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虞弘墓发掘场景复原</p><p class="ql-block">虞弘墓为隋代单室砖室墓,坐东北向西南,方向205,由墓道、甬道、墓门组成。出土随葬品有石椁、童主人虞弘及夫人基志、行质人物俑、残良俑、白瓷碗、人骨、石灯台台铜而等,共80条件。最为重要的发现是房型汉白玉石椁,四周内外或雕或绘大小图案54个,图中人物皆深目高鼻,或留短发或梳突厥式长发、波斯式长发、内容具体有祭祀图、宴饮图、乐舞图、射猎阁、家居图、出行图等,浮雕内容应为基主人虞弘生前生活经历和宗教信仰的写照,展示了鱼国和西域的生活、民俗、信仰、歌舞、风情、艺术等,成为研究丝绸之路及其入华粟特人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น</p> <p class="ql-block">虞弘墓志</p><p class="ql-block">墓志记载虞弘为"鱼国尉纥驎城人"。鱼国,位置不能确指,按照石椁浮雕人物发式、服饰、习俗等推断,鱼国的地望和文化背景应该与粟特有关,当在今日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及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非常有意思的是,虞弘的"虞"字在墓志盖上写作"虞",但在墓志中却写成"鱼"字,仔细观察墓志中的"鱼"字,还是由"虞"字修改而成。这说明包括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虽希望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但在内心深处仍然难于忘怀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国。"虞"与"鱼"在墓志中的出现,表现了民族融合的心路历程。此外墓志中还记载了虞弘一家三代人的生平事迹,透过他们的职务变迁,特别是虞弘曾担任柔然汗国高官,并作为使节出使各国,反映了古代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交融,对研究柔然的职官、外交以及北朝的民族政策等都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发现虞弘墓</p><p class="ql-block">1999年7月,在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发现了轰动中外的虞弘墓。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西亚图像资料的墓葬。虞弘墓的发现,使一个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一个古老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们认识到,中古时期丝绸之路对中西文明充分交流作出的贡献。虞弘墓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又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石菩萨造像</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439-581年)</p><p class="ql-block">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藏</p> <p class="ql-block">石佛足</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439-581年)</p><p class="ql-block">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藏</p> <p class="ql-block">石千佛龛</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439-581年)</p><p class="ql-block">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凤首壶</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迎泽王家峰徐显秀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莲瓣纹陶灯</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胡风西韵</p><p class="ql-block">东魏北齐时期,时称"齐氏别都"的晋阳,为北方的中心城市,也是丝路东端重要都会。丝绸之路的畅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贸易的繁荣,更有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辐辏交错,胡商云集,他们在中原的贸易活动及其带来的文化艺术,成为当时东西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晋阳产生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目前,太原已发现一系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物,如蓝宝石戒指、琉璃高足杯、辫发骑俑、胡人俑以及壁画中的胡人商队,这些均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更是西域文化元素和中原文明交融并蓄最直接的体现。</p><p class="ql-block">斛律微墓出土胡商骑驼吃胡饼陶俑</p><p class="ql-block">韩祖念墓出土载人载货骆驼俑</p> <p class="ql-block">身着联珠纹长裙侍女图像</p><p class="ql-block">徐显秀墓壁画中有许多西来的纺织品样式,如侍女身着的联珠纹长裙、马匹所驮的菩萨联珠纹纺织物等。联珠纹为当时域外流行图案,带有这一纹饰的纺织品称为波斯锦。</p> <p class="ql-block">胡腾舞图像</p><p class="ql-block">北朝时期流行的外来舞蹈主要有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等。其中胡腾舞多为男子的独舞,以跳跃、腾踏、旋转等动作为主,动作急促,舞者经常表现出强烈奔放的情感和如痴如醉的神情。唐代诗人李端《胡腾儿》诗中就生动描绘了胡腾舞表演的情景,"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虞弘墓汉白玉雕刻图像清晰的描绘了这一场景。</p> <p class="ql-block">佛韵东渐</p><p class="ql-block">北朝时期,中国僧侣西行求法取经、西域僧人来华传教译经络绎不绝,促进了佛教的繁盛。北朝后期,晋阳战略地位提升。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晋阳西山一带开石窟、凿大佛、建寺庙蔚然成风。晋阳北齐佛教造像,受到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的影响,却又自成风格。</p> <p class="ql-block">晋阳北朝佛教</p><p class="ql-block">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佛教发展盛况空前,晋阳作为陪都深受其影响。晋阳与邺城之间,道路通达、驿站广布,众多僧侣从邺城来到晋阳传播佛法、建立寺院、开窟造像,天龙山石窟、瓦窑村石窟、姑姑洞石窟、龙山童子寺以及蒙山大佛等均为此时开凿建造。</p><p class="ql-block">花塔村出土北朝造像</p> <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的"太原样式"</p><p class="ql-block">晋阳北齐佛教造像明显分为两种样式:其一,面相浑圆型,与邺城地区石窟造像一致,是受南朝萧梁张僧繇"面短而艳"的塑画风格影响而产生的;其二,面相长圆型,与太原出土的北齐陶俑和墓葬壁画人物相似,属太原本地风格,被誉为"太原样式"。