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de Puerto Rico)位于圣胡安,原是1920年代的市立医院,2000年改建为岛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殿堂。馆藏涵盖17世纪至今的绘画、雕塑、摄影与装置艺术,并拥有优雅的雕塑植物花园。这里不仅展现了波多黎各独特的艺术脉络,也提供教育课程与导览活动。每周四晚还向公众免费开放,是游客与居民共同感受文化魅力的理想去处。</p> <p class="ql-block">位置:位于圣胡安 Santurce 区的 Av. José de Diego 299 号,离我们家只需步行11分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所在建筑原为 1920 年设计、作为旧圣胡安市立医院而建,由建筑师 William H. Schimmelpfennig 设计。</p><p class="ql-block">医院于 1966 年关闭,此后曾用于政府办公,直到 1995 年规划转型重建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建筑模型照片:</p> <p class="ql-block">楼梯过道展品:</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楼展览</p> <p class="ql-block">📍展览标题:Puerto Rico Plural(多元的波多黎各)</p><p class="ql-block">这个展览叫“多元的波多黎各”,意思就是:波多黎各的艺术并不是一种风格、一个声音,而是很丰富、很多样的。</p><p class="ql-block">展厅里展示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有画、有雕塑、有装置艺术,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人。有些作品在讲殖民历史,有些在讲移民、身份、语言、性别,还有一些是对“什么才算是波多黎各人”的反思。</p><p class="ql-block">“Plural”这个词不只是风格多样,更是在说:不要用单一标准去定义这里的人和文化。每一种差异,其实都是故事。</p><p class="ql-block">展览是由 Mellon 基金会赞助的,挺有深度,也很有启发。虽然我一开始只是随便看看,最后居然看得挺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位于博物馆四层的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波多黎各视觉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代表人物是艺术家何塞·坎佩切(José Campeche),他是当时宗教、社会与政治文化的象征人物之一。另一位重要的艺术家是弗朗西斯科·奥列尔(Francisco Oller),活跃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是第一位与欧洲现代艺术家有直接接触的波多黎各人。他的作品展示了一种国家归属感的渴望,也反映了岛内多重身份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奥列尔之后,波多黎各艺术家们持续记录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变迁。他们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呈现了加勒比文化丰富的内涵与对话。</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中的作品来自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在创作时会回应前辈的风格,同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美学和表达方式。作品中融合了意识形态、信仰、传统与日常文化,也体现了波多黎各艺术中各种对比与矛盾。这些作品回应了国家艺术中话语多元性的现实。</p><p class="ql-block">此外,波多黎各侨民(diaspora)也为本地文化遗产做出重大贡献,他们的作品和文化经验同样构成了波多黎各身份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上面收录了14首具有代表性的波多黎各传统民谣或街头口头文化歌谣。下面是这14首歌词的简要中文翻译(以传达主要含义为主,并非逐字直译):</p><p class="ql-block">1. 他们割伤了埃琳娜(Cortaron a Elena)</p><p class="ql-block">他们割伤了埃琳娜,把她送进了医院。(重复)</p><p class="ql-block">2. 暴风雨(Temporal)</p><p class="ql-block">暴风雨来了,暴风雨来了!</p><p class="ql-block">波多黎各会怎样,当暴风雨到来时?</p><p class="ql-block">3. 圣赫罗尼莫的狗(El perro de San Gerónimo)</p><p class="ql-block">从“lo, lo, lé”开始……</p><p class="ql-block">说的是一只狗,大家要猜它是谁头上的狗。</p><p class="ql-block">4. 何塞菲娜(Josefina)</p><p class="ql-block">你怎么了,何塞菲娜?</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看不起你,现在你孤零零地哭泣。</p><p class="ql-block">5. 圣母玛利亚(Santa María)</p><p class="ql-block">圣母啊,请救我们远离这个可怕的怪物吧!</p><p class="ql-block">6. 海中的鲨鱼(Tintorera del mar)</p><p class="ql-block">海中鲨鱼,你吃了中控局的律师!</p><p class="ql-block">7. 火啊,火啊(Fuego, fuego, fuego)</p><p class="ql-block">着火了妈妈,快叫消防员,整个城市都在燃烧!</p><p class="ql-block">8. 灵魂的呐喊(Monchín del alma)</p><p class="ql-block">不要把我的心撕成碎片,你不知道女人是怎么受苦的,Monchín!</p><p class="ql-block">9. 当女人看着男人时(Cuando las mujeres)</p><p class="ql-block">当女人注视男人时,她们点起蜡烛躲在角落里许愿。</p><p class="ql-block">10. 