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07-11 一条古蜀道 半部华夏史(14)千佛崖之二

夏蝉不可以语冰

<p class="ql-block">继续参观大云古洞</p><p class="ql-block">里面的莲台菩萨服饰都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手势则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据说有一部分因为损毁严重</p><p class="ql-block">是清代补的</p><p class="ql-block">唐代的菩萨虽然说已经风化了</p><p class="ql-block">依旧看得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超凡神韵</p><p class="ql-block">而清代的则明显缺少神韵</p><p class="ql-block">所以为什么说大唐盛世</p><p class="ql-block">菩萨都是人去打造的</p><p class="ql-block">而人是怀着主观意识的</p><p class="ql-block">我对这个世道是满意的我感受到了幸福</p><p class="ql-block">才能打造出这种音容相貌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这俩估计是清代的</p><p class="ql-block">看上去有些呆板</p> <p class="ql-block">这俩显然是唐代的</p><p class="ql-block">看这稍稍隆起的小腹</p> <p class="ql-block">看完大云古洞解说就走了</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自己参观</p><p class="ql-block">据她说一般大云古洞都是不带着看的</p><p class="ql-block">她是看我们这个队伍特别认真</p><p class="ql-block">而她也特别喜欢这个窟</p><p class="ql-block">所以才特别带我们来的</p> <p class="ql-block">中心柱窟</p><p class="ql-block">400号窟 唐</p><p class="ql-block">双室窟,外室方形敞口,窟门左右两侧雕二力士,雄壮威武;内室方形平顶,窟内凿中心方柱(未完工)。中心方柱正面大龛凿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五尊像,龛壁浮雕双树。主佛双手胸前结转法轮印。</p> <p class="ql-block">这么小的天王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佛教造像中常见的组合形式,指以主尊佛为中心,两侧对称配置两位弟子、两位菩萨及两位天王的七尊像群,多见于石窟、寺庙等宗教艺术中,象征佛法传承与护法体系。‌‌</p><p class="ql-block">该组合以主尊佛(通常为释迦牟尼佛)为核心,两侧依次为:</p><p class="ql-block">‌二弟子‌:多为迦叶与阿难,分别代表苦行智慧与多闻持戒,形成老少对比的视觉符号。‌‌</p><p class="ql-block">‌二菩萨‌:常见文殊与普贤,象征智慧与行愿,或为观音、大势至等菩萨,体现慈悲与愿力。‌‌</p><p class="ql-block">‌二天王‌:通常为东方持国天王与南方增长天王(或北方多闻天王),身着铠甲,姿态威严,象征护持佛法、降伏魔障。‌‌</p><p class="ql-block">弟子代表僧团传承,菩萨象征大乘精神,天王体现护法力量,共同构成佛法“三宝”(佛、法、僧)与护法体系的完整表达。‌‌天王形象源于古印度神祇,经佛教改造后成为“天趣众生”,强调因果护法而非神权崇拜。‌‌</p> <p class="ql-block">浮雕双树</p> <p class="ql-block">雄壮威武的二力士</p> <p class="ql-block">路过好多不知名的窟</p> <p class="ql-block">北大佛窟</p><p class="ql-block">(138号窟唐)</p><p class="ql-block">敞口平顶窟,后壁低坛凿一佛二弟子,主尊为弥勒佛,高4米,是嘉陵江流域开凿最早的弥勒大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在想这个坐姿应该是个弥勒佛</p><p class="ql-block">果然</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对面的高铁</p><p class="ql-block">是看到好多人乘高铁拍千佛崖全景</p><p class="ql-block">想着我们乘返程的高铁时也拍一张</p><p class="ql-block">结果后来完全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窟的佛祖头上像开了花一样</p> <p class="ql-block">这个窟的弟子有点胖</p> <p class="ql-block">神龙窟</p><p class="ql-block">(493号窟706年</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唐神龙二年(706年),圆拱形敞口大龛,龛内凿弥勒大像一尊,</p><p class="ql-block">倚坐于束腰须弥座上。神龙为武则天最后一个年号,中宗继位后继续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居然只有一个佛</p><p class="ql-block">也不配弟子、菩萨什么的</p><p class="ql-block">不过保留得还挺好</p> <p class="ql-block">涅槃龛</p><p class="ql-block">(495号龛唐)</p><p class="ql-block">方形敞口平顶龛,龛内凿释迦涅槃群像一铺,释迦头北足南侧卧于方台上,周围环绕十大弟子,龛后壁浮雕娑罗双树,龛口雕二力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佛看上去都被摸包浆了</p><p class="ql-block">据刚才那位解说所说</p><p class="ql-block">摸包浆了也就不会继续风化了</p><p class="ql-block">所以现在关于这些佛像的保护也有不同流派</p> <p class="ql-block">娑罗双树</p><p class="ql-block">还以为是两棵娑罗树的意思呢</p><p class="ql-block">原来这种树的名字就是娑罗双</p><p class="ql-block">娑罗双和菩提树同称佛教的两大“圣树”,据传释迦摩尼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双下。