</p><p class="ql-block">娄睿墓壁画人物</p><p class="ql-block">徐显秀墓壁画人物</p><p class="ql-block">童子寺北齐佛首</p><p class="ql-block">童子寺北齐佛首</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时期,其后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25窟,造像500余尊,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天龙山石窟上承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之余韵,下开盛唐丰腴健美之风尚,是佛教石窟逐渐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龙山童子寺</p><p class="ql-block">龙山童子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由高僧宏礼禅师创建。相传有二童子于此隐居修行,见山石俨如世尊,遂镌佛像,高约57米,寺因此得名。金天辅元年(1117年),寺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建,清代再毁。该寺是一处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于一体的山地佛寺类型寺院,其北齐佛阁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佛阁建筑。</p><p class="ql-block">燃灯石塔,开凿于北齐时期,高5.03米,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燃灯塔。</p><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p><p class="ql-block">燃灯石塔</p> <p class="ql-block">题童子寺</p><p class="ql-block">唐代.耿津</p><p class="ql-block">半偈留何处,全身弃此中。雨馀沙塔坏,月满雪山空。耸刹临回磴,朱楼间碧丛,朝朝日将暮,长对晋阳宫</p> <p class="ql-block">蒙山大佛</p><p class="ql-block">蒙山大佛为北齐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高洋始创,宋末因大火毁废。大佛位于龛内,依山而凿,为释迦牟尼佛,坐北朝南,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须弥座上。佛像整体高度38米,现佛头为2007年重装,高12.36米、宽7.6米;佛身高度21.91米。蒙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有确切纪年、开凿年代最早、体态最大的巨型摩崖石刻释迦牟尼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姑姑洞石窟</p><p class="ql-block">姑姑洞石窟开凿于北齐时期,面朝南,现存上、中、下三窟,均为三壁三龛,其中下窟为中心塔柱窟。造像均为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佛,题材较为单纯,其形制丰富了太原地区的石窟内涵。</p><p class="ql-block">姑姑洞中窟南壁</p> <p class="ql-block">石菩萨头像</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439-581年)</p><p class="ql-block">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藏</p> <p class="ql-block">石菩萨造像</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439-581年)</p><p class="ql-block">晋源龙山童子寺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菩萨头像</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439-581年)</p><p class="ql-block">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藏</p> <p class="ql-block">石菩萨造像</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439-581年)</p><p class="ql-block">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藏</p> <p class="ql-block">盛唐北都</p><p class="ql-block">关山环列,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成就了晋阳城"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的地位,并成为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李世民盛赞晋阳"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武则天置其为北都,晋阳与长安、洛阳并称盛唐三大都城。</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李光弼在危急之时守晋阳得胜,力挽狂澜,大唐国祚得以延续。唐末五代,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皆以晋阳为根基,定鼎中原;刘崇则以晋阳为都城,建立北汉。在近四个世纪的唐、五代时期,晋阳绘制了一幅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面,把中华文明推到新的历史高度。</p> <p class="ql-block">唐代晋阳城形制规模</p><p class="ql-block">唐代晋阳城由"西、中、东"三城组成,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周回四十二里。</p><p class="ql-block">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西城即府城,西城内有大明城、仓城及新城等内城。中城"跨水联堞",当是"夯土城墙﹣桥梁﹣夯土城墙"结构组成;东城,按照宿白先生"县城面积一般一里见方、州城一般周回八里"的论断,推测东城周回为四里。</p> <p class="ql-block">城门与里坊</p><p class="ql-block">据明《永乐大典》引唐《晋阳记》"门二十四,盖兼东西两城言之",可知晋阳城共开二十四门,书中同时提到十一处城门名称。但考古成果还无法确认各城门属性及位置。晋阳城城内里坊数量同样不明,综合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目前已知的晋阳城里坊名称有二十三个。</p> <p class="ql-block">煌煌北都</p><p class="ql-block">晋阳城的规模在唐代臻于极盛。贞观年间,并州长史李勤修筑东城;武则天时期,并州长史崔神庆营建"跨水联堞"的中城;晋阳城遂形成一座由"西城﹣中城﹣东城"组成周回四十二里的雄城。</p><p class="ql-block">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先后对晋阳古城遗址开展调查以来,已基本探明唐、五代时期晋阳城西城城垣范围,并发掘一号建筑基址、二号建筑基址、三号建筑基址、晋源苗圃遗址、内城城墙及蓄水设施等建筑遗存,沉寂千年的晋阳古城面貌已逐渐清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北都晋阳</p><p class="ql-block">唐代是晋阳的鼎盛时期。618年,唐高祖在晋阳设并州总管府,后又改为大总管府、大都督府。645年,唐太宗伐高丽还,游晋祠并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654-662年,曾担任过并州大都督、晋王的唐高宗三次巡幸晋阳,礼拜童子寺,宴请当地官属父老。