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法(6)~重游阿维尼翁:再品教皇城的前世今生(上)

又见炊烟

<p class="ql-block">在法国南部的罗讷河畔,矗立着一座用石灰岩垒砌的千年城池~阿维尼翁。14世纪,罗马教廷深陷权谋漩涡,教皇克莱蒙五世将圣座迁至这座被阳光与微风眷顾的南法古城,自此开启了它作为连续七任教皇驻地、近七十年教都的辉煌篇章。巍峨的宫殿、绵延的城墙、高耸的教堂在此拔地而起,于普罗旺斯的澄澈晴空下,共同铸就了欧洲中世纪权力与信仰的独特图腾,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教皇城遗产。</p> <p class="ql-block">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维尼翁历史中心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教皇宫的巍峨穹顶、圣母大教堂的金顶、圣贝内泽桥的残拱等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8.2公顷的露天史诗,彰显中世纪宗jiao与军事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2011年初访阿维尼翁时,世界文化遗产以震撼人心的雄伟攫住我的目光;2024年重游,岁月在石墙上镌刻的斑驳纹路里,那些藏着时光密码的隐喻,才真正在我心底徐徐铺展。</p> <p class="ql-block">如今,阿维尼翁虽然褪去了昔日的光辉,教皇宫豪华的景象也已不复见,不过,这座曾经象征上帝权势的教皇之城,并未因此成为人们的回忆,反而以一年一度的阿维尼翁戏剧节,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当台词回荡在古老的拱廊,当2024戏剧节的海报映过斑驳的岩壁,阿维尼翁的故事,正以一种崭新的触角,继续被讲述。</p> <p class="ql-block">抵达阿维尼翁时已是黄昏,满心期待去教皇宫广场的圆桌享用晚餐,可以边吃边看戏剧节表演,可没提前预定座位,只能遗憾错过。好在转角就遇到惊喜,一条热闹的街上,大排档烟火气十足。当地人围坐,一边大快朵颐,一边专注看足球比赛,氛围热烈。我们也找了位置,点上美食,融入其中,和大家一同为赛场的精彩瞬间欢呼,这意外的经历,成了旅途中独特又有趣的记忆。</p> 教皇宫广场 <p class="ql-block">教皇宫广场位于阿维尼翁老城中心,是这座城市最具标志性和活力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教皇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教皇宫广场的建筑群以东南侧的教皇宫为权力轴心,其哥特式堡垒与北侧紧邻的阿维尼翁圣母主教座堂,共同构成宗jiao双翼;西北侧巴洛克的铸币厂以王室权威抗衡教权,而东北侧的小宫博物馆则用艺术完成历史叙事的补环。广场西南缘朝向市政厅与罗讷河,所有建筑在戏剧节的夏日中凝结成一座露天的时空剧场。</p> <p class="ql-block">小宫博物馆建于14世纪,是当年的主教官邸,收藏有中世纪的艺术品,当年教皇曾邀请了众多的意大利画家,由于受到了意大利画派和佛兰芒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有名的阿维尼翁画派,现在馆中以意大利和阿维尼翁画派的宗jiao 画居多。</p>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铸币厂,1619年由法国王室建造,以磅礴的巴洛克浮雕宣告世俗权力~天使托起路易十三的鸢尾徽章,神兽展翼守护货币与战争的象征。它曾是金币熔铸之地,而今是戏剧节的背景,演绎权力与美的永恒角力。</p> <p class="ql-block">教皇宫广场地面采用传统碎石铺设,古朴而有韵味,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相得益彰。广场周围环绕着许多露天咖啡馆,游客可以坐在露天座位上,一边品尝咖啡或当地美食,一边欣赏教皇宫的壮丽外观,感受悠闲的法式风情 。瞧我2011年留存的广场照片,身后还有观光小火车呢。</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教皇宫,被灯光勾勒出宏伟的轮廓,塔楼与拱门在夜幕下更显历史的厚重。 广场上行人漫步或驻足,与暖黄的灯光、墙上若隐若现的宣传海报共同交织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既沉淀着千年的静谧,又跃动着当下的活力。</p> 岩石公园 <p class="ql-block">岩石公园是阿维尼翁老城的制高点,位于圣母大教堂背后,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也是阿维尼翁断桥等的最佳拍摄点。