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崆峒山 探秘丝路要塞的自然奇景与千年道韵

邱建中

--退休老汉看大美祖国之一百一十<br><br> 2025年7月4日上午,随团冒雨来到崆峒山游览,欣赏云海、奇峰、古树、名刹,探秘那丝路要塞的自然奇景与千年道韵。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崆峒山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b> 中台</b> 中台,位于全山中心地带,是通向各景点必经之地和主要便道的交汇处,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东西南北四台依中台四面展开,形似莲花,最高处海拔1927米,是崆峒山游客集散地之一。 崆峒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便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吸引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轩辕黄帝曾亲临此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与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更是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为崆峒山增添浓郁文化气息。 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崆峒山古建筑群、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桂冠。 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b> 朝天门</b> 朝天门始建于明代,门楣上“朝天门”三个大字是由平凉著名书法家张秀民先生所书,“崆峒山”三个大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所写,两边的楹联“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朝天门门前两侧有四只石山羊,这是因为最初山上要修建宫、观、道路,依靠人力把建筑材料运送上去非常困难,而山羊是偶形蹄,擅长走羊肠小道,所以人们便让山羊承担了驮送材料的工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山羊对崆峒山的贡献,就把它们塑在了这里。 道家圣地 <b> 药王洞</b> 药王洞创建于明代。洞内塑有药圣孙思邈“坐虎针龙”像。左右为扁鹊、华佗的彩塑像。这里是人们求医问药、朝拜庙宇之地。九十年代初,曾重砌面东面北石洞各1孔,环洞口接明柱走廊,洞顶建面东大殿3楹。殿后建面北临崖厢房3间,上下浑然一体,颇具气势。 药圣孙思邈“坐虎针龙”彩塑像 扁鹊殿 华佗殿 坐虎针龙碑 普济三界碑 药王洞碑记 重修药王洞碑记 走廊墙面上挂满平安符 药王洞平台观景,峰峦雄峙,危崖耸立,林海浩瀚,亭台楼阁,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山间薄雾弥漫,连绵的山脉与碧绿的树木相互交织,绘就一幅绚丽山水画卷。 <b>下雨地滑,加上时间有限,只游览了中台、朝天门、药王洞景区部分景点。下面选用一组崆峒山旅游官方网站2025年7月30日发布的图片及介绍,以补缺憾。</b> 北台。北台又称莲花寺,位于中台向北,是僧尼所居之地。据碑刻记载,北台初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崆峒山五台寺之一,寺周原多古松,东西面临渊,地势险要,视野开阔,自然景观独特,也是丹霞地貌景观的绝佳观赏点之一。 南台。南台古称南峰,在崆峒山五台中,南台地势最低,峰顶平坦,大约四五亩面积。唐宋时建有峥嵘寺,清代末年到民国年间由道士主持,改称通天观,增建邱祖殿,供奉的是长春真人邱处机。现虽已无寺庙建筑,但却另有一番景致,既可倾听泾水弹筝,又可俯览山川美景,领略幽静风光。也是武术爱好者习武的绝佳场所。 西台。西台海拔1932米,台面狭小,栖云寺就位于这里。由于西台一带地形复杂,林木茂盛,因此,秋天云雾飘荡经久不散,故有“栖云”之称。路之左侧崖壁刻有清末平凉知府王学伊题书的“栖云”二字。元代时建有古佛殿,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称四方三圣接旨佛殿,现在看到的建筑是2000年重修的殿宇,殿内供奉西方三圣。 东台。又名东峰,西缘与中台毗连。最高处海拔1896米。其南、东、北3面皆为千仞悬崖绝壁,面东崖壁有名噪古今的玄鹤洞。西南部与南台相接。西可见高插入云的香山,东可将平凉古城以及泾河川两侧的望驾山与太统山尽收眼底。古建筑“卧观平凉”就坐落于此,成为东台醒目的景点之一。这里也是摄影爱好者们拍摄日出的绝佳之地。 通天桥。通天桥南临狮子岭,是通往天台山的一座悬空铁索斜拉式铁桥,桥长74米,桥面临渊百余米。连通天台山与狮子岭,天台山四面悬崖,异常险要,罕有人迹,古人称此景为“狮子望天台”。 八仙台。八仙台位于中台西下方,面积500多平方米,东南北三面临崖,西面连接至蜡烛峰底,曾因八仙来此游玩而得名。此处幽静独居,是游客们寻幽访奇和休息的僻静之地。 上天梯。