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就知道自己话多,还为此专门反思过几次。但有时候就是忍不住,特别是小酒一咪,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住!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以为我内向,其实我习惯在心里面自己与自己对话。如今到了这把年纪已无所顾忌,往往同桌人中我是最年长之一,所以胡乱发表的议论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我一直搞不懂,一个人一辈子要讲的话是否有个定数,小时候没讲完的老了要补齐!</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读书,最近好巧不巧,连续读到号称明朝第一人王守仁的名言:“一个人话多表明这个人很蠢,如果话很多则是相当的蠢”。第二句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艾默生说的:“能控制住自己嘴巴的人都很厉害,不管是吃饭还是说话。”第三句则是罗曼罗兰的:“任何关系都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上来就交待得清清楚楚,这不是真诚,这是傻。”</p><p class="ql-block"> 读了一辈子书,连续几天都能触动神经的却是难得,王守仁只用了一句话就戳破了言语浮泛的迷障。生活中总不乏有这样的场景,饭桌上好朋友们容忍我喋喋不休。从世界大事到生活中的琐碎,说着说着就失了分寸,漏出了浅薄。一个真正通透的人,不应该靠口舌的张扬,而是要表现出沉淀后的独到见解。口若悬河,未经筛滤,张口就来,只能是情绪的宣泄、认知的匮乏和内心的空疏,如此的表现,在别人眼里是急于想炫耀自己知道些什么。我明显是忽略了真正的智慧是先要觉悟,然后再学会少说,甚至不说。</p><p class="ql-block"> 大师爱默生将“控制力”与吃饭、说话相提并论,恰恰是点出了“节制”二字的要义。吃饭纵欲则伤身,言语放纵则损人。朋友交往中的个人感受,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哗众取宠,我就有过教训。虽然没有说假话,但结果后悔的不得了。记忆中那些能管住自己嘴巴的人,似乎并非怯懦寡言,而是拥有清醒的自控力。该沉默时不喧哗,该开口时不敷衍,他们懂得言语如刀,既能暖人也能伤人,更加明白“言寡尤,行寡悔”的朴素真理。会说而不说,实则是掌控了人生的主动权,这份克制里藏着远超常人的定力与远见。</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将“慎言”延伸到了情感的维度,初遇时便将该说和不该说的都和盘托出,看似真诚,实则是不懂人际关系的固有规律。就像春播不可催熟,交情也需慢慢滋养,从初识到信任,从疏离到亲近,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去打磨。过早的袒露真心,要么让对方感到压迫,要么相互间因了解太快而失去了新鲜感。真正的坦诚从来都不是“一股脑”的倾诉,而是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在循序渐进中彼此靠近。这份“慢”,不是虚伪的防备,而是对关系的尊重,更是一种懂得留白的处世智慧。</p><p class="ql-block"> 从王守仁的“戒多言”,到爱默生的“善节制”,再到罗曼罗兰的“懂循序渐进”,三位智者的箴言终究指向同一重境界:言语的分量,从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处世的智慧,从不在张扬,而在分寸。生活中往往得罪人的不是说错了话,而是不注意场合的说了真话,所以,季羡林大师说:真话不全说,假话绝不说。未言之言,言贵有节,少言为妙!</p><p class="ql-block"> 秋夜渐深唯蟾蜍声时断时续,我突然想到,言语之道,其实与书画相通。好的中国画讲究留白,不以填满纸面为能事,那飞白之处,反见意境之深远,人与人之间的“坐而论道”何尝不是如此!句与句之间留出空隙,该说的说,可说可不说的不说,这样才能让朋友有回旋的余地。谈吐之间留有一些朦胧,才不致失去思索的神秘与意境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