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月初秋山东访古自驾游系列篇之五

颍川学士马银锋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篇:水泊梁山之游</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寻迹好汉魂 亲情伴征途</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马银锋</h5></div></h1> 在曲阜的两日时光里,我们一家五口的脚步踏遍了孔庙的红墙碧瓦、孔府的亭台院落、孔林的古柏碑碣,也轻抚过颜庙的陋巷井栏。九十四岁的老父亲不禁感慨道:“这趟文化寻根没白来,摸到了老祖宗的文脉。” 连三岁半的明明都记住了 “孔子爷爷”“颜回爷爷” 的故事,时不时奶声奶气地念叨 “安贫乐道”,惹得一家人笑个不停。 八月二十八日一早,酒店餐厅里飘着温热的小米粥香与曲阜煎饼的麦香。老父亲习惯性地喝了小半碗粥,又咬了一口裹着甜面酱的煎饼,吃了一个煮鸡蛋,满足地抹了抹嘴:“吃饱了,在曲阜参观完了孔圣人的三孔景区和复圣颜回的庙,咱们今天该去梁山看好汉去!” 按照计划,我们收拾好行李,便驱车上路,目的地是那座承载着无数英雄传说的水泊梁山。 车子驶离曲阜,窗外的景致渐渐变换 —— 古朴的古城墙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鲁西南平原。金黄的玉米地在秋风里翻着浪,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偶尔掠过几座红瓦白墙的村落,炊烟袅袅,透着烟火气。老父亲靠在副驾上,目光追着窗外的风景,时不时跟我们念叨:“常言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年轻时读过《水浒传》,林冲、鲁智深、武松这些好汉,讲的就是个‘义’字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兄弟之间肝胆相照,这才是中国人的血性。” 二姐坐在后排,怀里抱着玩变形车的明明,笑着接话:“老爸,今天让您儿子给您当导游,他可是从小就迷《水浒传》,小学四年级就把书翻烂了,里面的人物、故事门儿清,连一百单八将的绰号都能背下来。” 我听了笑着回头,冲父亲扬了扬下巴:“放心,保证让您听得过瘾,也让明明知道,除了‘孔子爷爷’,还有一群行侠仗义的好汉爷爷。” 明明立刻停下手里的玩具,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舅爷爷,好汉爷爷会飞吗?比奥特曼还厉害吗?” 一句话逗得车厢里满是笑声,老父亲的眼角都笑出了皱纹。 上午十点半,车子稳稳停在水泊梁山风景区停车场。我先下车,绕到副驾帮父亲打开车门,又去售票窗口买票。特意跟工作人员确认:“我父亲九十四岁,两个姐姐也年过六十,是不是都能免票?” 得到肯定答复后,只花 77 元买了自己的门票。扶着老父亲踏上景区大门的石阶时,他抬头望着门楣上 “梁山寨” 三个苍劲的大字,手指轻轻在空中临摹,忍不住感叹:“以前只在书里读‘梁山聚义’,想象着好汉们在这里喝酒议事的样子,今天终于站到这寨门口了,像做梦一样。” 刚进梁山寨,就听见不远处的凉棚里传来阵阵喝彩声,夹杂着孩童的笑声。走近一看,原来是耍猴艺人正在表演 —— 猴子穿着小红衣,戴着小帽子,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模仿 “好汉抱拳” 的姿势,还会接过艺人递来的小酒壶 “喝酒”,逗得明明拍手直喊 “小猴真好玩!比我的变形车还厉害!” 我们在棚下的长条凳子上坐下,老父亲看得眉开眼笑,还跟身边一位白发老者聊了起来:“现在很少见这样的民间表演了,跟以前集市上的热闹劲儿一样,接地气,看着亲切。” 老者也笑着点头:“是啊,现在都是高科技玩具,这样的老手艺,能留住就好。” 表演结束后,一位穿着古装的男主持走上台,手里举着小礼品,大声问:“各位游客朋友,谁知道梁山 108 位好汉里有三对夫妻,都叫什么名字?答对了有水浒主题小礼品哦!”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有人低头琢磨,有人小声议论。我一听,顿时来了兴致 —— 这可是我小时候最爱的知识点!当即起身朗声道:“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和矮脚虎王英,还有小尉迟孙新和母大虫顾大嫂!他们都是地煞星里的好汉,孙二娘的十字坡酒店、扈三娘的飞刀,都是书里的名场面!” 主持人大喜,快步走过来递我三张兑换票,还竖起大拇指:“这位帅哥答得太对了!连绰号和事迹都记得这么清楚,看来您是真懂水浒啊!” 我笑着接过兑换票,回头冲父亲眨了眨眼:“爸,没给您丢脸吧?” 老父亲坐在一旁,笑了笑骄傲地对身边的大姐说:“你弟弟从小就爱看书,《水浒传》翻了多少遍,里面的细节记得比我还清楚。” 明明则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衣角好奇地问:“舅爷爷,什么是地煞星呀?是天上的星星吗?像月亮一样亮吗?” 我蹲下来,用他能听懂的话解释:“就像小朋友分小组,梁山好汉也分了两组,一组叫天罡星,一组叫地煞星,地煞星里有很多厉害的人,刚才说的那三对夫妻,就是地煞星里的英雄。” 