菩提树象征着向善而得道,娑罗双象征着守信而圆满。</p> <p class="ql-block">这是观音么?</p><p class="ql-block">跟大云古洞里的莲台观音很像</p> <p class="ql-block">这个菩萨闭着眼睛好享受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个挺全</p><p class="ql-block">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p> <p class="ql-block">这个力士尽管没了头</p><p class="ql-block">肌肉还是相当扎实的</p> <p class="ql-block">千佛窟</p><p class="ql-block">(689号窟唐)</p><p class="ql-block">中心坛背屏窟,中心佛坛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九尊像,背屏镂雕菩提双树,双树间浮雕天龙八部,窟室四壁雕千佛。</p> <p class="ql-block">四壁的千佛</p><p class="ql-block">有点点题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菩提双树间的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二力士</p> <p class="ql-block">持莲观音窟</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初盛唐之交,窟内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背屏浮雕天龙八部。左侧持莲观音,体态婀娜,雕刻精美,被誉为"东方美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窟有点特别</p><p class="ql-block">居然二佛并坐</p> <p class="ql-block">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迦叶阿难二弟子</p><p class="ql-block">果然一老一少</p> <p class="ql-block">东方美神持莲观音</p><p class="ql-block">想起龙门石窟也有一个特别婀娜的观音</p> <p class="ql-block">供养人窟</p><p class="ql-block">(805号窟唐)</p><p class="ql-block">方形敞口平顶窟,窟中央凿长方形佛坛,坛后通顶大背屏,中心佛坛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窟内三壁雕六对夫妇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供养人像</p><p class="ql-block">六家出资修的窟</p><p class="ql-block">可见大家都不太宽裕</p> <p class="ql-block">刚刚那个解说员好可爱</p><p class="ql-block">她找到落落又把我们集合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说是还有两个重要的洞窟忘记讲了</p><p class="ql-block">感觉她对这份工作是真的相当热爱</p><p class="ql-block">就是半山腰这两个</p><p class="ql-block">看上去确实相当精美</p><p class="ql-block">唐代睿宗年间由一个利州刺史开凿的</p><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高官</p><p class="ql-block">所以这边大的窟基本上都是官员的</p> <p class="ql-block">特殊的点一个在于这个佛像戴了顶帽子</p><p class="ql-block">这个帽子不是佛冠而是皇冠</p><p class="ql-block">题材是唐初由中国使臣王玄策带着雕刻巧匠宋法智从中印度的菩提寺临摹回来的</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出家前是王子</p><p class="ql-block">这在印度众所周知但在中国需要解释</p><p class="ql-block">所以戴冠释迦牟尼就出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法智是唐代宫廷雕塑家,活跃于贞观至麟德年间(627-665年),主要参与佛教艺术创作。他融合印度笈多艺术风格与唐代审美特征,在佛像衣纹处理、比例规制等方面形成独特技法,开创了“唐式佛像”雏形。 </p><p class="ql-block">艺术贡献</p><p class="ql-block">宋法智将印度造像量度制度引入中土,完善佛教造像规范体系,推动佛教艺术从异域风格向华夏审美转型。他参与长安地区皇室及寺院建造,技术传承通过宫廷匠作体系实现标准化,为龙门石窟、敦煌唐代窟龛造像提供技术范式。 </p><p class="ql-block">历史定位</p><p class="ql-block">作为唐代佛教艺术转型期关键人物,他与玄奘、王玄策并列为贞观时期佛教艺术发展的三大推动者。其艺术活动集中在长安,服务于佛教寺院建设,技术特点体现在“湿衣出水”式衣褶表现、唐人相貌特征的面部塑造,以及基座装饰融合中印元素。 ‌</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宋法智的创作平衡宗教庄严与世俗美感,例如洛阳敬爱寺造像工程被时人誉为“巧夺天工,梵汉合璧”。其作品虽未有实物留存,但《历代名画记》等典籍记载的“天竺遗法,中夏变通”流派,印证了他在艺术传播链条中的技术支撑角色。</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特殊点在于它们的雕刻方式</p><p class="ql-block">其他窟的佛像全都是贴壁的</p><p class="ql-block">这里则是中心坛背屏式镂空透雕</p><p class="ql-block">也就是把平面造像变成了立体的</p><p class="ql-block">三大优势 </p><p class="ql-block">一是透光</p><p class="ql-block">光线可以透过左右两侧甬道的镂空进入窟内</p><p class="ql-block">二是力学</p><p class="ql-block">背屏通顶起到了支撑作用</p><p class="ql-block">三是美学</p><p class="ql-block">具有独一无二的立体效果</p> <p class="ql-block">僧人也来参观</p><p class="ql-block">穿这么多不热么?