</p> <p class="ql-block">岩石公园所在的多姆岩是阿维尼翁历史的诞生地,考古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18世纪时,这里成为人们喜爱的散步场所,19世纪经过大规模改造,种植了树木、修建了水池,并竖立了名人雕像,逐渐成为如今的公共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法国诗人让·奥古班(Jean Aicard)的雕像,他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受到当地民众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公园占地约3公顷,地势比罗讷河面高出约30米。园内岩石错落,绿树成荫,有一个山顶水塘,塘中有雕塑和喷泉,为费利克斯·夏彭蒂埃的作品《燕子与维纳斯》,此外还有儿童游乐场等设施,适合各年龄段的人游玩。</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岩石公园还能远眺河对岸的维勒讷沃堡、安德烈城堡以及文托山等景色。从公园的不同位置,还可以俯瞰阿维尼翁老城的全貌,古老的城墙、错落有致的建筑尽收眼底,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p> 阿维尼翁断桥 <p class="ql-block">站在岩石公园向北古城外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蜿蜒流过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讷河</span>以及河中的圣贝内泽桥,即著名的断桥。罗讷河是阿维尼翁的温柔臂弯,带着阿尔卑斯山的清冽,穿过峡谷与葡萄园,一路缠绵到这座古城边。</p> <p class="ql-block">圣贝内泽桥,亦称阿维尼翁桥,是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桥之一。相传12世纪,牧童圣贝内泽受神谕指引,要在罗讷河上建桥。起初他遭人嘲笑,但他奇迹般地搬起巨石投入河中作为奠基石,赢得了众人的信任与富商的资助,从而开启了建桥工程。</p> <p class="ql-block">而今温柔吟唱的罗讷河,也曾因中世纪洪水撕碎桥拱。阿维尼翁桥原有22个桥拱,跨度达900米,横跨罗讷河。1226年,桥的四分之三在战争中被摧毁,后经重建。17世纪起,因洪水频繁冲毁桥拱,维修成本高昂,城市难以负担,桥逐渐被废弃。1668年特大洪水后,桥身大部分被冲毁,如今仅存4个桥拱及桥头的门楼等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时间终将暴戾揉成诗意。如今的罗讷河是流动的诗行,白日里映着断桥的残拱,像把岁月的碎片浸在粼粼波光里;暮色中又漫过鹅卵石滩,让晚风都带着潮湿的情话。断桥的石墩在河心站成守望的姿态,而罗讷河便年复一年地为它吟唱,把时光酿成河面上摇晃的星子。</p> <p class="ql-block">穿过城门,当我再次站在阿维尼翁断桥边,恍惚间,2011年初见时的悸动与2024年重逢的感慨交织。</p> <p class="ql-block">2011年,罗讷河的风裹着普罗旺斯的阳光,穿过石栏,撞上斑驳的断桥,留下寂静。我数着残存的四座拱廊,指尖虚抚着八百年岁月的裂痕,心想:这桥多么像被时间劈开的诗篇~断得壮烈,却美得永恒。</p> <p class="ql-block">2024年重游,铁索上已叠满层层铜锁~刻着不同语言的誓言,在夕照下泛着时光的暖色。桥头那块《又见一帘幽梦》(2007年)的拍摄牌依然立着,楚濂与紫菱站过的位置,如今锁满了游客的心事。风从普罗旺斯吹来,依旧一帘又一帘地掀动,却吹不散那些锁进金属里的幽梦。</p>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断桥上,法国著名童谣轻响:"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围成圆圈跳舞……"。歌里欢舞的桥是完整的,如今铁锁层层叠叠,挂满游人的祈愿。或许断桥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那首歌的精神:不再在桥上跳舞,却在桥上刻下爱的舞步。断而不倒,恰是因承认残缺而生出韧度。所有未尽的梦与未竟的爱,早已在风里成谶,化作铜锁内里无声的震颤,与河流一同奔向永恒。</p> <p class="ql-block">忽然想到,杭州也有断桥,断在"名",桥身完好却以残雪留痕,是情念压倒了真实;阿维尼翁断桥,断在"形",石拱倾颓却以残缺示人,是时间重塑了执念。东方信"补",以传说弥合裂缝,桥断情不断;西方崇"留",任风雨雕刻残迹,桥断意更坚。真可谓: 逝水长东,桥断亦通途。