明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脑袋里大概已经把 “地煞星” 和 “奥特曼战队” 画上了等号。 热闹过后,我们看着景区地图犯了难 —— 梁山的景点大多分布在山上,需要登山爬台阶,有的路段还比较陡峭。老父亲年纪大了,腿脚实在吃不消,走平路都要走一段都需要坐下歇一歇,更别说爬山了。我跟大姐、二姐商量:“不如让老爸在演艺棚这边休息,这里有阴凉,还有工作人员照看,我带着你们和明明去逛主要景点,逛完就回来汇合,不让老爸等太久。” 老父亲摆摆手,不想扫我们的兴:“你们去吧,不用惦记我,我在这儿挺好的,听听旁边游客说故事,再看看一会儿的民俗表演,也挺好。” 二姐又从包里拿出保温杯,拧开盖子递到父亲手里:“老爸,您渴了就喝水,里面泡了您爱喝的菊花茶,我们快去快回。” 沿着景区指示牌出发,明明像只刚出笼的小白兔,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一会儿指着路边的 “好汉雕塑” 问 “这是谁呀?是不是会武功?” 一会儿又被树上蹦跳的小松鼠吸引,停下脚步蹲在地上看半天。大姐和二姐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拍照,时不时提醒明明 “慢点跑,别摔着”。走到 “水泊梁山” 摩崖石刻处时,大姐和二姐被石刻旁的武松雕像吸引,二姐打开自拍杆不停地寻找角度拍起照来。我性子急,不想和她们在一起慢腾腾地耽误时间,又想多逛几个景点,等了一会儿便跟她们说:“你们慢慢看,我先往前探探路,一会儿在前面的凉亭等你们。” 说完便独自一人信步往前游览。 沿着石阶往上走,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路边的松柏遮天蔽日,风穿过枝叶,发出 “沙沙” 的声响,仿佛在讲述着千年的故事。经过二关时,看着城楼上 绣着“忠义” 二字的旗幡,我不禁想起书里好汉们守城御敌的场景;走到双雄镇关雕塑前,林冲与杨志对峙的姿态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他们兵器碰撞的 “铿锵” 声;左寨七英群雕旁,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我也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下这充满英雄气的画面。 终于登上号令台阁,举目四望,只见山下阡陌纵横,乡镇错落,道路四通八达,车辆如梭疾驶而过。可书中描写的 “八百里浩渺梁山水泊”,早已不见踪影,只有北侧尚余一洼浅水遗迹,静静躺在那里,诉说着曾经的烟波浩渺。我站在阁边,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时光变迁,世事沧桑,曾经的水泊变成了平原,曾经的好汉也化作了传说,但那份 “忠义”“侠义” 的精神,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大概就是梁山最珍贵的财富吧。 走到断金亭时,我停下脚步。亭子建在悬崖边,飞檐翘角,透着古朴的气息。亭中 “断金亭” 的匾额笔力遒劲,听说还是范曾先生题写的。我望着亭外的深谷,想象着当年好汉们在这里聚会议事的场景 —— 宋江坐在主位,吴用在一旁出谋划策,李逵拍着桌子喊 “哥哥说怎么干,俺铁牛就怎么干!”“断金” 二字取自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讲的就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道理。可转念一想,后来梁山好汉们的悲剧,不也正是因为 “心不齐” 吗?有人向往招安,有人坚守侠义,最终分道扬镳,实在令人惋惜。 继续往上走,路过黑风口时,风果然比山下大了不少,吹得头发乱飞,衣角猎猎作响。我望着 “黑风口” 的石碑,想起书里的描述 —— 这里是通往大寨的要道,地势险要,有 “无风三尺浪,有风刮掉头” 的说法,当年李逵就曾在这里守寨,威慑四方。我伸手摸了摸石碑,冰凉的触感传来,仿佛能感受到李逵当年的勇猛与豪爽,也能体会到他对宋江的那份单纯的忠诚。 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梁山大寨忠义堂。进入大门的那一刻,仿佛穿越时空 —— 大厅里的布置,跟《水浒传》电视剧里的场景一模一样!红底金字的 “忠义堂” 大匾额悬挂在大厅正中上方,熠熠生辉;匾额下方,三张木制交椅并排摆放,宋江、卢俊义、吴用的名号旗幡 “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 竖立在交椅背后,威风凛凛;两旁的桌椅依次排列,一百单八将的名号旗幡整齐竖立在每把交椅的背后,仿佛好汉们随时都会推门而入,举杯畅饮,共议大事。 我忍不住走到中间宋江的金把交椅前坐下,挺直腰板,模仿着好汉们的姿态,让一旁的游客帮我拍了几张照片留念。这时,忠义堂外的演艺表演开始了 —— 演员们穿着古装,有的扮演宋江,有的扮演吴用,还有的扮演李逵、武松,他们围坐在桌边,模仿着好汉们饮酒议事的场景,还端着米酒给游客品尝。我接过一碗米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碗里晃动,散发着淡淡的醇香。