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我们一家人到多伦多皇家博物馆游览,该馆收藏中国文物量级仅次于大英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约43,000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超过5万件。 博物馆(ROMicon)其中陈列的“中国古墓”:墓葬包含完整的石雕墓门(琉璃瓦顶)、文武石翁仲(各高约3米)、石骆驼、石供桌、八角形坟丘(围栏刻民间故事),总重达150吨。墓门浮雕“麒麟瑞兽”与“鹿猴图”(猴持桃引鹿)。石像生雕刻精细,文官持笏、武将执鞭,体现明清高官墓葬规格。在中国馆内按原貌复原,形成独立展区,配有“祖大寿墓”标识牌(近年已补充身份争议说明:墓主身份争议:从“祖大寿”到其子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墓的主人是明末清初名将祖大寿(1579–1656)。他是吴三桂的舅舅,曾守宁远重伤努尔哈赤,降清后病逝。 盗卖者是英籍皮货商克罗夫茨(C. T. Currelly),1919年受博物馆委托在中国搜罗“完整明清墓葬”,勾结自称“祖氏后裔”的当地人(实为文物贩),以“修缮”为名拆墓;贿赂清河县令1000大洋获准搬运;分装数百箱(含巨型石构件),经天津塘沽海运至加拿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ROM创立初期(1912年开放)亟需“镇馆之宝”,支付克罗夫茨2万加元报酬及运输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葬搬迁被批为“绝无仅有的盗墓史案例”,凸显20世纪初中国动荡期文物大规模流失的悲剧。ROM中国藏品(含壁画、甲骨、佛像),多由传教士/商人“收购”所得。这座“漂洋过海”的墓葬,是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典型缩影。其身份从“名将祖大寿”到“子侄墓”的考证转折,更揭示历史文物在商业利益与殖民语境下的复杂叙事。ROM的展陈虽令观众惊叹中国古代艺术,却无法弥补文物被迫迁徙的创伤。投降清朝的祖大寿,即使子孙后代再显贵,也难逃“被移民”加拿大的结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