</p> 圣母大教堂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圣母大教堂 ,是阿维尼翁的主座圣堂,紧邻阿维尼翁教皇宫,二者均坐落在阿维尼翁老城的高地上,是当地标志性的建筑群组合,共同见证了阿维尼翁作为“教皇城”的重要历史地位。趁着阿维尼翁教皇宫还没有开门,我们首先参拜了圣母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钟楼高48米,曾于 1405 年倒塌,1425 年得以重建, 1859 年竖立在钟楼上的圣母玛利亚镀金雕像,是阿维尼翁最显眼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的大钟曾经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融掉做成大炮,现存的35座青铜大钟铸造于19世纪后期,每口钟都有自己的专属名称,其钟声为全法国第二洪亮(排第一的是巴黎圣心大教堂的萨瓦亚赫德钟)。最大的钟名为玛利亚,重达 8.3 吨。每日正午 12 点会奏响类似《圣母颂》的钟乐曲,时长约 7 分钟。</p> <p class="ql-block">圣母大教堂始建于12世纪,最初是罗马式风格建筑。在后续几个世纪里,历经多次改建与扩建,融入了哥特式等建筑元素。14世纪时教廷迁至阿维尼翁,宗jiao 地位随之提升,教堂也得到进一步修缮和装饰。教堂正面给人庄严肃穆之感,设有精美的雕塑和装饰。</p> <p class="ql-block">圣母大教堂内部结构独特,融合了罗曼式与哥特式风格,宽敞的中殿采用无侧廊设计,共有五个跨间,覆盖着断拱顶,这种拱顶结构简洁而庄重,给人一种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窗色彩绚丽、图案精美,是教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信徒营造出神圣的氛围,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圣坛下方的照片是圣女小德兰(也译为圣德兰、圣女德肋撒),她是天主教著名的圣人,以“爱的小花”“心灵的神师”等形象被广泛敬仰。</p> <p class="ql-block">中殿最东端的跨间上方设有穹顶,穹顶之上还建有一个八角形的灯笼塔,这种设计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层次感和采光效果,据推测,八角形灯笼塔可能是在1130年左右添加的。在14世纪和16世纪,教堂在中殿两侧添加了一系列的侧礼拜堂,这些礼拜堂丰富了教堂的内部空间,也为信徒提供了更多的祈祷和祭祀场所。</p>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主教座堂的核心供奉对象是圣母玛利亚。历史上,它与阿维尼翁教廷关系密切,多位教皇曾在此参与宗jiao仪式,教堂内还保存有部分与教廷相关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品,进一步凸显了其在中世纪宗jiao史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耶稣诞生是基督教极为重要的事件,教堂中常有描绘耶稣诞生场景的画作。圣母玛利亚位于画面中心位置,温柔地看着新生的耶稣,身着朴素但又带有圣洁感的服饰,展现出母性的慈爱。画作强调戏剧性的光影对比,人物姿态富有动感,情感表达强烈,以增强画面的张力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本笃十二世(Benedictus PP. XII)的陵墓,本笃十二世在1334~1342年期间担任教皇。他在任期间,开始修建阿维尼翁教皇宫的旧宫部分,致力于扩大和巩固教皇在阿维尼翁的权力与居所。他还在教会事务、教义阐释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玛莎(Ste Marthe)雕像。圣玛莎是基督教传说中的人物,在相关宗jiao 故事里,她以善良、虔诚且富有爱心的形象出现,常与帮助他人、传播信仰等事迹相关联。</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精美的壁画,虽部分有所损毁,但仍能看出其曾经的绚丽与艺术水准,是中世纪艺术的体现。</p> 阿维尼翁戏剧节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剧戏剧节,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艺术节之一。每年七月,整座教皇城的所有空间,从宏伟的教皇宫到街头的咖啡馆,都化身为舞台,迎接这场艺术的狂欢。虽然名为戏剧节,但其涵盖范围极广,包括戏剧,舞蹈,偶剧,音乐,多媒体,跨界演出等,让观众在此能尽情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碰撞。