仰头喝了一口,米酒的甘甜在嘴里散开,一股豪迈之气顿时涌上心头,仿佛真的置身于当年的聚义场景,忍不住对着 “宋江” 喊道:“宋江大哥,梁山好汉们不是讲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吗?这酒俺也喝过了,快把大块肉给端出来,让俺也尝尝好汉们的伙食!” 周围的游客闻言,都忍不住捧腹大笑,“宋江” 也笑着回应:“这位兄弟性情豪爽,颇有我梁山好汉的风范!” 后来,我又绕过忠义堂,参观了宋江井 —— 井口用青石围砌,井水清澈,据说当年宋江就是用这口井的水招待好汉们;还去了靖忠庙,庙里供奉着梁山好汉的牌位,不少游客在这里焚香祭拜,表达对好汉们的敬意。接着,我又去了天书阁,看梁山好汉木雕展 —— 每一尊木雕都栩栩如生,宋江的儒雅、李逵的粗犷、武松的刚毅、鲁智深的粗犷、林冲的隐忍,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左军寨展室的好汉兵器库,我看到了武松的戒刀、林冲的长枪、李逵的板斧,兵器上虽没有了当年的锋芒,却依旧透着一股威慑力,仿佛能想象出好汉们当年挥舞兵器、惩恶扬善的模样,耳边仿佛响起了兵器碰撞的 “铿锵” 声与好汉们的呐喊声。 下午一点半,我逛完主要景点,快步回到演艺棚。远远就看见大姐和二姐已经回来了,老父亲被景区工作人员请到了演艺棚旁边的空调房歇息,正跟一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聊得热火朝天。走近一听,原来他们在聊水浒故事,工作人员正给父亲讲 “武松打虎” 的细节,父亲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补充几句 “武松是个真英雄,胆大心细,有勇有谋”。看到我们回来,父亲笑着招手:“逛得怎么样?忠义堂是不是跟书里写的一样?有没有看到李逵的板斧?” 我坐在他身边,把看到的景点、演艺表演一一讲给他听,从断金亭的 “兄弟同心” 到忠义堂的 “聚义场景”,再到兵器库的 “好汉兵器”,讲得绘声绘色。明明也凑过来,小手比划着:“老爷爷,我看到宋江哥哥的椅子了,好大!我还摸了武松爷爷的刀,凉凉的!” 随后,我们去景区里的 “水浒大食堂” 吃午饭。食堂里的装修充满了水浒元素,墙上挂着好汉们的画像,服务员穿着古装,连菜名都是《水浒传》里的特色 ——“好汉大块肉”“时迁鸡”“师师虾仁”“孙二娘仁肉包子”。我们点了几道招牌菜,大块肉炖得软烂入味,入口即化;时迁鸡香气扑鼻,肉质鲜嫩,带着淡淡的蒜香。明明拿着小勺子,舀起一块大块肉塞进嘴里,吃得满嘴是油,还含糊地说:“好吃!比幼儿园的红烧肉还好吃!” 老父亲尝了一口 “孙二娘仁肉包子”,笑着说:“这包子馅儿真鲜,皮薄馅大,比我年轻时在集市上吃的包子还香,有老味道。” 二姐则给每个人盛了一碗奶汤鸡,说:“喝点汤暖和,一会儿还要开车,别饿着。” 吃过饭,我们去附近的充电桩给车充电。我们也都坐在车里休息,很快半个小时电就充满了,我们随即启动车辆,踏上了返回郑州的路程。车载音响里我也播放起了刘欢演唱的《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车子驶离梁山,老父亲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山峦,眼神里满是不舍,轻声说:“今天这趟梁山行,比看书还过瘾。以前读《水浒传》,只觉得好汉们勇猛,今天站在他们曾经聚义的地方,才真正感受到那份‘义’—— 对兄弟的义气,对百姓的正义,跟孔子讲的‘仁’一样,都是咱们中国人的好品格,不能丢。” 我点点头,心里也颇有感触:“是啊爸,儒家讲‘仁’,是修身齐家的根本;水浒讲‘义’,是行侠仗义的担当。这两种精神,其实都是咱们传统文化的根,都该传承下去。就像咱们带明明来这里,不只是让他看风景,更是让他从小接触这些故事,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勇’,什么是‘兄弟情’。” 明明靠在二姐怀里,已经睡着了,小手里还攥着在景区买的木质大刀玩具,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大概是在做跟好汉们有关的梦吧。 有诗曰:<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陪父游水泊梁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马银锋</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孔游终赴梁山,霜髯耆老步犹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姊兄相护临幽境,华发欣言念昔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八英流余韵远,千秋史话播声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聚贤厅易忠名榜,哲语昭明警世寰。</div> 说起梁山好汉们的结局,心里不禁有些沉重 —— 他们大多以悲剧收场,而这悲剧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宋江的 “招安” 执念。正如伟人评《水浒》时所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宋江投降招安了,就去打方腊。” 