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襄阳诗词100首—3集

胡国良

<p class="ql-block">新评襄阳诗词100首-3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雍州曲·大堤</p><p class="ql-block">南北朝·萧纲</p><p class="ql-block">宜城断中道,行旅亟留连。</p><p class="ql-block">出妻工织素,妖姬惯数钱。</p><p class="ql-block">炊雕留上客,贳酒逐神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释 雍州,襄阳。雍州是东晋南朝时期为安置北方流民而设立的侨置州,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年)首次侨立雍州于襄阳 ,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将荆州五郡划为雍州实土,实现侨郡县与实土郡县的融合 。其辖区涵盖今湖北丹江口至河南方城一带 ,既是水陆交通枢纽,又是军事防御重镇 。南朝时期,雍州因北方侨民的尚武传统与战略地位,成为影响政局的关键力量,梁武帝萧衍更以雍州刺史身份从襄阳起兵建立梁朝 。古雍州,汉代时治所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大堤:堤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一统志》:‘大堤在襄阳府城外。《湖广志》:‘大堤东临汉江,西自万山经澶溪、土门、白龙、东津渡绕城北老龙堤,复至万山之麓,周围四十馀里。 宜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是襄阳市下辖的县级城市。 中道:半途;中途。 行旅:旅客。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出行;旅行。 极:极其。极为。 留连:留恋不舍。犹滞留,滞积。留住连连。 出妻:指被休弃的妻子。休弃妻子。 工:工巧。善于,长于。 织素:指已织成之生绢白布。将丝织为绢帛。素,白色生绢。 妖姬:妖冶的歌姬。【汉典】美女。多指妖艳的侍女、婢妾。 惯数钱:习惯于算计数钱。 炊雕:烹煮鹏雕。 上客:贵宾。 贳shì酒:赊酒。贳,赊欠。出借。逐:追逐。</p><p class="ql-block"> 萧纲(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赞,小字六通,生于建康宫显阳殿(今江苏省南京市),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子,梁武帝萧衍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p><p class="ql-block"> 萧纲初封为晋安郡王,后累迁骠骑将军扬州刺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纲被册立为皇太子。侯景之乱导致梁武帝萧衍受囚并饿死后,萧纲于太清三年五月二十七日(549年7月7日)即位,次年改元大宝。然而,大宝二年八月十七日(551年10月2日),萧纲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最终于天正元年(551年11月15日)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萧纲不仅是南梁的皇帝,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形成了“宫体诗”的流派。宫体诗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注重辞藻、对偶和声律,风格柔靡缓慢。萧纲的作品中有很多描绘女性声容情态的诗歌,如《咏内人昼眠》、《咏舞》、《美人晨妆》等。此外,他还著有《沐浴经》三卷和《如意方》十卷,虽然这些著作已佚‌‌。</p><p class="ql-block"> 萧纲在位期间,南梁遭遇了侯景之乱的重大打击,尽管他有心振作,但无奈局势艰难,未能挽回南梁的衰落。然而,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萧纲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值得深入了解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萧统与萧纲的关系 ‌萧统和萧纲是兄弟关系,萧统是萧纲的兄长。‌</p><p class="ql-block">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生于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襄阳城,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后被立为太子,谥号“昭明太子”在襄阳有纪念性建筑“昭明台”‌‌。萧统自幼聪明好学,遍览群书,编有《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之一‌‌。他在文学和佛教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引纳才士,商榷古今,推动了当时的文化繁荣‌‌。</p><p class="ql-block"> 萧统和萧纲的关系不仅是兄弟,更是在政治和文学上相互影响的重要人物。萧统的早逝使得萧纲继位,但两人的命运和成就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赏析 雍州曲·大堤》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任雍州刺史期间创作的宫体诗,属《雍州曲》组诗第三章,拟作襄阳地区同名民歌,后收录于《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西曲歌体系‌。</p><p class="ql-block"> 内容与意象上全诗六句白描汉江畔商贸场景: ‌市井百态‌:以“出妻工织素”展现纺织劳作,“妖姬惯数钱”勾勒交易场景,“炊雕留上客”刻画宴饮风俗,将商旅客居、市井烟火与自然景观融合‌。 ‌地域特色‌:依托襄阳大堤的地理背景,延续南朝乐府《襄阳乐》“大堤诸女儿”的民歌传统,反映水陆要冲的繁华生态‌。</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上应用 ‌乐府手法‌:采用五言古风体,结构短小精炼,语言明快直白,继承西曲歌谐音双关的民歌表现方式‌。 用‌宫体诗风‌:通过“妖姬”“雕炊”等华美意象,体现宫体诗对形式美的追求,但题材突破宫廷局限,转向市井风情‌。 ‌空间对照‌:诗中“宜城断中道”的交通要道与“贳酒逐神仙”的享乐场景形成张力,暗含对浮华生活的隐晦批判‌。</p><p class="ql-block"> 该诗标志南朝文人拟乐府的创作倾向,将襄阳行旅风貌纳入诗歌题材,影响了唐代《大堤曲》系列创作(如李白、李贺同名诗作)‌。萧纲以刺史身份采撷民风,其组诗《雍州曲》成为研究南朝地域文学与宫体诗演变的重要样本‌,显示了其文学时代意义。该诗作为组诗,前1、2首附赏。</p><p class="ql-block">南湖</p><p class="ql-block">南湖荇叶浮,复有佳期游。</p><p class="ql-block">银纶翡翠钩,玉舳芙蓉舟。</p><p class="ql-block">荷香乱衣麝,桡声送急流。</p><p class="ql-block">北渚</p><p class="ql-block">岸阴垂柳叶,平江含粉堞。