文中部分剧照海报援引自各剧团官方宣传资料,在此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戏剧节已经有近80年历史。1947年,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为推动法国文化艺术复苏,在阿维尼翁创立了该戏剧节。他以在阿维尼翁教皇宫荣誉庭院上演《理查二世的悲剧》拉开了戏剧节的序幕,起初只是他一个人、一个剧团的活动,后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和观众,逐渐成为全法国戏剧艺术家和爱好者的盛会。</p> <p class="ql-block">每一届戏剧节的主题都不相同,但是海报都少不了三把钥匙标志,其中两把钥匙来自教皇,象征着通往天堂与地狱的通道,另一把源自中世纪阿维尼翁的古币,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灵魂。1348 年,教皇克莱门特六世买下阿维尼翁后,便采用了有三把钥匙的图案作为城市徽章。1954 年它被纳入戏剧节海报设计,之后就成了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文化标识。</p>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戏剧节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一体两面”的平行结构:分为IN(官方单元) 和 OFF(民间单元)两部分,据统计,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IN单元和OFF单元的比例约为1:30,分别代表了戏剧的专业性和丰富性。</p> <p class="ql-block">IN单元创立于1947年,是戏剧节官方团队策划的“主舞台”,每年由艺术总监选定主题与导演团队,出资邀请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剧团与先锋艺术家参与。其演出舞台都是阿维尼翁的著名地标和剧院,尤其是教皇宫荣誉庭院,是全球顶尖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终极殿堂。IN单元门槛之高、数量之少,在于遴选的都是能代表当代戏剧艺术和精神方向的“样本”。</p> <p class="ql-block">OFF单元创立于1966年,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狂欢平台,秉承“没有选拔,没有审查”的原则。剧团需自筹资金,在全城上百个大小剧场、广场甚至街头寻找舞台。这里是自由、活力与戏剧原始能量的试验场,是无数年轻艺术家梦想起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七月,阿维尼翁在戏剧节中轰然入戏,化身宇宙级的戏剧中心。数万专业人士、顶尖媒体与狂热观众在此汇聚。海报吞没石墙,橱窗换下商品披上戏服,街角、咖啡馆、教堂广场……每寸空间都变为临时舞台,整座城市彻底沦陷为一场无边界、无止息的全球狂欢。</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OFF单元的天下:演员们画着浓妆、身着奇服,在人群里招揽观众;先锋剧、经典戏、即兴表演在同一个街区间轰鸣。而彼时,教皇宫庭院和剧场里的IN单元大幕将启,一票难求,其座席早已在戏剧迷的抢购下售罄。</p> <p class="ql-block">回想2011年夏,我初抵阿维尼翁时,恰逢戏剧节沸腾之时。登上教皇宫之巅,只见整座古城宛若被点燃的巨型环形剧场,教皇宫广场正是搏动的心脏,戏剧的能量如血液般从这石砌平台奔涌而出,顺着街巷脉动至全城每个角落。数十万人在此狂欢,旅人扔下背包跃入即兴舞圈,演员与观众在阳光下笑作一团。</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国上海戏剧学院的《西厢记》首次代表中国大陆,在著名的黑橡树剧院演出。老外看的懂我国经典的爱情戏剧吗?其实这是上海戏剧学院与黑橡树剧院共同推出一部话剧,由法国著名导演杰拉德·杰拉斯以浪漫主义色彩全新诠释,上戏编剧曹路生完成戏曲到话剧的台词转换,表演系戏剧(影视)08级学生出演。23场演出非常成功,被法国媒体评价为“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戏剧张力”。</p> <p class="ql-block">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视野的开阔,现在阿维尼翁戏剧节越来越多出现中国戏剧的身影。