当年宋江攻打方腊时,在两军阵前,方腊曾提出联合宋江共同对抗大宋,却被宋江拒绝。方腊的质问至今仍振聋发聩:“他宋朝的江山怎么来的?也是其祖上从别人的手里夺来的,他的祖上夺得,我为何就夺不得?” 而宋江却固执地认为 “秉承忠义,顺天护国” 是唯一的正道,最终导致梁山好汉们在征讨方腊的战役中死伤惨重,曾经热闹的忠义堂变得冷清。 在梁山好汉里,真正做到大彻大悟的,当属花和尚鲁智深。金圣叹曾评价他:“妙哉此公,令人神往。” 鲁智深的一生,每一次出手,都是为了帮助别人 —— 拳打镇关西,是为了救金翠莲父女;暴打小霸王周通,是为了救刘太公的女儿;野猪林里救下林冲,是为了保护兄弟。他不图名,不图利,只图一个 “义” 字。可上梁山后,他与宋江产生了分歧 —— 宋江一心想招安,而鲁智深却看透了朝廷的腐败,甚至喊出了 “散伙” 的想法。 活捉方腊后,宋江以为立了大功,能给兄弟们谋个 “好前程”,便劝鲁智深跟他一起接受朝廷的封赏,当官享福。可鲁智深却心如死灰,拒绝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个清净自在。” 还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是要的多了,或许就混个囫囵尸首。” 当时在场的好汉们,大多没听懂这句话的深意,只有六人读懂了 —— 林冲、武松、燕青、李俊和童威童猛两兄弟。他们知道,跟着宋江接受招安,最终只会沦为朝廷的棋子,没有好下场。 后来的结局,果然如鲁智深所料。李俊假装身体抱恙,留下童威童猛照顾,让宋江先行回朝,自己则带着兄弟远赴暹罗,最终称王,算是有个好结局;燕青征方腊时,为护卢俊义周全,脸上硬生生挨了一刀,留下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疤。这道疤没让他消沉,反倒让他彻底看清了官场的险恶 —— 所谓的 “功成名就”,不过是朝廷画的大饼,稍有不慎就会沦为刀下亡魂。返程途中,他在东京偶遇李师师,这位曾与帝王周旋、看透世事的女子,成了他唯一的知音。两人秉烛夜谈,从江湖侠义聊到人生归宿,燕青终于下定决心:放下所谓的 “功名”,带着李师师浪迹天涯。他临走前曾劝卢俊义:“主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不如随我一同归隐,免受官场羁绊。” 可卢俊义一心想做 “忠臣”,不愿放弃即将到手的官位,燕青只能叹息离去。 后来每次想起这段情节,我都忍不住感慨:燕青的通透,是多少好汉没有的福气?他懂得在巅峰时急流勇退,才避开了后来的杀身之祸,这份审时度势的智慧,比战场上的武艺更难得。 而林冲与武松,这两位历经磨难的好汉,在征方腊后选择了相依为命。林冲早年被高俅陷害,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后,始终对 “正道” 抱有一丝期待,可招安后的遭遇让他彻底心死。征方腊时,他虽奋勇杀敌,却也积劳成疾,最终患上风瘫,只能卧床不起。武松留在身边悉心照料,每天为他擦洗、喂药,陪他回忆当年在景阳冈打虎、在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的往事。不到半年,林冲便在病痛中离世,临终前握着武松的手说:“兄弟,若有来生,咱再不入这官场,只做个寻常百姓,喝酒吃肉,岂不快活?” 武松默默点头,泪水滴落在林冲的手背上。后来武松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活到八十岁寿终,成了少数善终的好汉。 站在梁山的兵器库前,看着林冲的长枪与武松的戒刀并排摆放,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兄弟情,不是战场上的并肩作战,而是低谷时的不离不弃。林冲与武松的相守,是梁山悲剧里最温暖的一抹亮色,让我懂得,再残酷的命运里,也藏着人性的温情。 《水浒传》里的这些好汉,处事风格各异,与宋江的关系也千差万别,现在细细想来,每一种关系都藏着他们的命运密码。 卢俊义出身土豪富门,武艺超群,一杆枪使得出神入化,却自带贵族的刚愎自用,不懂江湖的弯弯绕绕。当年宋江为了壮大梁山声势,让吴用设计陷害他,逼得他家破人亡,只能上梁山。他虽坐了第二把交椅,却更像宋江 “招安” 策略里的 “门面”—— 有卢俊义这样的 “豪门之后” 在,梁山向朝廷招安时才更有底气。可卢俊义心里未必真的认同宋江的手段,只是木已成舟,只能随波逐流。后来他被朝廷赐毒酒身亡,临死前大概也会后悔:若当初没被宋江的 “义气” 迷惑,或许能保住一家性命。想起在忠义堂看到的卢俊义的牌位,我不禁唏嘘:才华若没有智慧加持,反倒会成为灾祸的根源,卢俊义的悲剧,早已在他与宋江的关系里埋下伏笔。 吴用号称 “智多星”,足智多谋,擅长布局,可他的智慧总带着几分阴险。为了逼秦明、卢俊义上山,他不惜设计陷害,让无辜的人受苦。早年他与晁盖关系更近,晁盖死后,他看出宋江的野心,便转而投靠,成了宋江最得力的军师,也是招安路线的主要策划者。他对宋江的 “忠诚”,更像是对 “权力” 的追随,只要能实现目标,手段如何并不重要。可这样的 “忠诚”,最终也没能换来好结局 —— 宋江死后,吴用在他墓前自缢,结束了其可悲可怜可叹的一生。 站在断金亭里,看着亭外的深谷,我忽然觉得:吴用的智慧,终究是 “小聪明”,他能算计别人,却算不透人性,更看不清时代的大势。