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的美篇

Terry

<h3>  石人湾传奇<br>作者 特立(TERRY)</h3> <h3>(1)疫情发生后的2020年盛夏,政府暂时撤销了疫情时期的封控措施,终于可以自由出行。笔者夫妇与小舅子自驾郊游来到漫野绿色的石人湾。时隔50年,山乡与城镇发生了巨变。这座三面环山的石人湾山村也随着变成水丰草美、溪流绕梁、鱼翔浅底,夏季芦苇摇曳、冬季丹顶鹤、黑鹳等珍稀鸟类的越冬地。石人湾一跃变成河滩草地与湿地生态构成的自然景观,被列为呼和浩特市区唯一市级自然保护区。<br>当笔者一行到达石人湾村,在当地老乡的指点下来到石人旁,只见一尊无头站立石人与一只卧式石羊作为文物被圈在一个长方形铁栅栏里并拍了照。笔者联想在手机微信里看到的一张石人老照片,居然是两个无头石人:一个站立,一个倾斜趴在坑洼处,还有一只卧式无头石羊。笔者不由得想起1969年寒冬的往事。<br>那是1969年底,笔者在家待业已有半年多,眼看就要过年,生活仍然无着。他突发奇想就和同样失业在家的老赵携带上海双镜头海鸥牌120相机骑自行车沿东郊白塔向东南经河西公司、二十家村、五十家村一路想给村民照相,最远到达距呼市三十多公里的石人湾村。但由于当时农民们都很贫穷,根本没钱照相。</h3> <h3>(2)那天阴寒刺骨,每当沿途进村敲开村民的家门问他们是否想照相,他们都摇摇头苦着脸答道:“哎,连肚子也填不饱还照什嘛相呢?!”他俩只好硬着头皮前行一直来到石人湾村口,看见羊肠小道两旁各立着两尊石人。一个大约两米高80公分宽,完好无缺;另一个虽然大小一样,但斜躺在对面乱石枯草中。他俩走近石人定神看了看,环绕石人湾村一无所获后踏上归途,但仍然叫喊“有人照相吗?一块一份。”但沿路碰到的极少村民无人问津,只顾低头缩脖手揣袖筒各自东西。<br>资料显示,石人湾村原名“井澄沟”,得名于村西口的宋辽时期遗留的两尊立式石人雕像。文臣持如意、武将握宝剑相对而立,石猪石羊呈卧式其中。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时曾途经此地,石人湾村的辽代古墓遗址仍然保存完好。据有关资料称,石雕最初共有四尊,石猪石羊各一只,但现在仅存两尊无头石人和一只无头石羊。<br>史上还有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有必要交代,就是上面提到的石猪雕塑后来不易而飞。原来石人湾下方有个叫朱亥的村庄。据传,一次山洪过后石人湾村的辽代古墓受到严重冲击,古墓环境面貌全非,虽然两尊石人完好无损,石猪和石羊被冲走。后来石羊在近处找到,石猪却被冲到下游一个村。而猪在十二生肖中叫“亥猪”,因此该村因石猪的到来以谐音得名“朱亥”村。更蹊跷的是民国初年在距离两尊石人北面不远开了一条渠。当注水一整天后渠中始终没看到水,不知流向何处让人大惑不解,更增添了石人湾的神秘色彩。</h3> <h3>(3)说到朱亥村,老赵他俩当时在石人湾村就听到一桩发生不久的离奇命案。一个年近六旬,无依无靠的五保户瘸腿樵夫,公社照顾他住在朱亥村小学的一间简陋小屋负责看护小学大院。平时老人生活简单规律,时常在地里搂柴火,捡菜帮菜叶。虽然弟弟去世,有时也去侄儿家串个门坐一会儿。那年传说他在石人湾村地里捡到一件什么宝物藏起来,在村里传的沸沸扬扬……<br>没过多久的1969年暑假,以往时常把校园料理得井井有条的勤快老人突然好几天不见踪影。侄儿感到不对劲,就让十岁的儿子去学校看看是怎么回事。小儿子回来说:锁着门,从破纸窗看家里没人。他侄儿以为可能闲不住的大爷又转到什么地方没回家,也就没放在心上。又过了几天侄儿仍然没见到老人的身影,于是就自己去学校看个究竟。<br>当他看到老人屋子的房门仍然锁着,来到窗前踮脚一看屋里空无一人,炕上破被乱作一团,于是到处寻找仍然杳无音信就报了案。当公安人员打开房门一看,才发现老人左膝跪地,右腿做蹾式,弯腰头触地,左手扶地右手往炉灶里添加柴草的样子,地面上一大滩黑血。看样子老人已经死去多日,墙角的破柜子倒在一边。警方始终没能破案……</h3> <h3>(4)当时他俩听到三个月前发生的这起杀人命案已是寒冬腊月,于是在村里转了一圈也没招揽到照相生意,就离开石人湾。在返回时路经那两尊石人雕塑他们还特意观察了的周围环境,看到那两尊石人附近确实有掏挖过的迹象。当时老乡说:两年前红卫兵进村可下辛苦也没有找到古墓,就气急败坏进行了所谓的“破四旧,打砸抢”运动。他们把另一尊石人推倒,把石人头部砸掉拿走头部,这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情形。”<br>他俩让那老乡给他们在站立石人旁拍照后就返回五十家村,没走多远在毛毛雪中碰到一个棉袄裹身铁锹夹在腋下的村民,老赵迎头用当地话很有礼貌地问道:<br>“结拜,麻烦你问问你们村儿有没有想照相的。”那个朴实敦厚的村民看上去四十岁,善良写在脸上答道:<br>“行呢哇,我绕村子好好问问,咋也有人照相呀哇?!将将儿听说有两个城里来照相的,等我放下农活出来眊瞭到不见了。