692年,武则天置北都;723年,唐玄宗改为北京;762年,唐肃宗再次改晋阳为北都,直至唐末。盛唐时期的晋阳与长安、洛阳并称"天王三京"。</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并州置北都制》</p><p class="ql-block">经邦创制,建都设险,必因时顺人,统物立极。我国家以神武圣德,应天受命,龙跃晋水,凤翔太原,建万代之模,为亿兆之主,犹成汤之居毫,有周之兴岐。顾朕眇身,纂承昌运,守宗社之大宝,恢中原之鸿业。叶时卜狩,始经此都,事本因心,情兼惟旧。近者嘉祥荐至,休瑞屡臻,此皆宗柘降灵,神祗潜暨,岂子匪德,独享厥休。昔尧理唐郊,式建丹陵之地,汉居洛邑,更表南阳之都。今王业正兴,宫观犹在,列於边郡,情所未安,非所以恢大圣之鸿规,展孝思之诚敬。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刺史为尹。司马为少尹,太原晋阳为赤县,诸县为畿县。官吏品第,视京洛两府条理。</p><p class="ql-block">--《全唐文·卷二十二·玄宗三》</p> <p class="ql-block">唐代晋阳城及周边交通图</p><p class="ql-block">唐代晋阳,西南经蒲州与长安相交通;南向经潞州、天井关直达洛阳;向东经白陉、井陉、飞狐陉等与河北平原上的重镇魏州、镇州、幽州等联系密切;北方经代州、云州通往室韦、奚、契丹、回鹘等地;西经蔚汾关,渡黄河可达灵州、凉州等地。有唐一朝,晋阳是北方交通、军事、商业、文化交流的核心枢纽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夯</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夯土</p><p class="ql-block">本段夯土纯净、致密;夯窝大小、深度较为统一,排布甚是整齐,充分展示了盛唐时期城墙夯筑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唐长安城。</p> <p class="ql-block">唐洛阳城。</p> <p class="ql-block">唐晋阳城。</p> <p class="ql-block">唐渤海上京城。</p> <p class="ql-block">唐扬州城。</p> <p class="ql-block">竹报平安。</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2013-2018年,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对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进行全面揭露。该基址位于明太原县城北城墙以北350米处,南北长84、东西宽39.7米,包括四处殿址、五处廊庑、三处庭院、一处碑廊、一处龟头屋和一处门址。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推测其营建时间不早于后唐(923年),废弃年代不晚于晋阳古城的殿事年代(979年)。二号建筑基址是截止目前揭露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晚唐、五代时期佛教券院基址,该基址为研究这一时期寺院布局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对研究晋阳古城城市布局提供了"时空坐标"</p> <p class="ql-block">京畿屏障</p><p class="ql-block">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及整个河东,是唐王朝重要的经济腹地、战略基地和京畿屏障。唐高祖正是从晋阳出发,攻克长安并一统天下。唐高祖至玄宗时期,唐与突厥之间的战争多与河东有关,晋阳是唐前敌指挥中心。"安史之乱"期间,河东又成为唐朝和叛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之一。作为河东节度使的驻地,晋阳则是京畿长安的重要屏障、作战要地。</p> <p class="ql-block">李唐晋阳起兵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过晋阳宫》</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初二,唐玄宗李隆基巡幸北都晋阳,念及高祖、太宗皇帝从这里起兵创下的功业,感慨万千,遂援笔写下《过晋阳宫》一诗。</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首先提到晋阳是"封唐处",通过"实惟建国初",说明晋阳在唐朝的历史地位。接下来唐玄宗描写晋阳城"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的非凡格局,以及城外"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的园林美景。之后唐玄宗提到创业艰难与治国不易,并谦虚地表示自己威望不足、教化未遍,故自己不敢懈怠、勤勉为政,以期开创盛世。此诗是唐玄宗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思想也是唐玄宗能够开创"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李光弼守太原</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末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安史叛军连破唐代三都中的洛阳与长安,唐朝政权危在旦夕。757年,叛军首领史思明发兵十万进攻唐北都晋阳。时任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固守防御、稳定军心,一面守中有攻、奇招迭出。坚守晋阳一个多月后,李光弼抓住叛军高层内讧的有利时机,大败叛军,取得唐军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李光弼以晋阳为基地,协助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平定叛乱,延续唐朝百年国祚。</p> <p class="ql-block">早发白帝城</p><p class="ql-block">唐李白</p><p class="ql-block">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p><p class="ql-block">李白晋阳救令公</p> <p class="ql-block">刻铭兽面纹筒瓦】</p><p class="ql-block">2016年出土于蒙山大佛佛阁遗址。泥质灰陶,饰兽面纹,筒瓦内侧刻有"乾宁丙辰造阁,晋王修此功德"铭文。据此可知,该瓦当制作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文中提到的"晋王"为时任河东节度使、河东沙陀军事集团首脑李克用。本瓦当为蒙山大佛阁的重修年代提供了绝对的年代标志,也是山西晚唐时期瓦当分期标准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刻铭兽面纹瓦当</p><p class="ql-block">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p><p class="ql-block">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唐五代瓦当</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太原地区出土唐、五代时期莲花纹瓦当400余件、兽面纹瓦当150余件。其中: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出土莲花纹瓦当103件、兽面纹瓦当34件;二号建筑基址出土莲花纹瓦当34件,兽面纹瓦当72件;三号建筑基址出土莲花纹瓦当88件、兽面纹瓦当11件;晋源苗圃遗址出土莲花纹瓦当145件、兽面纹瓦当26件;此外,龙山童子寺遗址、蒙山大佛佛阁遗址亦有以上两类瓦当出土。上述莲花纹瓦当可分为5型16式,兽面纹瓦当可分为2型9式。