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经明、清两代修缮和改革开放以后三次维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台阶总数为378级,台面宽为2.5米,石阶的坡度在45—75度之间,古人有一首诗这样形容上天梯:“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这也是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 皇城。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早在宋初乾德年间(963--967)时就创有太和宫,元代时改奉释迦牟尼佛,称崇佛阁。明代嘉靖年间由驻藩平凉的韩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资修建,成为全山道教主要建筑物,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 三教洞。沿“上天梯”继续攀登,就到了崆峒山最负盛名的三教洞。三教洞始建于明代,是一个呈半圆形的石洞,深约6米,宽约4米,洞内将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万物、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和兼收并蓄的传统,也昭示着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古刹名山独特的精神。 三官殿。三官殿又叫做三元殿,位于皇城南侧峰脊之上。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时,为病人祈祷的方法之一就是将病人的姓名和赎罪之意写在三张纸上,一张放在山顶,一张埋于地下,一张浸于水中,叫做三官手书,三官殿就由此得来。 三星殿。三星殿位于雷声峰中段的峰脊之上,殿门前有两扇门,分别是寿生门和福禄门,这里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墙上壁画描绘的是封神榜里的神话故事。壁画上的装饰和兵器均以真实材料镶嵌而上的,工艺之精湛、历史之悠久,是不可多得的古迹珍宝,具有珍贵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十二元帅殿。十二元帅殿是崆峒山道教建筑中唯一一座穿廊式建筑,初建于清康熙二十年,沈鹏先生登临崆峒时曾题写“东瞰五岳”四个大字。这里所塑的十二位元帅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门元帅和四位护法灵官:刘甫、辛环、马岗、赵公明、温琼、岳胜、苟张、邓忠、陶荣、张节、庞洪、毕环,他们都是平安护法神,神态各异,颇为生动。 九光殿。九光殿又名雷祖殿,为两层楼阁式,是崆峒山目前现存的明代建筑物中唯一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石雕建筑。上层供奉的是圣父圣母像,下层殿中供奉的是雷祖,墙壁上的雕塑反映了雷部三十六将官行云布雨降妖捉怪的场景,殿外墙壁间这两个神龛供奉的是执掌闪电和行风的两位婆婆。殿门前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牌坊,石坊门楣上刻有“九光殿”和“神霄玉府”,坊门左右图案分别是八仙庆寿和八仙过海,其造型生动,雕刻剔透,刀法刚劲,和谐统一,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石刻工匠独有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是平凉独有的石雕艺术瑰宝,为崆峒山艺术精品之一,现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问道处。黄帝问道处位于上天梯中段,是为了纪念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这一千古盛事而建。崖壁上红色的木阁为广成子的悬棺,里面供奉的是广成子和他的仙友赤松子,以及跪拜着的轩辕黄帝。悬棺下面有清朝末年任平凉知府的王学伊题写的四个回文字:“鹤飞龙翔”,不论从左或从右读,均可读通。旁边的纪念碑上雕刻有轩辕黄帝教老百姓耕种、筑屋、狩猎、织布、骑射的场景,充分展示了轩辕黄帝对人类文明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线天。崆峒山“一线天”栈道。该栈道从八仙台-—野狐桥,全长约650米,整个栈道依山体走势而建,为钢筋砼结构悬臂人行栈道,栈道最宽处达1.5米,最窄处达到1米。峭壁之上,栈道曲折婉延,峡谷森森,峭壁凌空,抬头仰望绝壁,唯见一线蓝天,景色幽奇。 玉皇楼。玉皇楼位于真武大殿后方,又叫灵霄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的执掌者玉皇大帝,两侧是金童玉女,另外还有4个站殿神像,在山墙上有两副壁画,分别是掌管生死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郎。道教崇拜最高的神是老子的一气化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次是“四御”,即玉皇大帝、北极度紫微大帝、南极度勾陈大帝、后土皇地祗,玉皇大帝占首位,是真正的执掌者,因此供奉在最高处。 崆峒神光 崆峒山佛道共存,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等美誉。走进崆峒山,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穿越千年的仙境与文化之旅,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