太多虚伪(Tanta vanidad)</p><p class="ql-block">太多虚伪、太多骄傲……最后不过一具尸体躺进冷冷的坟墓。</p><p class="ql-block">11. 萝拉(Lola)</p><p class="ql-block">萝拉跳舞的样子太撩人,连鼓手都忍不住被吸引。</p><p class="ql-block">12. 红色的恶魔(El diablo colorao)</p><p class="ql-block">红魔鬼来了,腐蚀一切。我小时候没人提醒我,所以才会被害。</p><p class="ql-block">13. 曼努埃尔·希门尼斯(Manuel Jiménez),“加那利鸟”</p><p class="ql-block">(署名,表明部分歌词出自这位艺人)</p><p class="ql-block">14. 拉斐尔·图菲尼奥(Rafael Tufiño)</p><p class="ql-block">(署名,波多黎各著名视觉艺术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壁画《La Plena》。这幅壁画于1987年由Anton J. Konrad 修复,他在面板背面贴附了一种合成树脂制成的蜂窝状六角支撑板。由20块纤维板(Masonite)面板组成,其中8块尺寸为3尺10寸 × 4尺,4块为4尺 × 6尺8寸,另外8块为4尺 × 8尺。每块面板背面都以约2英寸宽的木质框架加固,并设有横梁附在板材后方。</p> <p class="ql-block">壁画《La Plena》修复与展出说明</p> <p class="ql-block">波多黎各艺术家 Rafael Tufiño(1922–2008),他是波多黎各“人民的画家”,著名画家、版画家及壁画家 。这幅壁画由波多黎各画家 Rafael Tufiño 创作于 1952–54 年,原展于 Santurce 的美术中心,现在收藏于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是一件既具有艺术价值也富含文化意义的重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莉莉安与帕夫利克·尼基廷展厅</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展板内容《La historia continúa: De 1898 a nuestros días(历史仍在继续:从1898年至今)》的完整中译:</p><p class="ql-block">🌀 历史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从1898年至今</p><p class="ql-block">在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的领土,由此产生了一场深远的社会与政治困境,塑造了波多黎各直至今日的历史。这段历史体现为美国在波多黎各的存在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p><p class="ql-block">殖民地治理政策、</p><p class="ql-block">推动同化的政府方针、</p><p class="ql-block">农业投资的放弃,</p><p class="ql-block">以及在首都及美国本土的大规模迁移潮。</p><p class="ql-block">这种迁移现象在1917年《琼斯-沙夫罗斯法案》(Jones–Shafroth Act)中达到高峰,该法案给予波多黎各人美国国籍,使得他们能够自由迁移至美国大陆。</p><p class="ql-block">🔁 战后与新世纪的挑战</p><p class="ql-block">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美国为反对共产主义而加大了对波多黎各的工业投资和干预。这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经济形式,但也产生了新的经济与社会不平等,影响了全球和本地层面。</p><p class="ql-block">🌪 飓风与当代困境</p><p class="ql-block">2017年飓风伊尔玛和玛丽亚重创了波多黎各,迫使国家在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经历了突如其来的范式转变。例如,这一时期出现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移民潮,波多黎各人再度大批前往美国大陆。</p><p class="ql-block">这些移民潮依然是不稳定的,但这种来来回回的迁移本身也已经成为波多黎各历史的一部分,带来了新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挑战。</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的见证</p><p class="ql-block">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其作品成为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见证人。反思这些历史场景,能够为我们构建更美好的未来提供启示。</p><p class="ql-block">本展厅所展出的作品,正是现代化梦想在波多黎各的实践与挫败的写照,并引领我们直面当代社会的两难处境。</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作品出自艺术家 Danilo Cintrón,标题为《Yo estuve allí… Yes I was 2》(2009)。画面以马赛克般的像素质感再现了一张真实的历史照片: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或公众活动中与支持者互动的瞬间。作品名称意为“我在那里”,传达了艺术家对政治事件的亲历感与见证意义。通过再现大众熟悉的影像,作品模糊了个人与集体记忆的界限,强调普通人在历史场景中的存在价值。</p> <p class="ql-block">Daniela Rieder</p><p class="ql-block">Sin título,2008</p><p class="ql-block">Fotografía digital impresa en canvas / digital print on canvas</p><p class="ql-block">30 x 45 pulg. / in.