</p><p class="ql-block">类型学</p><p class="ql-block">旧称"标型学""形态学",是考古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类型学是通过研究考古遗存外在形态的分类、变化的逻辑序列,判断遗存的相对年代早晚,建立遗址相对年代序列,确立考古学文化谱系。遗存在同时期内不同形制的差别通常标为"型",随时间变化产生形制的变化通常标为"式"。主要操作方式就是先分型再分式,俗称"排队"。发现、总结遗存形态变化的逻辑序列后,根据遗存的地层关系确定形态变化逻辑序列的首尾,进而总结遗存形态变化阶段性特征和遗存组合特征划分变化阶段,俗称"分期",最终建立遗址的文化谱系相对年代序列。类型学使考古材料经分类而系统化,是考古学研究的一种基础手段。</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瓦当</p><p class="ql-block">莲花纹随佛教传入,至唐、五代时期,莲花纹这种表现形式逐渐脱离了佛教的范畴,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莲花纹瓦当,是当地中古时期建筑构件之一,其形制从北朝一直延续至五代,形态传承有序、等级有别。莲花纹瓦当构图分为三重:内层象征花蕊,有莲蓬状、宝珠状、同心圆状、柿蒂状等;中层是莲瓣,可分为复瓣和单瓣,为主体纹饰;外层为附饰,有突棱纹、连珠纹等纹饰类型。</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瓦当</p><p class="ql-block">兽面纹源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战国时期狰狞神秘风格的兽面纹瓦当、六朝建康城轻盈风格的兽面纹瓦当均享有盛名。唐、五代时期,兽面纹主要以狮子纹为主,是中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代表,其风格上承秦汉并加以演化,具有独特的神韵。</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形态各异,多数造型面目狰狞,少数造型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瓦当</p><p class="ql-block">北朝﹣五代(公元439-960年)</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瓦当</p><p class="ql-block">唐﹣五代(公元618-960年)</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摔跤俑</p><p class="ql-block">摔跤,又称角力、角抵、相扑等。先秦时已成为流行运动,唐五代时期更加盛行。五代末,还出版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摔跤与武术专著《角力记》。</p><p class="ql-block">唐白画相扑图稿敦煌藏经洞出土</p> <p class="ql-block">|唐代侍女俑</p><p class="ql-block">受社会审美风潮影响,唐代侍女俑,形态变化很大。初唐时期,侍女俑身形苗条,发髻类型由低平髻逐渐变高,着窄袖短襦与间色裙,肩披帛巾,足蹬高头履或团花、绣花鞋。盛唐时期,侍女俑身形由纤瘦转为丰腴,发髻则由高髻变为低绾,衣衫宽阔,短襦袖口宽松,袒胸式服饰出现,披帛宽大,裙尾拖地加长,整体显得闲适慵懒。中晚唐时期,侍女俑体型更加丰腴,发髻和衣衫也愈发宽大。</p><p class="ql-block">唐侍女俑太原一电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壁上丹青</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起,太原已发掘唐墓数百座,这些唐墓多位于晋阳古城西侧的山前坡地。太原唐墓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类,其中,砖室墓的形制主要为方形或弧边方形。</p><p class="ql-block">截至目前,太原已出土近二十座唐代壁画墓:墓室绘制影作木构、侍卫图、仆侍图、树下人物屏风画等图案,顶部多绘有四神图。其中,树下人物屏风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学者称其为唐墓壁画的"太原模式"。</p> <p class="ql-block">唐赫连山墓壁画</p><p class="ql-block">2014年,出土于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是目前太原地区发现最精美的唐墓壁画。赫连山墓中的壁画绘制于墓室四壁和棺床。墓室绘有"侍卫图""侍女图""男侍图""树下人物屏风画"等,侍卫均穿着杏黄色圆领窄袖长袍,手握佩剑。侍女或穿着黄色翻领窄袖长袍、或穿着白色窄袖糯,有的手捧黑色盘顶盖盒、有的拿着长柄团扇。男侍一头卷发,形似胡人,他们或拿着水壶、马扎,或持着鹿角杖,还有一个孩童好像在投喂小狗,画面鲜活生动。</p><p class="ql-block">树下人物屏风画,选取汉代至南北朝期间非常流行的忠臣、隐士、贤人、孝子等历史人物为绘画题材,其文化内涵或来源于传统儒家文化、或与道教文化相关,屏风画的构图形式则很可能来源于南朝的"竹林七贤壁画"。</p><p class="ql-block">树下人物屏风画</p><p class="ql-block">西壁壁画</p><p class="ql-block">北壁壁画</p> <p class="ql-block">唐郭行墓</p><p class="ql-block">2019年,出土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小学,是太原地区目前发现最大的唐代壁画墓。墓主人名郭行,生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卒于武周圣历三年(700年),享年九十有二。</p><p class="ql-block">郭行墓顶部、四壁、甬道、棺床均绘制壁画,壁画中,有不少人物均摆出"剪刀手"的姿势,关于这个姿势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郭行墓壁画</p><p class="ql-block">(东壁)</p><p class="ql-block">唐圣历三年(公元700年)万柏林小井峪郭行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侍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第一热电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佛风绵远</p><p class="ql-block">唐、五代时期,佛教在晋阳十分盛行。知名的寺观有普照寺、崇福寺、童子寺等前代名刹,也有由官衙名宅改建的天龙寺、开元寺等寺观,还新建了奉圣寺、龙泉寺等伽蓝。成书于五代时期的敦煌遗书《诸山圣迹游记》记载"南行五百里至太原,都城周四十里,大寺一十五所,大禅十所,小院百余,僧尼二万余人",亦是当时晋阳佛教兴盛之写照。</p><p class="ql-block">目前,已考古发掘龙山童子寺遗址、天龙山圣寿寺西院佛教造像坑、蒙山大佛佛阁遗址、风峪沟遗址等,出土了一批造像、佛经残碑、经幢等遗物,从中亦可管窥北都晋阳民众的信仰与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华严石经</p><p class="ql-block">《华严石经》全称《风峪华严石经》,亦称《风峪石经》,当地俗称《风洞石经》。依据石经题记,石经刻于武周圣历三年至长安四年(700-704年)。共80卷,每卷分为卷之上、卷之下,两块石经为一卷,加上序言石刻,原刻石经应为161通,现晋祠博物馆藏有135通。石经多为高1米左右的方形刻石,也有少量五棱、六棱或八棱石柱。《石经》由吕仙乔等书家书丹,以小楷为主,兼有隶书,均具有初唐神韵。据研究,《华严石经》是唐译《八十华严》传世最古老的石刻祖本,其刻制几乎与译经同步,堪称唐代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华严石经》与武周造字</p><p class="ql-block">.在现存的《华严石经》中,有一些文字形态特殊,并不是后世常见文字样式,也与汉字造字法有一定冲突。这些文字即"武周造字",亦称"则天文字"。