2011年至今,已有50多部来自中国的剧目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仅2024年,就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冷血》、</span>《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好几部剧作在阿维尼翁上演。2019年,孟京辉执导的话剧《茶馆》还首次入选了第73届阿维尼翁戏剧节IN单元,并在其核心场地教皇宫荣誉庭院主舞台出演。</p> <p class="ql-block">2011年上海戏剧学院的《西厢记》与2017年孟京辉的《茶馆》,共同构筑了中国戏剧驶向阿维尼翁的双子航标~《西厢记》是破冰者,作为中国大陆首部登陆黑橡树剧院的剧目,它以中法合作的浪漫诠释,首创了东方经典植入西方戏剧腹地的模式;而《茶馆》则是登堂者,以首部入选官方IN单元的中国主戏之姿,标志着中国创作正式被纳入世界戏剧主流叙事。这一“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呼应,共同见证了中国从阿维尼翁戏剧节局外人到主场玩家的历史性转身。</p> <p class="ql-block">仍然把时光定格到2011年,女儿攥着三张戏剧票,操着不很熟练的法语拨开人群洪流,将我们摁进剧场红绒座椅的刹那,光柱正好劈亮舞台。2024年重返阿维尼翁,我和朋友们提前数月订好教皇宫旁的酒店,却败给一条数字铁律:“无预约,无戏票”。餐厅、IN剧场皆需指尖预定,这座城市已在算法中重塑规则。而我也才真正醒悟:女儿当年赠予我们的,何止是一张戏票?那是她与陌生系统周旋的焦灼、刷屏时颤动的睫毛,和一颗欲替父母擒住整片阿维尼翁明月的心。</p> <p class="ql-block">好在没有戏票也无妨,在那个戏剧不再仅属于剧场,而是彻底“接管”了阿维尼翁的七月,在城市的任意角落,都会呈现戏剧张力满满的演出,让游人获得意想不到的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作为戏剧节的“心脏”,阿维尼翁教皇宫及周边官方剧场会集中上演全球顶尖剧团的剧目,演出前后宫殿广场上挤满讨论剧情的人群,甚至有即兴表演片段重现,也会有诸多的OFF演出。</p> <p class="ql-block">黄昏,天空被染成暖黄与淡蓝交织的色彩,古老的教皇宫在光影里更显厚重,艺人在巨大的白色圆圈(赛轮)中,伴着悠扬音乐,通过身体协调控制轮子,滚动、旋转等动作的表演形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极具视觉美感与艺术张力。</span>周围观众或坐或站,静静欣赏,整个场景艺术氛围浓郁,尽显阿维尼翁艺术节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夜晚,阿维尼翁灯光悄然亮起,为古老的建筑镀上一层暖黄光晕。魔术师身着黑色服饰,在广场中专注表演,他的动作充满巧思与魅力。周围聚集着不少人,而他将精心变的魔术,作为惊喜送给了身旁的小朋友,在这静谧又温馨的夜色里,为广场增添了一抹奇幻又暖心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白天,在阿维尼翁教皇宫古朴的建筑前,一群年轻人活力满满地舞动着。他们动作欢快且富有节奏感,肢体舒展又充满力量,彼此间配合默契,在古老建筑的映衬下,仿佛一场充满青春气息的舞蹈盛宴,尽情释放着热情与朝气,那肆意舞动的模样,为这历史感厚重的地方增添了鲜活的动感与蓬勃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古朴石墙与拱门下,一群身着蓝色系服装的表演者正围绕一根橙色绳索展开互动:有人轻盈悬吊,有人专注牵引,仿佛以肢体语言编织一则现代寓言。斑驳的历史建筑与帐篷、海报等临时元素交织,既碰撞出随性而热烈的艺术火花,又呼应了戏剧节OFF单元自由创新的精神底色。</p> <p class="ql-block">这些表演者通过夸张的服饰与凝练的肢体动作,将街道化为舞台~蓝裙翻飞的身影与石墙深沉的肌理形成奇妙对话,而围观者悄然融入场景,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从绳艺的张力到面具下的神秘凝视,每一帧都传递着即兴创作的生命力,既是对古老空间的重新诠释,亦是对戏剧本质的纯粹回归。</p> <p class="ql-block">教皇宫出口的砖石路上,时光的交接仪式静默上演。低音提琴的旋律叩击着教皇时代的巨石,France Culture的传单在昔日的权杖之地轻扬。当电台的声波与琴声在十四世纪的拱廊下交织,这座教皇城的双重灵魂,终于在声光中翩然浮现~它曾以宫殿石墙定义信仰的边界,而今,只以回声咏叹艺术的本质与自由。</p> <p class="ql-block">拍摄:又见炊烟</p><p class="ql-block">撰文:又见炊烟</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 2011年7月29日,2024年7月5~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