</p><p class="ql-block">Donación de la artista a la Fundación Museo de Arte de Puerto Rico, 20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翻译:</p><p class="ql-block">丹妮拉·里德尔</p><p class="ql-block">《无题》,2008年</p><p class="ql-block">数码摄影打印于画布</p><p class="ql-block">尺寸:30 x 45 英寸</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捐赠予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基金会,2018 年</p> <p class="ql-block">《Voces y ecos: Más allá de nuestra frontera》(声音与回声:跨越我们的边界)</p><p class="ql-block">📣 声音与回声</p><p class="ql-block">跨越我们的边界</p><p class="ql-block">在不同时期,波多黎各的美术史学者指出了我们艺术表现中的独特风格和特征,这些特色将我们与其他国家或文化区分开来,也因此强调了我们民族身份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不过,历史、地缘政治与环境因素同样塑造了我们的美学表达。这也意味着,波多黎各的艺术家们并非与外部世界隔绝,他们在与全球艺术的接触中也不断受到外部趋势、流派、事件和技术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这种背景下,本地艺术家们常常采用来自“他者”的形式或技术,但以本地的语言和现实,重新诠释这些元素并将其本土化,用于表达自己的文化内容。</p><p class="ql-block">🌍 跨文化的对话与创新</p><p class="ql-block">本展厅聚焦于波多黎各艺术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些对话促使艺术家们重新定义自我认同,并通过跨文化的融合推动波多黎各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展出的作品选自多个地域、世代与媒介(绘画、版画、雕塑、装置等),这些创作反映了艺术家们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探索过程。</p><p class="ql-block">🧠 概念与视觉的重构</p><p class="ql-block">展览以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呈现这些跨界创作,艺术家们重新演绎既有作品,提出新的视觉语言与概念框架。观众将看到:</p><p class="ql-block">对本土文化的回应,</p><p class="ql-block">对外部艺术潮流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以及对自我身份的反思。</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波多黎各之外的声音与回声”。</p> <p class="ql-block">《El sentir nacional – Surgir de lo patrio(国家认同的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家认同的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he National Feeling — Patriotic Art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多黎各岛在原住民泰诺人语言中称为“Borikén”,1493年由哥伦布命名为“San Juan Bautista”(后来的“Puerto Rico”)。16世纪初,殖民化正式展开,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的政治统治与天主教的宗教渗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长达四个世纪的西班牙殖民时期,欧洲艺术影响了当地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常常服务于宗教或政治权力,强化殖民秩序与教会的权威。尤其在十八世纪,视觉艺术成为巩固王权、教义和身份认同的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立意识的萌芽与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随着启蒙思想传播、奴隶制废除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推动,波多黎各的艺术也开始表达民族意识与抗争精神。艺术家们以绘画、雕塑等形式回应时代事件,描绘了人民的挣扎与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波多黎各于1898年成为美国的海外领地,政治与经济的不确定性依旧存在,但艺术家们持续通过作品表达国家情感与文化身份。他们的艺术不仅记录事件,也成为民族认同建立的关键元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展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展展出一系列与历史转折点相关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波多黎各人民对身份、土地、正义与自由的思索。从西班牙殖民时期、启蒙运动、反抗精神,到成为美国属地后的时代变迁,艺术始终见证并参与了波多黎各国家意识的演进。</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小型宗教油画出自18世纪波多黎各画家何塞·坎佩切(José Campeche),画面以圣母为中心,周围环绕圣徒与天使,营造庄严神圣氛围。坎佩切被誉为波多黎各首位重要艺术家,他的作品承载殖民时期的宗教与文化认同,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波多黎各艺术传统的重要象征。因此被封在盒子中展出。这幅画如此清淅,得益于欲歌相机的强大的AI后续处理,第二和第三张把绝大部分盒面反光处理掉了。</p> <p class="ql-block">《Las formas del origen – La herencia ancestral(源起的形式 —— 祖传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源起的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传的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代艺术与“原始”的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艺术于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逐渐扩展至世界其他大洲。