</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在位1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新造、改造常用汉字若干个,如"照"改为"墨""国"改为"圆""永主久王"为"证""千千万万"为"年"等等。这些汉字被统称为"武周造字",寄托了武则天希望帝位永存、江山永固的美好愿景。但她退位之后,这些新造字随即被废弃,鲜少有人使用。</p><p class="ql-block">目前,《华严石经》上的武周造字,仅在"卷第一"至"卷第五之上"的九块刻石上发现了14个不同的字形。根据这些"武周造字",确定《华严石经》刻于武周晚期(700-705年)。此外,在太原出土的武周时期墓志与太山龙泉寺地宫石函上,也发现了数量不等的"武周造字"。这些武周造字,为汉字发展史的一段轶事,也为这一时期文物断代提供了依据。</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佛教造像埋藏坑</p><p class="ql-block">位于圣寿寺西院。2014年发掘,出土唐宋时期石刻头像16件、石刻造像20件、铁佛头24件。其中5件具有典型西域特征的石刻头像,为研究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实物标本。</p><p class="ql-block">造像埋藏坑</p><p class="ql-block">发掘现场全景</p> <p class="ql-block">太山龙泉寺塔基遗址</p><p class="ql-block">2008年,在太山龙泉寺发掘唐代塔基遗址。</p><p class="ql-block">塔基依山体而建,平面呈正方形,由条石包砌;塔基中部为石砌地宫,地宫内出土舍利宝函一套。舍利宝函由外向内依次为石函、鎏金铜饰木樟、木胎鎏金铜椁、宝装木胎银椁、金棺。金棺内置两重丝囊,丝囊内为舍利。</p><p class="ql-block">太山龙泉寺唐代塔基地宫是佛塔地宫瘫埋舍利的早期实例,地宫出土的舍利宝函为研究我国唐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塔基地宫发掘现场图</p><p class="ql-block">石函函盖</p><p class="ql-block">石函砂石质,函盖外表刻满文字,多为供养人的名字,根据铭文中"安息大都护田扬名"及武周造字"思"(臣),确认舍利宝函为武周时期遗物。</p> <p class="ql-block">重修大佛阁价钱碑</p><p class="ql-block">2016年出土于蒙山大佛佛阁遗址。石灰岩质地。碑身高100、宽84、厚35厘米;碑座高25、宽84、厚35厘米。碑文阴刻楷书,共25行,行字不等。</p><p class="ql-block">碑文记载了晚唐时期重建三层大佛阁所使用各种材料的名称(包括柱、枋、斗等)、数量、所用各类工匠</p><p class="ql-block">数以及修建佛阁所花费的总资金等,甚至建阁期间盐、醋、菜、蔬的花费都有详细记录。更为重要的是,价钱碑所载建筑构件名称多与宋《营造法式》不同,此碑为我们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问鼎中原</p><p class="ql-block">晋阳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安史之乱后,河东镇地位愈加显重。唐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成为河东节度使后,率领的沙陀军事集团也随之成为主导天下走向的最重要势力之一,在这个军事集团中,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三位帝王,均以晋阳为大本营,问鼎中原。北汉则定都晋阳,与后周、北宋周旋近三十年。作为三朝"北京"与北汉都城的晋阳,浓缩了半部"五代史"。因此,史学界对晋阳又有"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天下未乱,晋先乱;天下已平,晋未平""国家盛则后服,衰则先叛"等评价。</p> <p class="ql-block">后唐、后晋、后汉定鼎中原线路图</p><p class="ql-block">915年李存勖取河北</p><p class="ql-block">923年李存勖灭后梁</p><p class="ql-block">936年石敬瑭灭后唐</p><p class="ql-block">947年刘知远进军中原</p> <p class="ql-block">英雄立马起沙陀</p><p class="ql-block">后唐</p><p class="ql-block">后唐(923-936年)由沙陀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定都洛阳并置北都于晋阳,传二世四帝,历时14年。896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晋阳被封晋王,908年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即晋王位。923年李存勋称帝,以晋阳为根基灭后梁,定都洛阳,统一北方,史称后唐。936年后唐灭亡。</p><p class="ql-block">李存勖</p> <p class="ql-block">后晋</p><p class="ql-block">后晋(936-946年)由沙陀人石敬瑭建立,定都开封并置北京于晋阳,传二世二帝,历时11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于晋阳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随后,石敬瑭以晋阳为根基,率军攻入洛阳并灭后唐。946年后晋覆灭。</p><p class="ql-block">石敬瑭</p> <p class="ql-block">后汉</p><p class="ql-block">后汉(947-950年)由沙陀人刘知远建立,定都开封并置北京于晋阳,传二世二帝,历时4年。947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抓住后晋灭亡的时机,在晋阳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同年定都开封。950年后汉灭亡。</p><p class="ql-block">刘知远</p> <p class="ql-block">北汉</p><p class="ql-block">北汉(951-979年)由沙陀人刘崇(后改名刘旻)建立,定都晋阳,历三世四帝,共28年。951年郭威灭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史称北汉,定都晋阳。979年北汉灭亡。</p><p class="ql-block">刘崇</p> <p class="ql-block">燕云十六州</p><p class="ql-block">又称幽云十六州,是指以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大同)为中心,分布在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十六个州。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获取契丹支持,许诺称帝后割让燕云十六州,因此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助其改朝换代。燕云十六州地跨燕山和长城南北,是中原抵御北方强敌最重要的防线,此地易主对其后四百余年的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李克用遗三矢</p><p class="ql-block">晋王李克用临终时,交给其子李存勤三枝箭,对他说:"燕王刘仁恭是我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约为兄弟,但二人都背叛了我。梁贼朱温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我未能灭此三贼,死有余恨。我给你三枝箭,你将来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我在天之灵!"李存勖将这三枝箭供奉于家庙,每逢出征"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战胜后再送回。之后他平燕败辽灭后梁,完成李克用的遗愿。