</p><p class="ql-block">好值城傍人,多逢荡舟妾。</p><p class="ql-block">绿水溅长袖,浮苔染轻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荆山</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江淹</p><p class="ql-block">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p><p class="ql-block">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p><p class="ql-block">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p><p class="ql-block">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p><p class="ql-block">岁晏君如何,零泪染衣裳。</p><p class="ql-block">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p><p class="ql-block">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p><p class="ql-block"> 《望荆山》诗的前八句写途中所见楚地的萧瑟秋景,因诗人心情寂寥,又睹秋景,眼中所见,尽皆萧条;后六句转入抒情,诗人自问自答,写年岁将尽引起的伤感。诗中用了大量的对句,遣词造句清秀自然,音调明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 注释 1、荆山:今湖北境内的名山。2、奉义:指诗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江汉一带。3、楚塞:“楚塞”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一是‌地理意义‌:指古代楚地的关隘或边界地带,尤其与汉水流域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属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诗中"楚塞"特指汉水流域的楚地边界。古关隘亦可依水而建(如汜水关)。 二是‌文学意义‌:该词因唐代王维的诗作《汉江临眺》(又名《汉江临泛》)而广为人知。诗中首句"楚塞三湘接"的"楚塞",既点明汉水流经楚国边界的自然景观,也为全诗奠定了壮阔的基调;三是指荆山,古为楚国郢都的北部屏蔽。4、南关:指荆山南端的关口。5、桐柏:山名,在信阳以西的豫鄂两省之间。6、西岳:指荆山西部峰岭。7、鲁阳:关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8无留影:没有留下阴影。9、挠:屈曲。10、肃:萧条。11、君:指建平王刘景泰。12、玉柱:借代瑟。13、掩:蒙上。14、尊:酒杯。15、苦寒:指乐曲《苦寒行》,为曹操北征高干时所作。16、艳歌:楚歌,楚地曲调。 </p><p class="ql-block"> 江淹生平‌‌ 1、‌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 江淹出生于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二十岁左右进入新安王刘子鸾幕府,开启政治生涯。</p><p class="ql-block"> 2、‌仕途坎坷‌:466年因被诬受贿下狱,后上书陈情获释;472年因劝谏建平王刘景素谋反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p><p class="ql-block"> 3、‌政治崛起‌ 477年投靠萧道成(齐高帝),为其起草文书、出谋划策,历任中书侍郎、宣城太守等职。梁武帝萧衍灭齐时,江淹微服投奔,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p><p class="ql-block"> 4、‌晚年与去世‌ 晚年官位显赫但创作减少,505年去世,梁武帝萧衍为其素服致哀,谥号“宪伯”。</p><p class="ql-block"> 5、文学成就 ‌辞赋大家‌:‌悲情主题‌:以《恨赋》《别赋》为代表,抒写生死离愁,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成为千古名句。 ‌艺术特色‌:融合汉赋传统与个人际遇,风格悲慨劲健,一扫南朝靡丽文风。</p><p class="ql-block"> 6、‌诗歌与模拟创作‌ ‌拟古诗‌:《杂体诗三十首》模拟汉至刘宋三十家诗体,如《陶徵君·田居》几可乱真。</p><p class="ql-block"> 7、‌政治隐喻‌:《效阮公诗》借阮籍《咏怀》讽刺刘景素谋反。</p><p class="ql-block"> 8、‌“江郎才尽”之谜‌ 齐永明后创作锐减,或因仕途顺遂、精力转移,后世以此典故喻才华枯竭。</p><p class="ql-block"> 历仕三朝均能审时度势,如预言沈攸之兵败、崔慧景叛乱失败,展现先见之明。‌文学地位‌上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高峰,钟嵘赞其“善於摹拟”,严羽称“拟古惟江文通最长”。</p><p class="ql-block"> 赏析 《望荆山》是南朝诗人江淹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描绘楚地秋景与抒发羁旅愁思,展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 前八句写景‌:以“奉义至江汉”开篇,点明诗人奉使荆楚的缘由,随即转入对荆山地理形势的描写。“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以对句勾勒荆山绵延之势,而“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等句则渲染出萧瑟寂寥的秋日景象,寒郊、悲风、云霞等意象强化了荒凉氛围‌。 ‌后六句抒情‌:由景入情,“岁晏君如何”以自问自答引出年华将尽的感伤,“零泪染衣裳”“金樽坐含霜”通过动作与物象的细节刻画,传达出孤寂与哀愁。末二句借《苦寒行》《艳歌》的典故,深化了悲怆情绪‌。</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上‌寓情于景‌:诗中“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等句,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寂寥紧密结合,形成沉郁的意境‌。‌语言清丽‌,对仗工稳(如“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音调明快,体现了南朝诗歌的修辞技巧‌。 ‌典故运用‌上结尾化用曹操《苦寒行》与楚地艳歌,既点明地域文化特征,又暗含身世之叹‌。</p><p class="ql-block"> 此诗作于江淹赴襄阳任雍州刺史刘休若属官期间。荆山作为楚地屏障,其广袤险峻的景观触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而“岁晏”之叹或隐含对仕途与时光流逝的忧虑‌。</p><p class="ql-block">悲风挠重林桡辑录错误,意思相近,但不同不通。零泪染衣裳沾。</p><p class="ql-block">389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