</p> <p class="ql-block">这三个字是明朝陕西按察司官员来天球题写</p> <p class="ql-block">哇 这两个窟也很精美</p><p class="ql-block">而且保存得好好</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全景</p><p class="ql-block">远看还以为是一截木桩呢</p> <p class="ql-block">烧过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再次回到大云寺</p><p class="ql-block">按解说所说</p><p class="ql-block">等参观结束了再来看这里的展陈</p><p class="ql-block">印象会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寺前两头奇怪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蜀道明珠 千佛重光</p><p class="ql-block">——千佛崖摩崖造像老照片展</p><p class="ql-block">广元"北接秦凤、南通巴蜀",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南北要冲。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北魏在东晋寿郡置西益州(治所在今广元市),广元石窟开始开龛造像,千佛崖第226、535、726窟及皇泽寺45窟约开凿于此时,是西南地区最早的石窟,亦是中国石窟传播与发展链条上联接南北石窟最重要的一环。广元石窟在唐代兴盛,尤其武周至盛唐时期创作出大量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艺术作品,堪为西南地区北魏、唐代造像代表之作,后历经一千余年持续不断的营建,形成了千佛崖、皇泽寺等规模宏大的佛教石窟群。</p><p class="ql-block">千佛崖,位于广元城北十里的嘉陵江东岸山崖上,蜀道金牛道沿崖下穿行,是古时连接关中至西南的交通要道,为佛教传播、开窟造像提供了便利条件。千佛崖摩崖造像现存950龛窟、造像7000余尊,主要开凿于北朝至唐代,五代以后主要为装彩,清代有少量开凿,是四川境内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隋唐时期长安与益州等地造像风格不断传入,广元石窟逐渐形成兼收并蓄、融汇南北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川渝石窟与中原石窟的联接点,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展让田野调查有了新手段。19世纪末开始,德国、法国、瑞典、日本等外国学者纷至沓来,深入中国腹地进行长期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以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者实地考察了数以干计的古建筑、佛教建筑及石刻等,留下了大量的图纸、照片。新中国成立后,相继组织开展多次文物普查、考古调查。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记录了广元石窟这部鲜活的社会文化史,也为广元石窟的保护、研究、利用提供了可视史料。</p><p class="ql-block">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广元崖石窟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变迁,重温那些逝去的、幸存的遗迹,体验广元石窟生命脉搏的跳动。</p> <p class="ql-block">1893年冈仓天心、1902年伊东中太(日本)拍摄</p><p class="ql-block">明治维新后,大批日本学者或个人或组成团队来华考察,考察涉及人类学、美术学、考古学、建筑学等多个领域。1893年,冈仓天心(又名冈仓觉三,1862-1913年,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家、思想家)和他的学生早崎稉吉(1874-1956年,熟习摄影、中文)首次来华,考察了烟台、北京、洛阳、成都等地区,并留下珍贵影像。大村西崖(1868-1927年,日本美术史学者,评论家)在其1915年出版的《中国雕塑史》一书自序中写到"所幸明治美术界先达故冈仓觉三君先我游彼之地,早注目于中国古雕型,传广元干佛崖等写真。"1901年伊东中太(1867-1954年,日本建筑史家)首次来华测绘紫禁城,1902年第二次来华,并于当年10月20日调查广元皇 泽寺、千佛崖。后关野贞(1868-1935年,日本建筑史家)、常盘大定(1870-1945年,日本古建筑学家)等多次来到中国,并出版《中国文化史迹》《中国佛教史迹踏查》《辽金时代的建筑及佛像》等著作</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与金牛古蜀道</p> <p class="ql-block">1908年恩斯特·柏施曼(德国)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采自《中国建筑和景观1923年出版</p><p class="ql-block">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又译鲍希曼)( 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p><p class="ql-block">年),1902年以东亚国家驻防部队旅中国建筑官员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后在1906-1909年正式开始对中国建筑考察,先后穿越中国14个省区行政省份,对中国建筑进行了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照片内容涉及北京、河北、山东、四川、浙江等全国很多省区,记录了一百年前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景、风俗。1923年《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of China (1906-1909)》中国的建筑与景观(1906-1909年)一书在柏林出版。</p> <p class="ql-block">1914年维克多·色伽兰等(法国)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采自《中国西部考古记》</p><p class="ql-block">1914-1917年,法国人色伽兰(又译谢阁兰, Victor Segalen ,1878-1919年,诗人、考古学家)、拉狄格( Jean Lartique ,1886-1940年,海军军官、考古学家)等组成中国考古调查团,主要是调查陕西的秦汉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汉代石阙及佛教遗迹。