我先问问我侄女,看她照不照。”那村民热情微笑答道。于是老赵他们一行三人开始东家进西家出地招揽照相生意。<br>那个村民叫朱二栋时年三十八岁仍然单身。其父母早已过世,和弟弟相依为命,并帮弟弟成了家,一个侄女刚满十三岁。弟媳是山西境内一个贫穷山村的姑娘,由于家贫十六岁嫁到朱家,生下这个女儿不久就去世了。此后弟弟一直和他的女儿相依为命。哥哥朱二栋有时过来帮忙,他俩都非常疼爱这个姑娘。</h3> <h3>(5)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朱二栋的大力帮助下,直到下午两三点他们才东拼西凑揽上五六家照相生意。姑娘们穿上春节才能穿的花边毛衣拍了青春照,并给两家拍了全家福。那时他们都拿不出现钱付照相费,只好用猪肉做交换。朱二栋在村里威信颇高,以他的人格担保,老赵两人当下得到六斤尚好农家猪肉。他俩承诺待回城洗好照片下次送到村里。<br>结束照相回到朱二栋家,他俩在老朱大哥的热情款待下吃到他家仅有的一点儿白面做的烙油饼和炒鸡蛋身体立马暖和。吃饱喝足后已是下午5点,他们才踏上回程,但狂风乍起,雪越下越大。他们骑车到白塔时只能顶风冒雪艰难推车前行,但迎面的肆虐狂风暴雪使他俩不能前行只好停下歇息。此时笔者索性横躺在大雪纷飞的公路上拦截来往的少量汽车,但过往车辆宁可绕开也不肯停留。<br>多亏了朱二栋的烙油饼炒鸡蛋,不然他们真的会冻死在公路上……。结果他俩龇牙咧嘴冰霜挂满面颊和衣帽,顶着刺骨寒风暴雪推车艰难前行。他俩终于在半夜一点才看到远处呼市雪雾交加中的微弱灯光,半夜两点才瑟瑟发抖回到家。后来朱二栋和老赵结为互通有无的朋友,农闲时来呼市看望老赵,接下后半生的缘分。</h3> <h3>(6)时空五十载,石人湾竟然成了呼和浩特东郊最大的天然公园,成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多样生物培育基地。在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的支持下,石人湾的特殊自然环境与辽代古墓遗迹形成呼和浩特又一处水丰草美的旅游胜地。这样优越的天赐条件和古墓石人环绕的湿地,使农耕得到优势发展;湿地招来赤色麻鸭、斑鸠嘴鸭子等候鸟。野生丹顶鹤、狍子、赤狐等陆地动物也陆续出没于石人湾一带。<br>下面有必要说说笔者和老赵在石人旁拍照的影像和下载保存的几张石人湾照片:<br>第一张是笔者和老赵1969年底在石人旁拍照的影像,目前是唯一有头石人见证。第二张照片是文革打砸抢后躺倒的无头石人照片。第三张照片是网上下载的,可以看出文革后把躺倒的石人又立起来,但两尊石人都已无头。第四张照片也是网上下载的,两尊石人被铁栅栏围以来。第五张是笔者2020 年夏自己拍的,但栅栏中只有一尊石人。<br>看到这五张不同时期的石人照片,笔者感到石人湾确实具有传奇色彩,尤其是改开后一尊石人得而复失(你懂得)。从笔者亲眼看到的有头石人,照片上横躺竖卧的无头石人,又出现的两尊直立石人照片,到栅栏围起的两尊石人到一尊石人不翼而飞,令人费解实在离谱!然而,尽管石人湾的传奇历史被现实掩盖,游人仍然陶醉在石人湾的美景中……</h3> <h3>作者简介:熊崇岐,笔名特立(Terry),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1982年毕业后先后在中学中专任英语教员,后期在内蒙古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仍然当英语教员,职称副高。在几十年学校任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满园桃李。擅长俄语的他曾在内蒙古供销学校兼任俄语课,并几次赴俄罗斯当俄语翻译。<br>他热爱文学艺术和音乐,写过诗作过画也创作过歌曲,曾经读过不少世界名著,退休后又拿起笔杆开始写作,已刊出《欧洲梦幻之旅》《烟花三月下扬州》《新疆旅游日记》《荒毛地》《归绥市》《归绥市的城门》《青城电影》《抓壮丁》《蓝宝石的故事》《图瓦的祭奠仪式》《伊尔库茨克奇遇》《图瓦中医诊所》《老三届的考学之路》《母爱永恒》《难忘的学校乐队》《墓葬文化》《果戈里故事简介》《刘汉及其家人》《师生情》《珠海圆明新园》《惠州打工》《五十年代绥远城》《龙的故事》《绥远城西街》《神游深圳》《炼狱》《大串联》《士兵之歌》《冰海沉船》《悲惨世界》《陈年往事》《教育的诗篇》《绥远城的满族》《乡村女教师》《话说归绥城门》《从历史走来的青城》《经典电影的魅力》《齐纳尔巴图》《远去的欧洲系列》《战争与和平启示录》《复活》《共产党员》《草原恋》《唐·吉诃德》《山西大院》《呼唤真善美》《台湾三叔》《伊尔库茨克火车站》《哈姆多瓦农庄》《电影名人瓦尔特》《满族服饰》《吃水不忘打井人》《流浪者观后》《贵族与豪门》《索菲亚大婶》《中西方墓葬文化》《遥远的高头窑》《呼市青城公园》《魂牵梦绕的电影宫》,再写一篇《石人湾传奇》以飨读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