敌特破坏,保卫新生的工农政权,辖区实施戒严,一天24小时轮流站岗放哨,农民群众、游击队齐心协力,在隘口和险要之处架石垒、筑石坝、挖战壕,多次阻击和消灭来犯之敌。</b></p> <p class="ql-block"><b>1935年4月至1936年底,敌人集中大批兵力多次对霞浦东乡进行清剿,其中下村村全境是“清剿”的重点地区之一,敌人以“土匪窝”为由烧毁了缪家大厝的第二、三进房屋,缪家大厝的第一进房屋仍在,第二、三进宅基地多年来为菜地。</b></p> <p class="ql-block"><b>2020年,经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对该遗址进行维修,将第一进修建成霞浦革命史迹下村展陈馆,第二、三进整理建成下村红色纪念园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下村红色纪念园地</b></p> <p class="ql-block"><b>2018年8月,下村村的村民,迎来文化扶贫的春风。祖祖辈辈拿惯了锄头的手,拿起了画笔。从胆怯、不安、紧张、拒绝,到喜欢、开心、乐意、坚持,从亦步亦趋到天马行空,从依样画葫芦到大胆表达,从不知所措到侃侃而谈。通过绘画,色彩唤醒了村民心中尘封许久地对美的情感表达与追求。每一张农民画,都是画者的一个心情故事。</b></p> <p class="ql-block"><b>青堂瓦舍,农具石磨,摇晃着的红灯笼,石头堆砌而成的围墙,家家户户墙上挂着一幅幅内容朴实但色彩鲜艳的油画。这里的村民,在农忙时拎起锄头开垦耕地,背起竹篓上山采茶。在闲暇时执起笔头描绘乡村生活,渔夫出海、畲家妹子摘茶叶、几颗小石子、墙角的破罐子、家里的老母鸡……都是当地村民创作的好素材。</b></p> <p class="ql-block"><b>锄头彩笔绘就美丽乡村。“想象不到吧!这一幅幅画都是出自没有上过学,毫无画画经验,年龄平均在50岁左右的农民手中”“在色调上,从浅色到鲜艳大胆的用色转变,也是可以看出村民的心态变化,在这里,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文化的力量,让下村村农民在两鬓银发的年纪,还可以走出大山看看,走到省外瞧瞧。</b></p> <p class="ql-block"><b>自农民油画队成立以来,借助省直机关支部、霞浦松港街道党支部等优势,积极组织多场大大小小的油画活动,有前往杭州参加全国画展、福州参加博览会,或在霞浦当地组织的现场作画认购活动。</b></p> <p class="ql-block"><b>农民油画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靠卖画认购的方式增加家庭收入,还因为画画走出了家门,走进了大众视野,走进了直播间,增加了文化的滋养,提升了创造生活信心,也开拓了眼界。</b></p> <p class="ql-block"><b>下村村民的农民画,朴素的笔触,不受约束的想法,打破时空的自由表达,真挚的情感,在夸张艳丽的色彩中尽情展现。乡村魅力在最靠近土地的画笔中,获得最乡土的表达。</b></p> <p class="ql-block"><b>胡梅金,女,1953年2月生,汉族,福建省霞浦县松港街道下村村人,小学文化,务农,胡梅金在农民油画学习班的启蒙和引导下喜欢上了画画,她平时除了农活以外就是照顾小孙女,现在常常能见到她一边背着小孙女一边画画。她喜欢画自己心目中美好的事物。如卡通人物等等,哪怕是画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坛坛罐罐,都表现出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她的画面装饰性强,色彩鲜艳明快,画面充满美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缪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早些年,松港街道的下村村是一个贫困且偏僻的“空心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迁,如今迎来了崭新的面貌。2018年起开始探索文创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实施“文化脱贫工程”项目,开设农民油画培训班,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村民的内在活力,农民油画已成为下村村的一张特色名片。2020年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村里成功打造了霞浦革命史迹下村展陈馆与下村红色纪念园地,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红色历史与文化的场所,逐渐在全县党史教育基地中崭露头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