色伽兰等人重点调查了广元、巴中地区的佛教遗迹,后1923-1926年出版了《中国考古调查团图录》。</p> <p class="ql-block">1914年法瑞尔·雷金纳德·约翰( farellRegina )</p><p class="ql-block">图片采自《彩虹桥1921年出版</p><p class="ql-block">法瑞尔·雷金纳德·约翰(1880--1920年)( Farrell Reginald John ),英国人,旅行家,植物收藏家,到亚洲旅行,主要是为了寻找不同种类的植物,将许多亚洲的植物带回英国,种植在他家附近。本图采自他写的《 The Rainbow Bridge 》(《彩虹桥》)一书,该书1921年出版,书中对千佛崖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段砂岩绝壁向我们逼近,崖壁的正面仿佛是一面雕刻的画廊,画廊里有数不清的石窟、石穴和壁龛,这些石窟、洞穴和壁龛里充满了经文、圣神的场景、佛像、观音、圣人、天使、方丈以及虔诚者。在中国的多处石刻中,广元的千佛崖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至1943年,张大千拍摄</p><p class="ql-block">张大千(1899-1983年),名爱、季爱,字正权,号大千。四川内江人,在绘画、书法、诗词、鉴赏、金石、园林、烹饪等领域成就卓越,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是二十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1939、1940和1943年,张大千三次途径广元考察了皇泽寺和千佛崖</p> <p class="ql-block">1938年至1939年间,保罗.克利福德.唐克(美国)拍摄</p><p class="ql-block">1937年至1939年间,保罗·克利福德·唐克( Paul Clifford Domke )和约翰·卡顿( Jack Caton )是卡尔顿学院任命的两名"卡尔顿在中国"代表,在中国山西汾阳铭义中学教授英语。因战乱教学中断,照片为他们在1939年回国之前途经广元时拍摄。</p> <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营造学社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26日至1940年2月16日,中国营造学社开展川、康古建筑田野调查,梁思成(1901-1972年,建筑历史学家)、刘敦桢(1887-1968年,建筑史学家)、莫宗江(1916-1999年,建筑历史学家)等从云南昆明出发,辗转四川、西康两省35个县,探访、发现并记录古建筑及其他各类古迹730余处。于1939年12月7日调查千佛崖,并留下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营造学社调查期间,发现广元千佛崖因筑路被破坏近半,又听闻公路拓宽工程计划炸毁剩余造像,梁思成紧急上书交通部及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阻止了炸崖拓路计划,后川陕公路改善工程动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施工时遵照了梁思成保护古迹的建议。</span></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卢舍那佛(214号)佛塔</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拍摄</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来广元进行考古调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拍摄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元石窟相关影像资料,资料来源于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四川省文物馆</span>藏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影像资料整理"(2021JDKY0018-07)课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果(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拍摄照片</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千佛崖摩崖造像的保护,20世纪70年代,成立广元县文物管理所(1985年升格为市文物管理所),形成了专职管理机构、专职人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护管理的新局面,建立了完善的千佛崖石窟档</span>案资料,各种研究成果亦不断丰富。</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和108国道</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保护展示利用老照片</p><p class="ql-block">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将千佛崖文物保护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程、城乡统筹示范工程、改善民心的民生工程强力推进。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历经三年的建设,千佛崖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园区整体风貌得到有效改善,2012年获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其实园区内随处可见这种二维码</p><p class="ql-block">无需下载 扫码即用</p><p class="ql-block">但是貌似是要收费的</p><p class="ql-block">还是算了</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皇泽寺外的街边小馆里吃的</p><p class="ql-block">来这里几天</p><p class="ql-block">发现四川人民真是爱极了这种辣椒油</p><p class="ql-block">连吃小笼包都要蘸辣椒油</p><p class="ql-block">实在是适应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