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也说当代唱和诗之利弊</p><p class="ql-block">/高玉梅</p><p class="ql-block">摘要:唱和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指诗人之间通过诗歌互相酬答、应和的作品。唱和诗作为唐代以降中国诗歌的创意实践,塑造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范式,流淌着古典诗歌的文化基因。然而,唱和诗发展到当代,其弊端也日益凸显。本文结合诗话文献以及具体作品,剖析其在格律精进、意境拓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批判性反思因严守形式导致的意象固化、情志弱化,性质异化等弊端,探讨当代唱和诗的突围方式</p><p class="ql-block">关键词;近体诗、唱和、次韵、利弊、突围</p><p class="ql-block">一、唱和诗异军突起横扫千年</p><p class="ql-block">唱和诗的出现,具体时间不详,但从东汉后期秦嘉与徐淑的夫妇赠答,蔡邕的《答对元式诗)等看来,早已有之。魏晋风流荟萃,文人墨客喜好雅集,唱和诗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曹氏父子引领的邺下文坛,石崇的金谷园集会,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更是被不断模仿。可以说,魏晋诗歌唱和是文学发展过程中最鲜明、最生动、也最率性的。</p><p class="ql-block">唐朝,是诗歌最辉煌的时代,唱和诗也随之出现第二个高潮。影响深远的首推白居易的香山雅集。最精彩的是白居易 vs 刘禹锡。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了千古流传的金句。宋朝重文轻武,唱和诗也此起彼和,元以下 ,唱和诗铮铮淙淙,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当代唱和诗之首,莫出毛主席和柳亚子这首七律。</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8日夜晚,国民党左派人士柳亚子感于混乱现状,想学严子陵隐居。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p><p class="ql-block">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p><p class="ql-block">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p><p class="ql-block">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p><p class="ql-block">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p><p class="ql-block">同年4月,毛泽东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p><p class="ql-block">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p><p class="ql-block">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p><p class="ql-block">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p><p class="ql-block">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p><p class="ql-block">这首回赠诗有政治的高度,有雋永的诗味。用典贴切,用词和雅,用意深长。入口清醇,细品甘烈。果然,真情所至,金石为开。感化力非常强。说他是当代唱和诗的天花板诚不为过。</p><p class="ql-block">唱和诗为何能千载不衰?</p><p class="ql-block">首先看唱和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 互动性</p><p class="ql-block"> 唱和诗多为文人雅集、宴会或书信往来时的创作,具有社交属性,展现诗人间的友谊或思想碰撞。</p><p class="ql-block">2. 模板性</p><p class="ql-block"> 唱和诗用韵受限,常见为“步韵”(严格按原诗韵脚顺序)、“依韵”(用原诗韵脚但不限顺序)、“用韵”(仅用原韵字但可自由安排)。</p><p class="ql-block"> 3. 艺术性</p><p class="ql-block"> 唱和诗既要呼应原诗,又需展现个人风格,考验诗人的创作能力。</p><p class="ql-block">其次看唱和诗的分类</p><p class="ql-block">1. 按形式分</p><p class="ql-block"> 和韵不和意:严格遵循原诗韵脚(如苏轼与王安石的多番唱和)。 内容可延续原诗主题,也可另辟蹊径,甚至反向立意(如辩论式唱和)。</p><p class="ql-block"> 和意不和韵:内容呼应,不限制用韵(如白居易与元稹的《放言》组诗)。 </p><p class="ql-block">2. 按场合分</p><p class="ql-block"> 即席唱和:宴饮时的即时创作(如王勃《滕王阁序》后的群僚和诗)。 </p><p class="ql-block"> 远程酬答;通过书信传递(如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扬州初逢”酬答)。 </p><p class="ql-block">最后看唱和诗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文学价值:推动诗歌技巧的切磋与发展(如宋代次韵诗的高度成熟)。 </p><p class="ql-block">史料价值:反映文人交际、趣味与时代思潮(如唐代“元白”唱和展现新乐府运动)。对后世研究有一定的作用,从侧面反映了人物及事件 ,可作互考印证。</p><p class="ql-block">任何事物,无利不可久立。唱和诗之所以长盛不衰,在其存在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二、如火如荼的当代唱和诗</p><p class="ql-block">1、无所不能的唱和</p><p class="ql-block">唱和诗如溪流,一自出山,再无中断。只是“时而缓,时而急”罢了。</p><p class="ql-block">在复兴的大背景下,近体诗从严冬中复苏,并欣然勃发。