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有温度,守护不间断——临床心理科一病区责任制护理查房书写人文与专业双重答卷

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病区

<p class="ql-block">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开展人文护理服务,明确强调心理护理需饱含温度,并以此为核心,正式启动心理专科特色责任制护理的建设工作。临床心理科一病区积极响应号召,成为全院首个开展该项特色护理活动的科室。今日清晨,科护士长牵头带领二七心理院区全体护士长,前往临床心理科一病区开展现场观摩与指导工作,重点考察病区的床边交接班流程及不间断人文护理模式,直观见证了在护理部与科护士长的双重指导下,二七院区护理服务所发生的多维度、深层次深刻转变。</p> <p class="ql-block">“王阿姨,我是今天的接班护士小李,接下来由我负责您的护理工作,您有任何不舒服或者需要帮助的地方,随时都能找到我。” 清晨的临床心理一病区病房里,接班护士李璐微笑着向患者王阿姨伸出手,亲切的问候瞬间驱散了病房的沉寂。这温暖的一幕,正是该病区响应护理部号召,落实心理专科特色责任制护理,在交接班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日常缩影 —— 在这里,每一次交接不仅是治疗与护理的精准传递,更是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的无缝衔接,让患者在细致守护中收获满满安全感与获得感。而这样规范且暖心的交接班场景,也成为院区 “一科一特色” 护理品牌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案例。</p> 精准交接:把“细节”刻进责任里 <p class="ql-block">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的统筹指导下,临床心理一病区的交接班流程不断优化,更具专业性与指导性。上午 8 点,责任护士们准时开始交接班,科护士长与二七心理院区全体护士长提前到达病房,全程观摩这一 “全方位病情会诊” 式的交接过程。下班护士李冰洁手持护理记录单,逐一向接班护士李璐、陈佳林详细交代分管患者的情况 ——“25 床患者,昨日入院,在家表现反复情绪差,消极悲观 7 年,昨日服用抗焦虑药物,无不良反应。”“26 床患者昨晚睡眠时长约 5 小时,比在家时差一些,关注患者夜间睡眠情况。”“重点关注 21 床患者,今天情绪较昨日略显低落,自述‘早上想起家里的事有点心烦’,已告知医生,需要重点跟进心理疏导,患者饮食情况不规律,需要重点关注”</p> <p class="ql-block">从基本治疗的执行情况、生命体征的监测数据,到睡眠质量的细微变化、情绪波动的具体诱因,每一项信息都清晰、准确地传递给接班团队,这正是护理部所倡导的 “精准化护理交接” 要求的体现。交接结束后,科护士长首先肯定了这种 “面对面、点对点” 的精准交接模式,认为其有效确保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让每一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都被牢牢记住,为后续护理提供了精准依据。同时,结合护理部对专科护理的指导方向,各科护士长也提出优化建议,比如可在护理记录单中增加患者近期心理评估量表核心数据,让交接信息更具专科指导性。这种 “实践 + 指导” 的模式,不仅让病区交接班流程更趋完善,也为院区其他科室落实护理部心理专科特色责任制护理要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p> 人文关怀:让“安心”住进患者心里 <p class="ql-block">“交接不仅是护士之间的工作传递,更是让患者感受到‘有人管、有人护’的关键环节。” 护士长任娜表示,这正是对护理部 “人文护理服务,心理护理有温度” 倡导的积极践行。在临床心理一病区,交接班时的 “患者告知” 已成固定流程,这也是该病区响应护理部打造心理专科特色责任制护理要求,推进院区 “一科一特色” 建设的重要举措。下班护士离开前,一定会走到患者床边,笑着说清 “接下来由哪位护士负责您”;接班护士则会主动自我介绍,详细说明当天的治疗安排 ——“王阿姨,您今天上午 9 点有团体心理治疗,我 8 点 50 过来陪您一起过去,治疗前可以先喝杯温水放松一下。”“李叔叔,您下午的物理治疗时间不变,治疗后我会给您做个护理心理访谈,咱们唠唠家常,好吗?”</p> 对于情绪较为敏感的患者,护士们还会用更贴心的方式传递关怀。26 床患者听到接班护士李璐的介绍后,轻轻点了点头,却没多说一句话。李璐交接班完成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始工作,而是拉了一把椅子坐在患者床边,轻声安抚:“环境变化刚开始可能会影响睡眠,适应几天就会好一些,要是睡不着别焦虑,咱们可以聊聊天。” 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就打开了患者的话匣子,他慢慢说起了自己患病的经历。