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历史难忘。今天是2025年9月3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残余日本帝国战败投降80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遭受盟军猛烈打击而走投无路的日本天皇裕仁被迫以广播形式宣读《终战诏书》,接受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p><p class="ql-block">9月2日,日本政府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降伏文書》(《日本投降书》),标志着日本帝国正式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同盟国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伟大胜利,也是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一年之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决议形式,正式确定<b>每年九月三日</b>为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并且规定全国民众放假一天。</p><p class="ql-block">201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将<b>九月三日</b>确定为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 </p><p class="ql-block">回望胜利。这里附上一组历史图片,其中一部份是<b>1945年9月3日</b>重庆军民与盟军将士一起,热烈欢庆抗战胜利的真实写照。有些照片是由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 记者拍摄。</p> <p class="ql-block">图1.1945年8月15日,蒋宋美龄手持美国报纸号外,标题为:无条件投降!</p> <p class="ql-block">图2.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旗舰密苏里号战列舰。1945年9月2日,日本帝国代表在该舰上签署投降书。</p> <p class="ql-block">图3. 祖國萬歲!1945年9月3日重庆游行民众高举一面巨大的中国国旗,上书 “祖国万岁”。</p> <p class="ql-block">图4. 中美軍民共同慶祝同盟國勝利</p> <p class="ql-block">图5. 庆祝胜利的游行队伍高举盟国领袖的画像(美·生活周刊)</p> <p class="ql-block">图6. 欢庆胜利的重庆民众(美·生活周刊)</p> <p class="ql-block">图7. 欣喜若狂</p> <p class="ql-block">图8. 舞龙的民众和盟军吉普车队并肩行进(美·生活周刊)</p> <p class="ql-block">图9. 中国军人举起代表胜利的V字(美·生活周刊)</p> <p class="ql-block">图10. 庆祝胜利的中国女战士</p> <p class="ql-block">图11. 庆祝胜利的美军女兵</p> <p class="ql-block">图12. 盟军官兵参加胜利大游行</p> <p class="ql-block">图13. 龙飞凤舞(美·生活周刊)</p> <p class="ql-block">图14.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向民众发表讲话(美·生活周刊)</p> <p class="ql-block">图15. 重庆黄山蒋介石官邸内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图16. 胜利纪念日当天的重庆民众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蒋介石</span>(生活周刊)</p> <p class="ql-block">图17. 胜利后的喜悦(美·生活周刊)</p> <p class="ql-block">图18. 在1945年9月3日晚的庆祝酒会上,蒋介石和毛泽东举杯共祝抗战胜利。右立者为美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克·赫尔利。</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风雨潇潇。回望艰苦抗战时期的陪都 (中国战时首都) ,许多当年国民政府设立在重庆的立法、司法、行政等机构,以及盟国驻渝的外交和军事机构旧址,都已随风飘逝。但仍然有部份建筑被保留下来,供人们追忆。</p><p class="ql-block">以下这组照片即为国民政府和盟国军政使团驻华(渝)<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份</span>建筑旧址。它们于2013年前后陆续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或是位于本人出生之地、或是在幼儿园启蒙时的街坊邻居、或是当年求学的必经之处、或是在大学毕业后获得出国护照的政府部门,等等。数十年时光流逝,至今依然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19. 陪都国民政府旧址(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中山四路,现为重庆市政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图20. 行政院建筑群旧址 (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现存)</p> <p class="ql-block">图21. 司法院、立法院、蒙藏委员会、及重庆警备司令部旧址(渝中区中山一路312号;现为中山医院旧楼)</p> <p class="ql-block">图22. 蒋介石官邸(渝中区上清寺中山四路36号内;现存)。后因日军频繁轰炸而移往长江南岸的黄山。</p> <p class="ql-block">图23. 抗战期间美国驻华(渝)大使馆旧址(渝中区健康路1号;现存于红十字会医院内),后因躲避日机轰炸迁往长江南岸。</p> <p class="ql-block">图24. 远东盟军司令部及战时儿童保育院(求精中学内,仅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图25. 约瑟夫·史迪威将军驻渝官邸旧址,现为重庆“史迪威博物馆”(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史迪威是盟军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及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图26. 抗战期间驻重庆的苏联大使馆旧址(渝中区枇杷山正街104号,现为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政楼)。这里是重庆老城区地理位置的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图27. 日军轰炸后的苏联驻华大使馆花园东门。战后若干年,此处建立起一所现代医院,本人即是在该院出生。</p> <p class="ql-block">图28. 1941年11月,蒋介石 (前排中) 访问苏联驻华大使馆。左1为二战时的苏军名将瓦西里·崔可夫 (Vasily Chuikov),彼时崔将军是苏驻华武官和军事顾问团团长,协助中国抗战。直至希特勒1942年侵略苏联,他才被斯大林调回去抵抗德军。右1为当时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 (亚历山大·谢苗诺维奇·帕纽什金)。众人正走下使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园东侧</span>石阶。</p> <p class="ql-block">图29.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阵亡的空军飞行员纪念碑。纪念两位在重庆上空与日军作战而牺牲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司托尔夫上校和</span>卡特洛夫上校(现存于渝中区鹅岭公园)。抗战早期因苏联未正式对日宣战, 只能秘密派出飞行员以志愿队形式来华支援, 很多飞行员都使用化名。战后经苏方核实, “司托尔夫” 真名为斯科科夫·彼得·拉普连奇耶维奇, 而“卡特诺夫” 真名为科托鲁密科·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p> <p class="ql-block">图30. 中英联络处旧址(渝中区解放碑街道五四路,原公安局大院内)。位于领事巷的原英国大使馆在1939年被日机炸毁。</p> <p class="ql-block">图31.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位于长江南岸黄山)</p> <p class="ql-block">图32. 抗战期间在重庆市中心广场树立的抗战 “精神堡垒”,高七丈七尺,寓意“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p> <p class="ql-block">图33. 为避免日机轰炸,市民们将 “精神堡垒” 涂成黑色。</p> <p class="ql-block">图34. 《抗战胜利纪功碑》设计效果图。为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生胡允敬先生于1946年设计并手绘。该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邹容路、民族路与民权路交汇的街中心(抗战时期“精神堡垒”原址)。</p> <p class="ql-block">图35. 建成后的《抗战胜利纪功碑》。碑名为当时的重庆市长张笃伦题写。后被刘伯承将军下令铲除,改为由他题金字的 “人民解放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图36. 该碑是全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国全民族抗战胜利丰功伟绩的纪念碑。因此,自改革开放后,重庆市民们就坚持不懈地反复要求政府为该碑正名。民众的努力终得回报。2013年,国务院批准在抗战胜利纪功碑前再立一小石碑,说明这是 “<b>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抗战精神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3日于芝加哥北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