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何其自性,领悟本自具足之道

醉里挑灯看剑

<p class="ql-block">文/摘自网络作者:只是海洋</p> <p class="ql-block">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p><p class="ql-block">这段经文揭示了自性的五个特性:清净、不生灭、具足、无动摇以及能生万法。它表达了自性内在的纯净、永恒、圆满、稳定和创造力。通过领悟这五个特性,我们可以深入探究自性的本质,进而领悟到本自具足之道的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释义:慧能向五祖坦言:“我未曾料想到,自己的本性竟是如此清净无瑕;我也未曾料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不生不灭的;更令我惊讶的是,我的本性自始至终都是圆满无缺的;我本以为自己的本性会动摇不定,然而事实上,它却是坚定如初的;最终,我领悟到,我的本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万事万物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经文的解读揭示了自性的内在特质,包括其清净无瑕、不生不灭、圆满无缺、稳定不变以及能生万法的特性。通过慧能的领悟,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自性的本质,进而体会到本自具足之道的深远意义。</p> <p class="ql-block">你的认知塑造了你看待世界的视角,而意识能量的层次则决定了生命的真实状态。我们意识所停留的境界,会直接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三维空间中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影。这个投影原理表明,我们的意识就像一面镜子,会反映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意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别人”,我们所认为的“别人”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影。当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不完美时,那其实是自己内在的不完美在反映。一旦我们超越了内在的不圆满,我们就能投影出一个完美的世界,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佛看众生皆是佛”的道理。我们内在的认知和情感,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情感。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呈现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内在的认知紧密相关。这种关联程度,就像投影与投影源的关系一样。通过觉察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对待任何问题,我们不需要寻求外部的解决,只需要回到内在去化解。当我们清理转化了一切,我们就能达到一种通达的境界,那时我们将能接纳所有宗教法门,不再执着于迷信,只有感恩。因为真正的依靠是我们自己。</p> <p class="ql-block">宇宙空间的一切存在,最初都是能量波共振的结果。两个能量波共振时,会形成空间结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像”。这个“像”最初并不显现,但当两个能量波继续共振并叠加时,就构成了我们空间里的万事万物。因此,一切都是投影的像,一切都是假的。它们的发生与每个观察者内在的能量结构紧密相关。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事件时,会看到不同的“像”,这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能量结构。</p> <p class="ql-block">量子物理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结果与实验人的意识密切相关。我们能看到什么,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第三个感觉,它与另外两个频率同时平衡时才能呈现出结果。这个第三个能量波是我们自己意识渲染的,它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内在的认知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佛教系统的角度来看,“相”是能量的结构对应内在的认知。在内在高维空间中,这些能量结构被建构起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整体宇宙来看,纵向的投影和横向的能量叠加共同构成了所有的存在。纵向是投影关系,横向是叠加关系。而投影源在高维空间中认知投影三维世界,高维认知投射高维世界,从而形成了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坐卧、吃喝拉撒,还是喜怒哀乐,都与我们的修行紧密相连。每一刻的当下,都是我们修行的场所。然而,如果我们将现实中的事业、家庭、财富关系与修行割裂开来,那便是误导了生命的真谛。如何让这两者融合呢?这正是入世心法所探讨的核心。在入世心法中,我们面对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大是小,都是修行的机会。没有一件事是脱离修行、与彻底觉醒无关的。如果我们仍有许多事情觉得与修行无关,那说明我们尚未觉悟,仍在迷途中徘徊。但当我们觉悟到生命中的每个当下都与彻底觉醒息息相关时,我们便踏上了觉醒之旅。</p> <p class="ql-block">当生命的内外向度能够真正连接时,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便不再是盲目的,而是精进的。精进意味着内在维度的提升,这将自然地投射到外在的生命状态上。投影源与投影像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明了,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角色扮演中。虽然我们可以尝试转换角色来修行,但关键是要与那个角色合一,达到悟后起修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生命的旅程中,修行无处不在。每一刻的当下,无论是忙碌还是闲暇,都蕴含着修行的契机。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都与修行紧密相连。然而,要真正领悟到修行的真谛,我们需要将内在的觉悟与外在的生活状态相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内在维度的提升,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精进修行。虽然角色转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修行,但关键在于与角色合一,达到悟后起修的境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觉醒,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探寻与自我合一的境界。通过角色的转换,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生活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内在的觉悟。然而,真正的修行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角色扮演,而是要与所扮演的角色深度合一,实现悟后起修的境界。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精进,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觉醒生命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