他对宋江的盲从,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更多梁山兄弟。 花荣的箭术天下无双,百步穿杨从无虚发,性格却温和忠义,做事谨慎得体。他早在清风寨时就追随宋江,对宋江的忠心深入骨髓,既是下属,更是兄弟。宋江的每一个决定,他都无条件支持,哪怕是招安这样的 “险棋”。后来宋江被赐死,花荣毫不犹豫地在他墓前自缢,用生命践行了 “生死相随” 的承诺。 在忠义堂看到花荣的名号旗幡时,我心里满是复杂 —— 花荣的忠诚固然令人敬佩,可这份 “死忠”,却也让他失去了自我。他把宋江当成了人生的全部,却忘了自己也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这样的结局,也是可悲可叹可惜! 李逵的鲁莽冲动是出了名的,性情直率,嗜杀好斗,做事从不计后果,可他的内心却单纯得像个顽皮孩子。他认定宋江是 “好哥哥”,便对他言听计从,成了宋江最信任的 “打手”—— 宋江需要用他的勇猛震慑反对者,也需要用他的单纯掩盖自己的野心。可宋江对李逵,从来都是既利用又提防,他知道李逵性子直,一旦知道自己被朝廷陷害,必定会闹事,坏了他 “忠臣” 的名声。所以在临死前,宋江特意给李逵赐了毒酒,让他陪自己一起死。 想起在黑风口看到的李逵雕塑,那个挥舞板斧、一脸凶悍的模样,再想到他被毒死时的茫然,我心里一阵发酸:李逵的单纯,成了他最致命的弱点,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不过是宋江手里的一把刀,用过即弃。 林冲的隐忍谨慎,是刻在骨子里的。早年被高俅陷害,他一再退让,直到家破人亡才被逼上梁山。上梁山后,他逐渐显露刚烈的一面,可骨子里的顾虑还在,做事总想着顾全大局。他对宋江有敬重,敬佩宋江能聚集这么多好汉,可他更认同梁山的 “聚义”,对招安始终持保留态度。后来招安理想破灭,他积郁成疾,最终在病痛中离世。看着兵器库里林冲的长枪,枪杆上的木纹早已陈旧,却依旧透着一股凛然正气,我忽然懂得:林冲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他太过隐忍,太过期待 “正道”,却忘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正道” 不过是权贵们的谎言。 武松的勇猛刚烈,是梁山好汉里最耀眼的。他恩怨分明,行事果断,有仇必报,从不拖泥带水。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每一件事都透着一股江湖侠义。他早年敬佩宋江,觉得宋江是个 “讲义气” 的好汉,可随着招安的推进,他渐渐看清了宋江的野心,明确反对招安。征方腊后,他拒绝随宋江回京,选择在杭州六和寺出家,远离官场的纷争。 在兵器库看到武松的戒刀时,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刀鞘,冰凉的触感传来,仿佛能感受到武松当年的豪迈。武松的选择,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盲目追随,而是有自己的底线和坚持。他懂得拒绝不属于自己的 “功名”,才能在乱世中保住性命,这份清醒,比勇猛更可贵。 鲁智深的嫉恶如仇,是发自内心的。他豪爽直率,做事不拘小节,看到不平事就会出手相助,从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野猪林救林冲,每一次出手都是为了帮助别人,从不图回报。他认可宋江的领导能力,却坚决反对招安,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知道招安后兄弟们不会有好下场。活捉方腊后,他拒绝宋江的劝降,选择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最后圆寂时,还留下了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的偈语。 站在梁山的古柏下,风吹过树叶,仿佛能听到鲁智深爽朗的笑声,我忽然顿悟:鲁智深才是梁山好汉中真正的 “智者”,他不被世俗规则束缚,始终坚守自己的 “义”,最终参悟正果,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李俊的水性极佳,有 “混江龙” 之称,不仅勇猛,更有谋略,做事沉稳有远见,懂得为自己留后路。他表面上支持宋江,可心里对招安后的处境早有清醒认识。征方腊后,他假装身体抱恙,留下童威童猛两兄弟照顾,让宋江先行回朝,自己则带着兄弟远赴暹罗,最终称王,成了少数善终的好汉。 想起在号令台看到的梁山全景,当年的水泊早已不见,可李俊的故事却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在看清局势后,为自己和兄弟谋一条生路。李俊不盲从、不冲动,懂得审时度势,才避开了梁山的悲剧,这样的结局,是他应得的。 而鲁智深圆寂时的场景,更是《水浒传》里最震撼的一幕 —— 他盘坐在房间里,听着钱塘江上的潮信,忽然顿悟,留下偈语后静静离世。没有痛苦,没有遗憾,只有解脱后的平静。这让我想起在梁山看到的松柏,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苍翠挺拔,就像鲁智深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水浒传》的故事,从好汉们风风火火闯九州,到最后以悲剧收场,征讨方腊无疑是转折点。