</p><p class="ql-block">生子当如李亚子</p><p class="ql-block">后唐庄宗李存勤年幼时,曾陪同其父李克用一同觐见唐昭宗,唐昭宗对李存勤十分赞赏,评价"此子可亚其父",从此人称李存勖为"李亚子"。李克用去世后,年仅二十四岁李存勖迅速平定内乱,率军前往潞州,大败后梁军队。后梁皇帝朱温听闻梁军败讯后,感慨道:"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并灭后梁。</p> <p class="ql-block">后晋王小娘子墓</p><p class="ql-block">2005年发掘。该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村,砖室墓,墓室呈椭圆形,高3.04米,四周有仿木结构砖雕施彩绘。据墓志,墓主人为王姓女子,葬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王小娘子墓时值王朝更替时期,其墓葬形制具有过渡时期风格。</p><p class="ql-block">墓室发掘前原状</p> <p class="ql-block">北汉太惠妃墓</p><p class="ql-block">2009年发掘。该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青阳河村北。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坐北朝南,方向180°。墓道已毁;甬道、前室皆石砌,甬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壁绘门吏图;前室平面呈圆形,直径4.16,高4.02米,顶部绘有四神图;过道宽1.35-1.51、高1.3-1.6、深3.56米,系穿凿山石而成;后室深入山体,呈不规则形状,内有一木棺。据墓志,墓主人王氏为北汉开国皇帝刘旻(崇)的妃嫔,天会十五年(971年)去世时受赠"太惠妃"封号。该墓为目前唯一一座经过科学发掘并公布资料的北汉高等级墓葬。</p><p class="ql-block">下沉山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葬平、剖面图</p><p class="ql-block">01m</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出土瓷器二百余件。这批瓷器器型多样,以碗、盘、钵、罐、瓶、壶、盒等日常用品为主,亦有瓷铃、瓷狮、瓷纺轮等遗物;釉质以白釉、青釉为主,兼有褐釉、黑釉、黄釉等。此次发现,为研究太原地区晚唐至五代时期瓷器及烧制工艺演变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一号建筑基址一期建筑全景</p><p class="ql-block">一号建筑基址二期筑全景</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瓷窑遗址</p><p class="ql-block">2021年,在明太原县城北、古城营村南发现了一处隋代至唐代早期的瓷窑遗址,发掘揭示三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这是山西境内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古代制瓷手工业遗存。</p> <p class="ql-block">晋阳涅槃</p><p class="ql-block">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后汉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北京留守刘崇据河东十二州建立北汉,定都晋阳。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世宗柴荣亲率大军,于高平大败北汉军,并乘胜围攻晋阳,受限于晋阳城坚难破,士卒疲病而无奈退兵。宋太祖赵匡胤先后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开宝九年(976年),两度征讨北汉政权,但都无功而返。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平灭南方割据势力后,宋太宗赵光义发四路大军亲征晋阳,历时数月,终于平灭北汉政权。赵光义痛恨晋阳城的坚固难攻,痛恨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遂下诏"火焚水灌"晋阳城,晋阳故地从此成为丘墟。</p> <p class="ql-block">锦绣太原</p><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晋阳古城,如在太原的大地上涅槃重生。这对太原而言,不仅仅是无尽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代又一代的考古文博人薪火相传、砥砺深耕,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在把握时代脉搏中深耕晋阳沃土,用学术探铲将尘封的晋阳与太原连接,揭开了一页页晋阳华章。新时代新征程的考古人,更加有力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重现锦绣太原盛景夯实精神支撑,增强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铲释晋阳</p><p class="ql-block">"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汾水将一代雄城的繁华掩在黄土之下,令无数后人慨叹不已。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原县城虽在古城南关废墟之上兴建,但晋阳古城绝大多数的细节、传奇、故事、风采,仍在尘封之中。</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宿白、张颔、谢元璐等考古学家开启了晋阳古城考古的历程。之后一代代考古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数十年间踏遍青山、田野、村庄间的每一寸遗址,借助探铲与手铲一点点去寻觅、清理、记录、阐释,掀起了晋阳古城那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此刻,随着考古人的足迹,倾听晋阳古城讲述她那不平凡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0</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根据《新唐书》等文献记载首次调查唐北都晋阳城。推测北都的里坊整体布局大概是东西六坊、南北九坊的六九之制。</p> <p class="ql-block">1960</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谢元璐、张颌先生调查晋阳古城,发现东周时期晋阳城,推测城址平面呈矩形,东西长4500、南北宽2700米,方向18°。在东周城址北又发现一座汉晋时期城址。调查成果《晋阳古城勘察记》在《文物》期刊发表。</p><p class="ql-block">城东角</p> <p class="ql-block">2000-2005</p><p class="ql-block">2000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晋阳古城遗址考古调查工作。</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晋阳古城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再次考察晋阳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2001年,晋阳古城遗址首次进行正式发掘。解剖西城墙及西北城角,发掘西城墙护城河。</p><p class="ql-block">2001年,大运高速罗城收费站为保护晋阳古城西北城角迁址。</p><p class="ql-block">2002年9月,联合国开发署将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列为"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p><p class="ql-block">2004年5-10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徐光冀、叶学明等先生在晋阳古城遗址指导考古工作。