年轻艺术家为回应学院体系的经典教学,开始寻找欧洲以外的新灵感来源。他们转向“原始文化”,例如非洲、亚洲、美洲原住民与太平洋岛屿文化,借以发展新的美学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潮流也影响了拉丁美洲的艺术家。他们试图打破欧洲中心的传统视角,探索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土著遗产、加勒比地区的非洲文化传统,以及殖民时期的西班牙遗产。艺术家们从这些文化中汲取灵感,发展出融合神话与历史的新表现形式,表达对身份、土地与祖先的追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代艺术家的探索焦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许多波多黎各的艺术家依旧关心形式的本源问题。他们追溯先祖文化,从中探索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美学价值。他们的创作中出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抽象的光线与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自自然的材料与质感(如木头、石头、土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与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复出现的图腾、面具与仪式性图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艺术品并非单纯复制过去,而是将传统与现代交织,提出关于身份、记忆、传承的当代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在全球文化对话中追寻本源的努力。通过激活“祖传遗产”,他们唤醒了那些看似属于过去、实则仍潜藏于我们当下生活中的文化力量。</p> <p class="ql-block">贝尔蒂塔与吉列尔莫·L·马丁内斯画廊</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油画以写实手法描绘一位头戴方巾、腰系布料的女性半身像。人物上身裸露却神情宁静坚定,体现出力量与自信。作品强调女性与劳动者的尊严之美,身体的自然呈现寓意坚韧与纯粹的生命力量,而非单纯的感官描绘。</p> <p class="ql-block">这块展签内容的中文翻译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馆藏: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捐赠者:阿曼多·维奥塔(Armando Viota),维奥塔画廊(Galería Viot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elquíades Rosario Sastre(梅尔基亚德斯·罗萨里奥·萨斯特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番荔枝的弗洛伊德式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Freudian Sculpture for a Sourso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材料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花心木雕塑,配有高尔夫球钉支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ahogany sculpture with golf ball tees</p> <p class="ql-block">🇵🇷 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捐赠致谢与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间,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de Puerto Rico)获得了众多艺术家的作品捐赠,这些慷慨的捐赠极大丰富了该馆的永久馆藏。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博物馆得以通过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基金会、家庭和其他公共与私人机构的无私奉献,不仅保存也传播了波多黎各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这些捐赠,该馆如今拥有岛上最重要的艺术收藏之一,囊括绘画、雕塑、摄影、版画、陶艺、装置艺术等,时间跨度自19世纪末至今。这种多样性不仅展现了波多黎各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也反映了捐赠者们对文化保存、传播及代际传承的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件藏品都成为共享遗产的一部分,带着深情厚意被妥善保存与尊重对待。这些结合构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责任,让文化能够启发、感动并教育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展览将会定期更换展出内容,力求呈现尽可能多的馆藏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对所有捐赠者表示最深切的感谢。正因他们的慷慨,使得这座文化殿堂得以走过25年的建设与成长,肩负着教育、文化启发与历史传承的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安·卡洛斯·洛佩斯·金特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策展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APR(波多黎各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四楼展览以“根源”和“民族认同”为主线,向观众展示波多黎各艺术如何从全球潮流中找回本土声音,并通过文化传承回应时代议题。它既是艺术的回顾,也是民族记忆的映照。后续三楼与一楼及负一楼(Basement)将延续这一脉络,探索波多黎各艺术的现代性、多元性与实验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篇完</span></p>