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b></p><p class="ql-block"><b>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並在此宵中。</b></p><p class="ql-block"> 《七夕》 唐 . 白居易</p> <p class="ql-block">一个久远的天上人间的神话,牛郎织女在银河鹊桥相会之日的传说,造就了中国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七姐诞” 。</p><p class="ql-block">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广州,又称羊城、穗城,伴随着一个天上人间美好的传说,天河——珠村因应而生。广州女子将这一传说演绎为“摆七夕”、“拜七姐”,女孩子们穿针乞巧,祈求心灵手巧、姻缘美满,并将心愿的祈求化为灵巧的工艺,做出一件件精巧的艺术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乞巧供案。上香致祭、对月卜巧,娱神娱己,净化心灵。南宋诗人刘克庄的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 就是最好的写照。 </p><p class="ql-block">历史翻到了21世纪初,在广州地区消失了四十年的传统节日“乞巧节”,首先在天河区珠村——中国乞巧之乡复甦了,它唤醒了广州市民的文化记忆。此后每到七夕,除珠村外,番禺凌边、潭山,黄埔茅岗、双岗等许多村落,摆供案相继涌现。传统题材的 “鹊桥会”,现代题材的 “七姐下禺山”、“青云直上” 、“七夕天河 喜迎全运” 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p><p class="ql-block">十多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广州乞巧文化一步步地走进民众、走进校园,成为广州民俗文化的名片。 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珠村举办,其独有的民俗特色吸引了海内外人们的视线。2011年,珠村被文化部授予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天河乞巧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这些玲珑秀美的工艺载入史册,与甘肃西和灵动于民间的仿真版民俗南北交相辉映,更为可观。 </p><p class="ql-block">珠村 “广州乞巧博物馆” 是天河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保护与传承成果的集中展示空间,也是广大市民了解华夏大地乞巧民俗文化精髓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p><p class="ql-block">走进乞巧博物馆,纵览乞巧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认天象的崇拜农耕文明的发展,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型于汉魏,兴盛于唐宋,不衰于明清,代代相传至今。 七月七日 “牛郎织女鹊桥会” 作为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在民间家喻户晓,并逐步发展成为传统民俗七夕节、乞巧节。</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图文並茂的乞巧传说,使游人思绪渐入佳境。我亦不禁轻哼起k歌《双星恨》的一段唱词 : “星朗月光照银河,乞巧是佳期 鹊桥又架起,织女涕泪痕 ,匆匆赶往前来与牛郎桥上吐心事。夫妻见面 ,禁不住两下暗洒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珠村七夕吟》作者潘名江。</p><p class="ql-block">潘名江,珠村人,清末文举人,授榮禄大夫武功將軍(從一品官珠村鶴鳴山墓記) ;</p><p class="ql-block">前清國學生誥封二品頂帶奉政大夫;民国海军中将、海军总司令潘文治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珠村七夕吟》——</b></p><p class="ql-block">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p><p class="ql-block">小女勤乞巧,男儿换新装。</p><p class="ql-block">金衩簪翠黛,玉镯腕中藏。</p><p class="ql-block">富户多豪气,贫家忧米粮。</p><p class="ql-block">金风初送爽,半歉漫评量。</p><p class="ql-block">执事张罗紧,砌作考姑娘。</p><p class="ql-block">请回老师傅,教给技艺长。</p><p class="ql-block">挖来白鳝泥,撮和韧似糖。</p><p class="ql-block">塑像姿婀娜,一式古时装。</p><p class="ql-block">武將披金甲,妖烧着衣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仕女多穿戴,罗衣递暗香。</p><p class="ql-block">梦魂犹记起,织女会牛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夕节受到古人的重视,与民间的吉数崇拜有关。古人把正月正、七月七等预示成双的日子均列为吉庆日。数字 “七” 作为古代文化中的生命之数,与女性、与生殖发生着各种关联, 因而七夕节成为以女性为主的民俗节日。北宋《太平御览》记载,七月七日自汉代以后成为庆贺秋收的好日子,并开始有了拜织女 “乞巧” 的习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粤人对乞巧的重视堪称全国之最,七夕乞巧节时,女子摆巧、斗巧、拜仙、敬神、宴游、欢唱,保留着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岭南民俗文化元气,凸显岭南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岁挂帅(七夕公仔)</p><p class="ql-block">作者: 许冠其(番禺乞巧艺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乞巧,天河最美”</p><p class="ql-block">作者 : 许伯夷(台湾收藏家 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送七娘”是七夕节尾声的传统习俗。′当夜幕低垂,星辰点点,家家户户会举行仪式,以虔诚之心送别七仙女(七娘)返回天界。人们会在庭院或河畔放置象征性的船只,内置纸扎的七仙女像及各式花果,点燃蜡烛,轻撒花瓣,伴随着祈福的话语,缓缓将船只放入水中,寓意着护送七仙女平安归去,并祈求她来年再临,继续赐福人间。</p><p class="ql-block">七夕传说越看越滋味,我们渐入故事,憧憬那 “鹊桥会”……</p><p class="ql-block"><b>再 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