</p> <p class="ql-block">2006-2009</p><p class="ql-block">2006年10月25日,太原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2006年11月30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p><p class="ql-block">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将晋阳古城遗址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百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项目。</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p><p class="ql-block">2002-2006年,勘探发现晋阳古城夯土遗存20000余米,基本确定了唐晋阳城西城城垣四至。东西长约4780米,南北宽约3750米,面积近2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2007年,建立晋阳古城遗址大地坐标系统。</p><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等先生考察晋阳古城遗址并提出指导意见。</p><p class="ql-block">2005-2009年,完成晋阳古城西城墙第二豁口及护城河考古发掘工作。首次发掘确认晋阳古城东周时期城墙遗迹。</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召开"晋阳古城遗址核心价值研讨会"。</p><p class="ql-block">地表残存西城墙</p> <p class="ql-block">2010-2015</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晋阳古城遗址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展示利用价值入选。</p><p class="ql-block">11年3月28日,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p><p class="ql-block">201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晋源区文物局成立晋阳古城联合考古队。</p><p class="ql-block">201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刘绪等先生考察晋阳古城遗址,并指导晋阳古城考古工作。</p><p class="ql-block">2013年﹣2014年,发现并发掘一座晚唐、五代寺院遗址,编号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主体建筑规整、附属设施齐全,这是晋阳古城遗址首次大面积揭露大型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2014年,在晋源苗圃以探沟形式发掘调查,发现大量建筑基址、道路及夯土遗迹,为后来二号、三号建筑基址的发现提供了线索。</p><p class="ql-block">2013-2015年,发掘罗城村"东马地",确认晋阳古城西北城角北侧新发现的东西向夯土为汉代到北朝时期遗存。</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考古现场</p> <p class="ql-block">2016一2019</p><p class="ql-block">2016年,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考古成果发布,出版《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2015-2017年,发掘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主要的建筑基址是北朝营建,使用至唐代中期,然后废弃。该组建筑规模较大,推测为衙署建筑。</p><p class="ql-block">2018年,晋阳古城晋源苗圃考古成果发布,出版《晋阳古城晋源苗圃考古发掘报告》。</p><p class="ql-block">2015年﹣2019年,发掘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确认此处原为五代时期大型寺院,出土的"隋之晋阳宫"残碑对研究晋阳古城晋阳宫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2020-2023</p><p class="ql-block">2020年,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考古成果发布,出版《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2020年9月,组建成立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设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阳古城研究所。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授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团体考古发掘资质。</p><p class="ql-block">2021年,发掘3座隋至唐代早期马蹄形瓷窑,出土大量瓷片以及具该址国早期瓷窑遗址的重要发现。</p><p class="ql-block">2017-2021年,发掘晋阳古城四号遗址。发现北朝时期的涵洞、水渠、水闸等水利设施和唐五代时期的园林景观。这是晋阳古城首次发现集水利设施与园林景观为一体的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二基址</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1日,太原市委召开书记专题会议,听取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及遗址公园建设初步设计,全面启动两项建设。会议强调:做好晋阳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展示对于太原城市高质量发展来说意义深远;需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并遴选国内一流团队付诸实施;要求完善建设内容,加快项目推进,强化各项保障。</p><p class="ql-block">2023年6-9月,完成晋阳古城城池遗址区高清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 )和数字高程模型( DEM )的制作。</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5日,太原市文物局成立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建设工作组。</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6日,太原市文物局专题研究讨论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建设工作。</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4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建立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工作专班,推进建设工作。