而这场战争的根源,离不开宋江的私心 —— 他一心想通过招安实现自己的 “功名梦”,却不顾兄弟们的死活。其实对宋江的评判,一直充满争议:有人说他仗义疏财,“及时雨” 的名号名不虚传;也有人说他虚伪阴险,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可人性本就复杂,不能简单地用 “好” 或 “坏” 来定义。 说他重情义,确实不假 —— 吴用等人截取生辰纲后,他冒着风险通风报信,帮他们逃离官府的追捕;被官府抓捕时,他还想着回家看望父亲,这份孝顺也让人动容。可要说他自私,也有足够的证据 —— 生擒方腊献于朝廷,为了自己的 “功劳”,不顾多少兄弟惨死沙场;从陷害秦明到杀黄文炳,再到每次攻州夺府后的屠杀,他手上沾染的鲜血,早已掩盖了 “及时雨” 的光环。 每次看电视剧《水浒传》,看到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宋江,那种表面温和、内心却藏着野心的模样,都让人又恨又叹。李雪健老师把宋江的复杂人性演绎得入木三分,让我明白:宋江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所有追求 “功名” 的读书人的悲剧。 宋江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结局 —— 被朝廷赐毒酒身亡。可最可悲、可叹、又可恨的,还是吴用、花荣、李逵三人的 “愚忠”。 吴用作为军师,本该有清醒的判断,却在宋江死后选择自缢;花荣为了 “兄弟情”,追随宋江而去;李逵更是到死都没明白自己被利用。他们为了所谓的 “宋江哥哥”,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的 “忠诚”,早已变成了 “愚忠”,让人扼腕叹息。 这也就是为什么征讨方腊后,燕青、李俊等六人会选择离开宋江 —— 他们看清了宋江的野心,也看清了朝廷的险恶,不愿成为 “功名” 的牺牲品。他们的选择,不仅救了自己,也为梁山的悲剧留下了一丝希望。 有诗曰:<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秋 游 水 泊 梁 山</b></h1><div><b><br></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马银锋</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把曲阜的书香气抖落在车辙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带着孔庙的晨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撞向梁山的寨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性格爽朗的老父亲被秋风扶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像一页泛黄的线装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忠义堂的匾额下轻轻翻开</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明的运动鞋踩着石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把"替天行道"的大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成幼儿园的彩虹滑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举着木质大刀喊"我是武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手杖叩击地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一声都像在应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些被岁月磨钝的刀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风口的风还在扯着嗓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喊一百零八个名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断金亭的影子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看见宋江的算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李逵未喝完的酒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姐指着石刻上的好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明明讲"兄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明把"义"