“知道接下来是谁照顾我,还愿意听我说这些小事,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患者后来跟护士长说到,“这种被重视的感觉,比什么都管用。” 这种 “看得见、摸得着” 的人文关怀,让冰冷的医疗流程充满了温度,也成为临床心理一病区护理品牌的鲜明标签。有患者家属在出院满意度回访里说道:“每次看到护士交接班时认真交代我母亲的睡眠情况、情绪变化,还特意告诉我‘有问题随时找我’,就觉得把家人交给这里特别放心。” 各科护士长在交流中表示,将借鉴这种人文关怀模式,结合自身科室患者特点,打造具有差异化的护理服务特色。 专科风采:用“专业”撑起守护底气 <p class="ql-block">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的专业指导下,精准的交接、暖心的关怀,背后是临床心理科一病区护理团队扎实的专业能力,这也是院区推进护理部 “打造心理专科特色责任制护理” 要求的核心支撑 —— 以专业实力支撑特色品牌。该病区护理团队均经过护理部组织的系统心理护理培训,不仅掌握扎实的临床护理技能,更精通心理评估、情绪疏导、行为干预等专科技术。在交接班过程中,护士们对患者心理状态的精准判断、对睡眠问题的专业分析、对情绪波动的及时干预,无不展现着专科护士的过硬风采,让观摩指导的护士长们频频点头认可。</p> <p class="ql-block">针对 25 床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接班护士李璐在交接后,依据护理部对专科护理的要求,立刻调整了护理方案:结合患者 “凌晨易醒” 的特点,指导患者增加了睡前 1 小时的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让护理工作不仅 “有温度”,更 “有力度”。科护士长在点评时强调,各科室要以护理部要求为核心,以专科能力为基础,找准特色建设方向,让 “一科一特色” 真正落地为患者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服务,切实推进心理专科特色责任制护理发展。</p> <p class="ql-block">一位刚出院的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从每次交接班时护士对我病情的清晰掌握,到对我情绪的细心观察,再到专业的心理疏导,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贴心的照顾,更是值得信赖的专业守护。在这里,我不仅治好了病,更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这样的认可,既是对临床心理一病区专科护理的肯定,也是对院区 “一科一特色” 品牌建设成果的最好印证。</p> 患者获得感:从“满意”到“感动”的蜕变 <p class="ql-block">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的指导下,临床心理科一病区的护理服务不断升级,患者的获得感也实现了从 “满意” 到 “感动” 的蜕变。“以前住院总担心‘换个护士就不了解我的情况’,在这里完全没有这种顾虑。”“护士不仅记得我的治疗方案,还知道我爱吃软一点的米饭、睡眠浅怕吵,这种细致真的让人感动。”“每次情绪不好的时候,护士都能及时发现,陪我聊天、帮我疏导,比家人还贴心。” 在病区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这样的评价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从 “知道该找谁帮忙” 的安心,到 “被记住个性化需求” 的暖心,再到 “专业护理解决问题” 的放心,患者的获得感在每一次细致的交接、每一句贴心的问候、每一项专业的护理中不断累积。这种获得感,不仅是对护理工作的肯定,更是二七院区 “一科一特色” 品牌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 ——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让每个科室都能凭借特色服务,为患者带来独特的就医体验。</p> <p class="ql-block">如今,临床心理科一病区的责任制护理查房交接班,已成为二七院区在护理部指导下,践行 “专业护理 + 人文关怀 + 心理支持” 的融合典范,也是院区落实 “心理专科特色责任制护理” 要求、推进 “一科一特色” 建设的标杆案例。在这里,每一次交接都是一次承诺,每一份守护都是一份责任 —— 护士们用专业与温度,为患者的心灵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康复之路充满希望与温暖。而在二七院区,像这样以护理部要求为指引,深耕特色、打造品牌的科室还有很多,各科室正以临床心理一病区为参照,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共同绘就院区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