</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3日,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韦韬考察调研晋阳古城遗址时指出,要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好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和研究展示,积极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30日,太原市委召开书记专题会议,听取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陈展方案。会议指出,建设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求的重要项目,是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点工程。</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29日,中共太原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加快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p> <p class="ql-block">2024</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9日,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从晋阳到太原</p><p class="ql-block">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平毁晋阳城,诏废太原府。然而太原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太原地域汾河东岸、晋阳城东北约25公里处之唐明镇重建新城,即现今太原市迎泽区西羊市关帝庙一带。人们习惯上称这座新城为太原府城,它在短时间内再度成为河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浴火重生之后延续了晋阳城的千年文脉。</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洪武八年(1376年),在东、西、北三面对太原府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太原城周长二十四里,城高三丈五尺,开启八门,城楼九十余座。城中百业繁盛,商旅云集,文教兴盛,名家辈出,民间遂有"锦绣太原"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盛景再现</p><p class="ql-block">唐风晋韵地,锦绣太原城。就在这片热土之上,元好问雁丘问情,罗贯中写尽英雄,阎若璩去伪存真,傅青主风骨高绝。名家辈出,文脉流转;高城飞阁,陡绝丹梯。四塞西开秦道路,百盘中吐晋河山。壮丽之城,续写千载风流;揽尽繁华,因得锦绣之名。</p><p class="ql-block">两山凝翠藏百代,一水含碧润千年。作为太原文化之源、乡愁之源、盛景之源,晋阳城在科技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文物考古与保护基础上破茧成蝶,赓续两千五百多年生生不息的文脉,承继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血脉。山水焕颜,沧桑巨变;重振雄风,再展锦绣。</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p><p class="ql-block">国家考古遗址公園规划效果图</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河系千年,山藏古今;城</p><p class="ql-block">纳百工,文领三晋;在这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来对面就是奇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玉白菜</p><p class="ql-block">岫岩玉也称岫玉,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因产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玉石是一种自然矿物,在地质学上是由不同矿物质和化学元素的结合形成。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由地质作用、矿物质的沉积和晶化、地球物理和化学作用等多种因素和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岫岩玉多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颜色繁多,硬度在3.5-5.5之间,其质地坚实,细腻温润,晶莹剔透,具有一定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深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岫玉质地细润有光泽,可雕琢各种工艺品饰品。这件岫玉白菜,用了一整块93吨毛料历经数年雕琢而成。作品整体重33.88吨,高5.7米、宽3.2米、厚2.1米,目前为全国最大的岫玉雕件。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玉石是灵气内蕴,是福泽与祥瑞的象征,能给人带来滋养和庇佑;它能释放负离子,有助新陈代谢,蓄积元气,养五脏安魂魄,补气益血,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同时还有镇痛、消炎、止血、养生、保健美颜的功效。</p><p class="ql-block">下午5点了,就不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园区简介</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古城公园以雄伟的明太原县城城墙为依托,环古城而建,占地面积64.89公顷;工程于2017年10月全面开工,2019年10月完工,范围至明太原县北城墙以北约160米,东城墙以东约170米,南城墙以南约120米,西城墙以西约140米。</p><p class="ql-block">公园绿地率76%,绿地面积407878平方米;铺装硬化面积133692平方米;配套建筑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护城河水域面积106050平方米,河道长4400米,宽20米,设计蓄水深度1.5米;主要设施包含4个瓮城广场,4座人行桥及6座车行桥</p><p class="ql-block">公园以"走入历史,感受人文,体验古风"为基本创意方向,突出"自然、古朴、人文"的特色,用水和景来衬托城墙这个"伟大的雕塑"。在考虑城墙文化元素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将墙、林、河、路有机统一,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支撑,创造优美的自然风貌来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思路。</p><p class="ql-block">道光《太原县志》记载:"景泰元年,知县刘敏因旧基始筑城,周围七里、高三丈、濠深一丈。"……万历十八年,知县陈增美旧濠外筑女墙,墙外溶濠,阔十丈、深三丈,植柳环岸西北,涌水注东南城,赖以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园以周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依托,它的建成将成为展示太原历史文脉的重要城市景观节点,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晋阳文化的同时,成为太原旅游文化的新亮点</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古城公园</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九年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