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嚼成了嘴里的糖葫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义堂的交椅还空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漆剥落处露出年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交椅背后竖立的名号旗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然是光彩夺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坐在宋江的位置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阳光穿过窗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地面拼出招安的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些被箭射穿的理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些被酒泡软的骨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藏在导游的解说词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带着铁锈的味道</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山时明明依然是精神抖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里仍紧攥着木质大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回头望了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暮色正把梁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缝进松柏的褶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说"这些娃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惜了一身本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里飘来《好汉歌》的调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却像是谁在哭</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窗外 夕阳把平原染成血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带着一身江湖气返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孟的仁义还在左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山的刀痕已刻进后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明的梦话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未喝完的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没说出口的再见</div> 夕阳西下,车窗外的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梁山的山峦渐渐远去,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趟水泊梁山之游,我们不仅寻到了好汉的足迹,更在亲情的陪伴下,读懂了 “义” 的真正含义 —— 不是盲目追随,不是不计后果的冲动,而是对兄弟的温情、对正义的坚守、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老父亲靠在副驾座上,随着车载音响播放的《好汉歌》而轻轻地随哼着,声音虽轻,却透着一股豪迈。明明还在睡梦中,小手里仍然紧紧攥着木质玩具大刀,嘴角带着甜甜的笑。我握着方向盘,心里满是感慨:梁山的好汉们虽然大多以悲剧收场,但他们的 “义” 与 “勇”,却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而这份亲情的陪伴,更让我懂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善” 与 “暖” 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 就像老父亲说的,这些故事、这些精神,会一代代传下去,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9月1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