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话赞阅兵</p><p class="ql-block">铁九师:倪作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千万死难血泣,</p><p class="ql-block">十四亿国人铭忆。</p><p class="ql-block">八十载恭庆战绩,</p><p class="ql-block">千百年共话崛起。</p><p class="ql-block">神秘出场壮军魂,</p><p class="ql-block">公开展试扬国力。</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合金拳,</p><p class="ql-block">军民聚一谁敢敌!</p><p class="ql-block"> 20250903</p><p class="ql-block">《家话赞阅兵》七律导读:民族记忆与强国雄心的诗性交响</p><p class="ql-block"> 倪作林先生的这首七律以家国对话的视角,将历史悲壮与当代豪情熔铸于五十六字之中,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民族精神画卷。诗作以“家话”为切入点,实则展现的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强国愿景的宏大叙事,在平仄律动中完成了一次对阅兵盛典的深度美学诠释。</p><p class="ql-block"> 首联“三千万死难血泣,十四亿国人铭忆”以数字形成强烈对比,三千万殉国者与十四亿当代人之间建立起庄严的历史契约。“血泣”二字兼具视觉与听觉的震撼力,将抗战记忆转化为永不干涸的精神血脉,而“铭忆”则昭示着集体记忆的主动传承,为后文的当代叙事奠定伦理根基。</p><p class="ql-block"> 颔联“八十年前庆抗战,千万年后贺崛起”打破线性时间观,让历史性胜利与未来性崛起在诗中并置。“庆”与“贺”的动词选择颇具深意,既保持了对历史的敬畏,又传递出走向未来的自信,形成民族命运的双向对话。</p><p class="ql-block"> 颈联“神秘出场壮军魂,公开展试扬国力”精准捕捉现代阅兵的双重意义:新型装备的首次亮相既是对军队士气的凝聚,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透明化展示。“神秘”与“公开”的辩证关系,折射出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战略自信。</p><p class="ql-block"> 尾联“中华民族合金拳,军民聚一谁敢敌”以金属意象收束全篇,“合金拳”既是军事硬实力的隐喻,更是军民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最后以反问句式作结,在豪情中蕴含克制,彰显的是守护和平的防御性战略文化。</p><p class="ql-block"> 全诗四联分别对应历史记忆、时间哲学、现实展示和精神宣言四个维度,形成完整的意义闭环。在格律方面,“泣”、“忆”、“起”、“力”、“敌”的仄声韵脚选择,使诗歌始终保持着铿锵有力的节奏感,与阅兵式的步伐形成异质同构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律超越了一般颂诗的浅表赞美,通过历史与当代的互文、军事与民心的融合、展示与威慑的平衡,实现了民族情感与理性精神的统一,堪称现代旧体诗书写重大国家仪式的典范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