唱和诗也水涨船高,雨后春笋一般漫山遍野。</p><p class="ql-block">特别是电脑和手机的出现,唱和诗数量暴涨。Q 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真正让人“天涯若比邻”。可能从未谋面,还可能真实姓名都未知,但,崇山峻岭难阻,唱和的大潮汹涌澎湃。</p><p class="ql-block">唱和诗的繁兴在于它的功用性。人,大都是俗人,真正超然世外的寥寥。诗人与诗人之间的联系,唱和诗就是纽带。如:</p><p class="ql-block">寿诞唱和、周年唱和、满月唱和、结婚唱和、莺迁唱和、升学唱和、付梓唱和、荣任唱和</p><p class="ql-block">、时事唱和、节日唱和、雅集唱和等。</p><p class="ql-block">真可谓:无事不可诗 ,无诗不可和。</p><p class="ql-block">声势最大的应该是重要节日唱和。如元旦、春节、中秋、七夕、端午、五一、国庆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各级学会、诗社的精心组织下,无论唱和人数 ,还是唱和作品的数量都达到了规模空前。</p><p class="ql-block">2、跨越时空的唱和</p><p class="ql-block">有人唱就有人和,不管隔着几万里,也不管隔着几千年。隔空唱和 古已有之。今人更是屡见不鲜。老杜的《秋兴八首》、苏轼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红楼梦》里的《菊花诗十二首》等。这些经典之作,争和者如云,有人说;原唱如形,和诗如影,通过影可以窥见形。和诗从侧面体现了首唱作品的精妙和首唱者的人格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学美的追求和传承。</p><p class="ql-block">三、泛滥成灾的唱和诗</p><p class="ql-block">传统唱和诗是士大夫阶层的雅集文化,基本是“一唱一和”或者“一唱几和”。这种模式在21世纪出现剧烈膨胀。据《2023中国网络诗歌发展报告》,社交媒体平台年均产生约420万首“互动诗歌”,其中明确标注“和诗”“接龙”的作品占比37%。这种创作狂欢背后,映射着传统诗学基因与数字文明的激烈碰撞。海量的唱和诗乍看是诗的繁荣,细思是诗的劫难。当唱和诗只是被当作文字游戏,毫无底线地玩弄,无疑,它的文学价值就被打折打折再打折了。</p><p class="ql-block">四、无病呻吟的唱和</p><p class="ql-block">唱和诗是双刃剑,其利在诗歌技巧的淬炼,诗歌内容的翻升。其弊有三。其一,形式束缚。其二,内容受限。其三,过度社交性。唱和诗如整型院出来的,千人一面。撞衫率太高是非常无趣的。注重形式也弱化了诗歌的抒情本质,使得唱和诗大都缺乏个人情感和独特见地。</p><p class="ql-block">严羽《沧浪诗话》中痛批:和韵最害人诗。苏轼也曾说:次韵实作诗之大病,如舞人缚绳,终非自在。就拿老杜的《秋兴》来说吧,中有一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砧,这个东西今天生活中已经很少用了,但步韵者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于是就出现了“深秋日夜淋淋湿,仙子难敲玉女砧”金声玉振人文地,东粤菁华垫旧砧。这种显而易见地凑韵多如牛毛。</p><p class="ql-block">有一位王先生,写了一首纪念改革开放的诗,结句是“序改春秋情改未?梅香袅袅绕山林”。和诗很多,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待到春浓花满地,拾来佳句入翰林”</p><p class="ql-block">“九州共聚中华梦,兴旺先鞭傲世林”</p><p class="ql-block">“赓新英锐东风引,妙手鸿谟快活林”</p><p class="ql-block">“碧水东流山未老,幽香阵阵透默林”</p><p class="ql-block">为了步上这个林字,可谓是绞尽脑汁了,然而,词不达意,东拉西扯,这样的唱和直接拉低了唱和诗的水平。</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用韵的,可能是编辑特意留给读者的“彩蛋”。“卅载风华赤子心,白云苍狗总难淫”。这个“淫”字 ,是如何的煞费苦心呀。</p><p class="ql-block">写和诗,以难见巧。迎难而上固然是勇气可嘉,但是,大可不必瘦驴拉硬屎。</p><p class="ql-block">钱钟书说:唱和诗如围棋对弈 ,工巧可喜,然局终谱散 ,留者寥寥。一般来说,和诗要超出首唱较难。因为,首唱往往是感事而发,而和者往往是因人而作。为唱和诗打上非常明显的追捧烙印。这些诗徒具形式而缺乏情感 ,是文字堆砌的冰山,没有温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诟病,有的人甚至说唱和诗乃恶俗之举,可以休矣。文学史家袁行霈指出:唱和诗在文化互动中催生了大量平庸之作,但少数佳作仍然值得关注。把唱和诗一棒子打死,有失偏颇。不能因为汤不好,就把锅摔了。</p><p class="ql-block">五、唱和诗的突围</p><p class="ql-block">当代唱和诗已经被贴上了劣质品的标签。多而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余光中说:限制中求自由。</p><p class="ql-block">首先,形式上没必要刻意步韵依韵,用韵即可,甚至不必追求同韵,因为,古人最初唱和并不限韵,元白之后方才盛行。</p><p class="ql-block">其次 字句上锤炼,李东阳《书同声集后》提出“言异而心同”之说,强调唱和诗的差异性、多元化。</p><p class="ql-block">最后,内容上不要拘泥,一个坑里的胡萝卜,也可以长得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不妨借鉴一下王维与裴迪的辋川唱和,二十首五绝共同建构“空山无人”的禅境,开创“组诗和答”的意境叠加模式。《苕溪渔隐丛话》评:“摩诘诗中有画,迪公和之,画中得禅。” </p><p class="ql-block">小结:利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所谓唱和诗之利弊,在人,不在诗。唱和,不是附和。唱和无过,滥制为过。首唱须把格调提升,曲高寡和未必坏事;和者须把格局打开,为和而和不如不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介:并州雪主,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执教英语。常涉猎于古典文学,以专业为副业。未风生水起,余微波粼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